新聞 > 軍政 > 正文

考察重慶小崗村和黑龍江 習面臨「輸不起的戰爭」

昨天午後,坊間開始有傳言稱,安徽省副省長楊振超被「帶走了」。傍晚時分,消息得到了證實。不過,我對這件事絲毫不感到意外。在團結湖參考的周一例會上,我曾預言,本周將會有「老虎」落馬,很可能還不只一個。之所以有此判斷,主要是對中央紀委打虎的節奏比較熟悉。在中央巡視組開展「回頭看」之後,被「看」的遼寧和山東已經率先有重量級「老虎」落馬,剩下的安徽和湖南兩地,問題差不多也該摸清楚了。

鼓點停下的時候,角兒自然就該登場了。

事先已經聽到風聲的媒體,早就細緻地梳理了楊振超的一切。這讓我想起了一部西班牙電影,名字好像叫做《眼光雪亮,細思恐極》。且慢,這不是團結湖參考去年底推送的一篇文章麼?看樣子我的記憶力真的出了問題。

放過楊振超,說些更重要的事情。前兩天,習近平總書記去了黑龍江,第一站就深入伊春林區考察調研。習近平在伊春說了一些很暖心的話,主要意思是說,全面停伐之後,他很惦記林區職工的工作生活情況。停伐具有保護生態的戰略意義,但在從伐林到護林的過渡期,林區的接續發展和民生問題一定要統籌安排。從這些家常話里,可以看到綠色發展和共享發展的思路。

深入林區,親眼看一看林區職工的生活,可以了解伊春林區轉型的現實,更可以表達中央對民生的關切。但這未必就是習近平黑龍江之行的全部意涵。今年以來,習近平的考察足跡有着很強的象徵意味。年初,他去了重慶,雖然當時的新聞報道並沒有很詳細的信息披露,但此後在省部級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專門提到了他在重慶的見聞,把重慶一家公司生產的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譽為「供給側改革的成功案例」。今年四月,習近平又去了安徽鳳陽的小崗村,這個舉動當然也很不尋常。小崗村是中國改革的「第一個地標」,用習近平的話說,「當年貼着身家性命幹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成為中國改革的標誌」。回訪「地標」,重溫「驚雷」,不僅僅是要加大推進新形勢下農村改革力度,更是對改革「來路」的一種致敬,是對改革決心的一種昭示。

如果從這樣的脈絡去思考,習近平的黑龍江之行又是要表達怎樣的關切呢?眾所周知,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黑龍江發生了龍煤集團欠薪事件。「被蒙在鼓裏」的省長陸昊,不得不在北京緊急召開龍煤集團脫困發展專題工作會。由此,外界開始了解到黑龍江所面臨的轉型難題,那就是去產能的陣痛。黑龍江的很多傳統支柱型產業,比如石油、煤炭、鋼鐵等,都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都面臨去產能和人員安置的考驗。黑龍江這個老工業基地能否平穩地渡過轉型期,對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樣板意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去產能雖然像壯士斷腕一樣痛苦,卻又是繞不過去的門檻。從今年以來的諸多信號看,中央高層對於「殭屍企業」態度非常堅決,那就是「拔管」。但另一方面,中央又反覆強調,去產能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下崗潮,一定要做好人員的轉崗就業安置。說實話,要同時做好這兩件事,對於經濟下行壓力很大的黑龍江而言,真如同走鋼絲一般驚險。

習近平考察黑龍江,當然不可能放過「去產能」這個重大課題。通過對黑龍江這個樣本的調研,他可以掌握去產能的現實困難,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考察能夠表達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心和信心。

重慶是經濟增長的「排頭兵」,小崗村是改革的「第一地標」,黑龍江是去產能的「痛點」。

歷史與現實,困難與希望,宏大目標與當下考驗,莫不交織於這樣的時空之間。如果沉湎於眼前的困境,難免會灰心喪氣、不知所措,但如果能夠認識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於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意義,就能夠點亮火花、燃起鬥志。改革不能停滯,改革不能空轉,改革必須成功,只有築牢這樣的樂觀預期,每個國人的福祉和榮耀才不會落空。

(文/蔡方華)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團結湖參考微博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526/744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