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詩古文 > 正文

古詩詞中的八種人生遺憾

1、回不去的家鄉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多少人少小離家,嘗遍了人情冷暖;多少人落葉歸根,卻只見物是人非。千百年來,遊子思鄉的情懷總是相似的,而當他們終於回歸故里,看到的又是什麼?

是兒時的朋友「兒女忽成行」?是夢中的少女「嫁作商人婦」?還是「山河依舊在」,「知交半零落」?或許,讓人傷感的從來不是自己斑白的鬢髮,不是自己如舊的鄉音,而是誰家小兒笑吟吟問出的那一句客從何處來。

半生羈旅,一世飄零。

驀然回首才發現,不知何時起,故鄉也終成了異鄉。

2、未完成的事業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後來啊,諸葛丞相就到了五丈原……」

大概每個人都熟知諸葛亮的故事,可是卻沒有人忍心聽完。

諸葛丞相是忠的代表,智的化身,卻終究也沒能實現他的平生夙願,沒能光復漢室以報先帝知遇之恩。他殫精竭慮,鞠躬盡瘁,一生只為酬三顧,卻終究客死北伐途中。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

出師一表真名世,奈何上蒼不假年。

3、永別的摯友

重別夢得

柳宗元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

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這是柳宗元最後寫給好友劉禹錫的願望——如果他日聖上開恩,允准我們告老歸田,我們就比鄰而居,做一對「鄰舍翁」吧。可它卻最終沒有實現。

柳宗元與劉禹錫同年進士及第,兩人志同道合,相交莫逆,也同樣仕途坎坷。公元805年,「永貞革新」失敗,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柳宗元貶為邵州刺史,從此離開了他們顛沛流離的貶謫生涯。二人尚在貶謫途中,聖旨再度傳來,加貶柳宗元為永州司馬,劉禹錫為朗州司馬。當二人終於等來了召他們回京師的詔書,已經是十年之後。然而這只是短暫的相聚。二很快人再度被貶,柳至柳州,劉至連州。兩人再度結伴南行,終在衡陽話別。仿佛有了生離死別的預感,柳宗元連作三首別離詩,這首《重別夢得》是第二首。而這一次的詩文唱和,連同柳宗元最後的願望一起成為了絕唱。

四年後,柳宗元在柳州病逝,死前囑咐僕人將自己的文稿交給劉禹錫。劉禹錫在扶母親的靈柩過衡陽時聽到了柳宗元已經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絕,立刻停下來為柳宗元料理後事,並寫了《重至衡陽傷柳儀曹》以寄哀思,此後又兩次寫《祭柳員外文》。之後更是傾畢生之力為其整理遺稿,編纂成集。柳宗元的一個兒子也由劉禹錫收養。

人生得一讓自己盼望晚年比鄰而居的摯友是多麼幸運,而這個願望卻最終無法實現,又是多麼遺憾……

4、死別的夫妻

鷓鴣天

賀鑄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壟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悼亡詩總是情真意切的。有元稹「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的錐心刻骨,有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繾綣情深,可是每每想來,在心頭縈迴不去的,卻是賀鑄這痴絕的輕輕一問——誰復挑燈夜補衣?

半死的梧桐,失伴的鴛鴦,舊日的居室,新舔的孤墳,空空的睡榻,悽惻的風雨,伴着詩人「何事不同歸」的詰問,一切都是都那麼悽厲,可到了結尾,卻只剩下一點痴纏溫柔——不知道在多少個夜裏,溫柔賢惠的妻子挑亮了案頭的燈,一針一線細細為他補一件衣裳。沒有賭書潑茶的閒情,沒有紅袖添香的雅趣,可是那個最平凡瑣碎的生活場景,卻將陪伴詩人以後無數個無眠的夜。

往事如昨,周遭如故,可那個惺忪着睡眼為我補衣裳的人如今卻再也不在了……

5、遲到的邂逅

節婦吟

張籍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美好的愛情一定是及時的愛情,比對的時間錯的人更讓人遺憾的,是錯的時間對的人。

如果他沒有出現,她的生命或許將一直平靜無波,相夫教子,賢良淑德。可是他偏偏出現了,捧着一對明珠如同捧着他的真心。她感念他的好意,卻引得丈夫猜忌防範,只好含淚還回明珠,嘆一聲只恨沒有更早遇見你。

世間緣法太難講,若是有緣有份,自當共結連理,若是無緣無份,自當對面不識。可是這樣的一場邂逅到底是有緣無分,還是有份無緣?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

6、未能親見的盛世

示兒

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明明說着人死燈滅,萬事皆空,卻放不下想看看這萬里江山成一統。

陸游始終都是那個僵臥孤村卻有鐵馬冰河入夢的陸游。懷才不遇也好,壯志難酬也罷,陸游一生真正遺憾的絕不是個人的浮沉榮辱,而是大宋的破碎河山。該是怎樣的執念,才讓彌留之際的老人不忘叮囑兒孫,將來如果大宋的軍隊收復河山,一定不要忘記來我靈前相告。

或許陸游不會想到,在他死後六十多年,真的實現了「九州同」。可是一統天下的卻不是宋朝的王師,而是元軍的鐵蹄。宋末元初的詩人林景熙見證了這悲涼的一切,寫下了《題陸放翁詩後》,末句云: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或許我們該慶幸陸游沒有親眼看到這一切吧……

7、無處可躲的戰爭

隴西行

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寧為太平犬,莫作亂世人

亂世出英雄,英雄立於累累白骨之上。

後人為將軍做傳,為英雄立碑,而河邊那一具具無人殮葬的白骨,又有誰還記得?

他們可能是孝順的兒子,戰炮下貼身穿着慈母趕製的冬衣;

他們可能是年輕的父親,還沒來得及聽見嬌兒喊一聲爹爹;

他們可能是貼心的情郎,說好了凱旋之日便叫人抬着八抬大轎風風光光迎娶心愛的姑娘……

當他們倒在遙遠的土地上,當他們年輕的身軀已經變作枯骨,遠方那些他們歸來的人卻還不曾聽聞噩耗,還自顧自做着團圓的夢……

8、沒有出現的奇蹟

金縷曲

顧貞觀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夠?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君懷袖。

顧貞觀的友人吳兆騫受人構陷,流放於苦寒之地。作者借用申包胥立誓救楚和太子丹質於秦而終得歸的典故來表達自己營救友人的決心。

申包胥和伍子胥是好朋友,伍子胥遭讒被害而出逃至吳國.並於楚昭王十五年用計助吳攻破楚國。申包胥赴「哭秦庭七日」,秦哀公終被其誠意感動而出兵求楚。

太子丹質於秦,求歸。親王說:「烏頭白,馬生角,乃許而。」太子丹仰天長嘆。後人用「烏頭馬角」一次比喻不可能實現的事。

烏鴉自然不會白頭,馬兒也生不出角來,可在顧貞觀的筆下,「烏頭馬角」之前卻加了一個「盼」字,悲涼沉痛,感人至深。明知不可能,卻始終忍不住盼望奇蹟的心情就是如此吧……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才府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413/723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