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楊成武死整張愛萍背後的中共高層鬥爭

—文革初期軍方的派系之戰

作者:

彭德懷廬山翻車後三軍團的幹部並沒有全倒,時任副總長的張愛萍就是一個,文化大革命初期誰都不知道方向在哪裏,但是有一點是清楚的,毛劉之爭公開化了。飛黃騰達的黃克誠倒台後接任者是出身三軍團的羅瑞卿,羅瑞卿倒台後是楊成武,楊成武出身一軍團,自抗戰以來就一直跟聶榮臻在華北戰場。楊成武出任代總長,楊成武要在毛劉之爭中選邊站,當然得就要清除劉彭體制的漏網之魚,時任副總長的張愛萍就是一條大魚,楊成武死整張愛萍的背後應該就是這個,而不應該是作者有意導向的個人恩怨。

許世友張愛萍楊成武拼圖(圖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兩代軍人的對話」提到楊成武死整張愛萍,作者又以中共建政初期的整編時任防空軍司令的楊成武與主管整編的副總長張愛萍互拍桌子的情節作鋪墊,有意將死整的緣由導向個人的歷史恩怨。楊成武為什麼要死整張愛萍,這引起了軍事歷史愛好者的極大興趣,楊成武死整張愛萍的背後是什麼?這要從中共建政初期軍隊人事工作的劉彭體制說起。

中共建政初期的人事工作指的是人事而非政治,請讀者注意區別與界定。

中共建政初其黨內的高饒事件與軍內的反教條主義,毛澤東是組織者,劉少奇與彭德懷是推動着,兩起事件看似沒有關係,實際上這兩起事件最終導致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發生可以說劉少奇與彭德懷要負主要責任。

高饒事件是中共建政初其黨內一次重要的人事鬥爭,高饒打着毛澤東的旗號在組織「工作」上反對劉少奇,毛澤東及時劃清界線拿下高饒,穩定了中共的領導核心。然而,由於毛澤東對高饒事件的拿捏失誤,清除了高饒的人事體系後劉少奇的勢力得以發展壯大,以致於十年後毛澤東不得已的發動文化大革命經由體制外的力量打垮劉少奇的人事體系。

五八年軍內的反對教條主義鬥爭批判了劉伯承粟裕、蕭克,彭德懷的勢力得以大發展。從歷史上看,彭德懷一直主管軍事抓軍隊,沒有涉及黨的工作,劉少奇抓的是黨務,與軍隊的關係一次是紅軍時期在彭德懷的三軍團任職過,一次是皖南事變後出任重組後的新四軍政委,劉少奇與彭德懷中共建政後在政治上的結合基礎應該就是劉少奇的兩次軍職經歷。

中共建政後彭德懷與劉少奇的結合可以從軍隊的人事上看出,凡是出身三團的新四軍幹部軍銜與任職都較高,三軍團與新四軍這兩個條件是彭德懷與劉少奇選任幹部的政治基礎,這個政治基礎是劉少奇彭德懷劉彭體制的初期階段。缺席國共內戰的張愛萍能夠出任副總長授上將銜,靠的並不是一江山島的作戰,在新四軍時期備受劉少奇關愛的葉飛並沒有出任軍隊的要職,葉飛不是三軍團的,張震沒有受到粟裕被批的影響,最離奇的是黃克誠竟然可以以副總長的已任職兼任軍委秘書長,這些軍隊人事工作中的「不正常」現象應該與彭德懷、劉少奇劉彭體制的軍隊人事路線有關。

彭德懷與劉少奇有沒有將軍隊人事工作中的共識升級到在政治上的結合?應該有!否則,毛澤東就不會依靠林彪來穩定軍隊。彭德懷在廬山上萬言書發難,現在看,這是軍人干政行為,乃軍人之大忌。在毛澤東決定批彭德懷後,劉少奇動員粟裕批彭德懷,被粟裕拒絕,劉少奇的目的是以此與彭德懷切割以求自保。彭德懷被批判軍內教條主義的勝利沖昏了頭腦,借大躍進所造成的問題在廬山向毛澤東開火,彭德懷動的早了,毛澤東批判了彭德懷,劉彭體制被分割,彭德懷翻車。如果劉彭體制戒急用忍,在「三年自然災害」後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無可爭議的動搖,這時劉彭體制再出擊,那劉彭體制下的軍隊人事不會站在毛這邊,劉少奇必將經由憲法體制接班,中國也就不會受到文革的禍害,中國的民主與法治也就跟着步入正軌,中國的改革開放也就會在六十年代的中期推動,這樣,中國大陸的經濟建設就與日本、南韓、台灣同步。

高饒事件與反教條主義使得劉彭體製得以成型,當所有制問題迫使毛劉決裂時,失去彭德懷的劉少奇不可能爭取到軍隊的支持,毛澤東則靠軍隊經由體制外「造反派」的力量贏得大局。如果毛澤東把握住高饒事件與反教條主義,劉彭就不會順水推舟擴張勢力從而形成劉彭體制,這樣毛澤東就不至於發動文化大革命。劉彭體制對中國的影響太大了!

中共建政初期軍隊人事工作有一個特別的現象,彭德懷主管軍委時劉少奇是主管黨務人事的,從歷史上看,劉少奇與軍隊有關的兩次任職一次是紅軍時期的三軍團政治部主任,後為楊尚昆,另一次是皖南事變後重組的新四軍政委。彭德懷廬山翻車前軍隊人事工作的特別現象就是出身三軍團有新四軍背景的軍隊幹部得到重用,三軍團出身任職新四軍是劉彭體制時期軍隊幹部能被重用的兩個要件,黃克誠、張愛萍、張震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在新四軍時期備受劉少奇關愛的葉飛並沒有被重用,這就是一個實證。由於劉彭體制下三軍團的幹部飛黃騰達,這當然得就引起軍隊其它派系的不滿,楊成武借軍隊整編拍了張愛萍的桌子,這應該是派系反彈的一個實證。

彭德懷廬山翻車後三軍團的幹部並沒有全倒,時任副總長的張愛萍就是一個,文化大革命初期誰都不知道方向在哪裏,但是有一點是清楚的,毛劉之爭公開化了。飛黃騰達的黃克誠倒台後接任者是出身三軍團的羅瑞卿,羅瑞卿倒台後是楊成武,楊成武出身一軍團,自抗戰以來就一直跟聶榮臻在華北戰場。楊成武出任代總長,楊成武要在毛劉之爭中選邊站,當然得就要清除劉彭體制的漏網之魚,時任副總長的張愛萍就是一條大魚,楊成武死整張愛萍的背後應該就是這個,而不應該是作者有意導向的個人恩怨。

鄧小平在歷史上跟劉少奇沒有一點關係,文革初期身為總書記的鄧小平會被打倒,主要原因是鄧小平站到了劉少奇一邊,劉鄧資本主義路線就是這樣來的。劉少奇在黨內的人事體系主要就是抗戰初期北方局時期那個六十一人叛徒集團,這個集團被連根端了,劉少奇在軍隊的基礎就是出身三軍團的新四軍,楊成武死整張愛萍就是要清除劉少奇在軍隊的人事基礎,六十一人都成叛徒了,張愛萍也就可以往叛徒隊伍里整。張愛萍能夠出任國防工委的領導應該與粟裕有關,文革時期粟裕主管國防工業,缺席國共內戰的張愛萍沒有軍隊的班底,由張愛萍出任軍隊國防工業的領導是合適的,這個人事案應該與粟裕有關,只是作者沒有講清楚。

三軍團的旗幟高高飄揚,改革開放初期主管軍隊的楊尚昆有三軍團的任職經歷,九十年代中期鄧小平向張震託孤,要求張震抓好軍隊,這個張震也是三軍團的。鄧小平在軍隊人事工作上沒有傾向二野,這應該與文革初期的劉鄧路線有關,劉彭體制下的漏網之魚成為鄧小平新時期軍隊的中堅力量。

楊成武死整張愛萍,絕非作者所有意導向的個人恩怨,緣由在於毛劉之爭的軍隊人事鬥爭,張勝是研究戰略的,在兩代軍人的對話中張勝沒有將張愛萍的軍事人生放到黨內的政治鬥爭中研究,局限於張愛萍個人的軍隊人生,這應該是張勝的思想局限性所導致,但是,兩代軍人的對話還是有獨到之處的。

責任編輯: 東方白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509/736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