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世界第一 杭州發現5千年前水壩 比傳說的「大禹治水」還早千年

—杭州發現比大禹治水早千年的水壩(圖)

經專家實地考察確證:杭州良渚古城外圍發現的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距今已經有4700至5100年,比傳說中的「大禹治水」還要早1000年。專家建議,儘快把水利系統列入良渚遺址保護範圍,並納入良渚古城申遺價值研究範圍。

水壩遺址

水壩遺址

80年前,杭州城郊的良渚遺址被發現,從那時開始,良渚就不斷地帶給世人驚喜,大量玉禮器被發掘、巨型建築基址被發現,再到後來的良渚古城,水壩遺址出土。就在昨天,記者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良渚遺址又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新的奇蹟。

經專家實地考察確證:杭州良渚古城外圍發現的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距今已經有4700至5100年,比傳說中的「大禹治水」還要早1000年。專家建議,儘快把水利系統列入良渚遺址保護範圍,並納入良渚古城申遺價值研究範圍。

那麼作為史前人類,處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良渚人為何要營造如此龐大的水利工程?它有什麼用途?

良渚發現世界最早水壩

碳14檢測結果顯示,距今4700-5100年之間,屬於良渚文化早中期

在介紹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之前,必須要說一下該工程所在的地理位置。良渚古城,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內,此次確證的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位於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共由11條堤壩組成,這些堤壩根據形態和位置的不同可分為長堤和連接兩山的短垻,其中短垻又可分為建於山谷的高壩和連接平原孤丘的低垻。

早在上世紀90年代,考古人員就曾發現其中最長的一條水壩遺址——塘山遺址。2009年開始,10條水壩遺址陸續出土,它們與古城北面的塘山遺址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水利系統。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對遺址範圍內的老虎嶺、鯉魚山、獅子山等水壩進行正式發掘。同時,省考古所還與山東大學、南京大學聯合對壩體和庫區進行了勘探調查。

「我們把7條壩體的樣本送去北京大學實驗室里進行碳14檢測,結果顯示,時間都在距今4700-5100年之間,屬於良渚文化早中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領隊王寧遠介紹。

這一考古界的重大發現,將改寫都江堰「世界迄今僅存的嘆為觀止的生態工程」之說,同時也開啟了史前水利考古研究的新領域。

良渚社會進入王國階段

宮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圍水利系統,其價值可與同時期的其他世界文明媲美

王寧遠介紹,古代埃及、兩河流域的水利系統,多以渠道、水窖進行引水,而作為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良渚水利工程與埃及、兩河流域形成鮮明對照,體現了東西方古文明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稻作文明」和「麥作文明」的不同特徵。

「這也讓華夏文明有了同時期堪比埃及、兩河文明的水利系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等專家認為,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的發現,是良渚文明的重要標誌,為中華文明的進程研究提供了新資料。同時進一步證實,良渚社會已經出現早期的國家形態,可與同時期的其他世界文明媲美。

該水利系統的確認證實良渚古城具有完整的都城結構,由內而外依次為宮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圍水利系統,其價值可與同時期的其他世界文明媲美。王寧遠說,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龐大的規模和先進的技術更進一步證實了良渚社會已進入王國階段。良渚水利工程的規劃視野之闊、技術水平之高,動員能力之強令人刮目相看。也為認識良渚古國的管理機構和社會複雜化程度開闢了重要的觀察視角。

工藝技術讓眾多專家驚訝

遺址中的高壩可阻擋短期連續降水,甚至可抵禦本地區百年一遇的洪水

5000年前的古人,為何就會致力於治水工程?這還得從良渚古城的自身地勢說起。天目山系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之一,夏季極易形成山洪,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通過高、低兩級水壩,將水蓄留在山谷和低地內,解除了洪水威脅。

分析顯示,遺址中的高壩大致可以阻擋短期內870毫米的連續降水,通俗地說,就是可抵禦本地區百年一遇的洪水。低垻內則是一個倒三角形的低洼地,根據現存的10米垻高推測,可形成面積達8.5平方公里的蓄水庫區。

在良渚古城水利系統的部分壩體關鍵位置,通過「草裹泥包」堆壘加固,即用茅草包裹泥土形成長圓形的泥包,再將泥包橫豎堆砌而成,「草裹泥包」的作用與現代堤壩使用的草袋裝土類似,可大幅增加壩體強度,是後世水利工程建設中廣泛應用的工藝。

考古和水利專家都驚訝,在年代如此久遠的古遺址中發現這樣現代的工藝技術。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專家於冰說,良渚水利工程年代早、分佈廣、規模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築技術先進,體現了良渚社會高超的規劃、組織和管理能力。

中國水利史開卷

不再是「大禹治水」

翻開現今的中國水利史志,幾乎無不以「大禹治水」作為中國人水利建設活動的先驅,但當時的水利設施卻早已無法尋覓蹤跡。其實,這僅僅只是一個傳說故事。2007年,良渚古城被發現,研究人員通過長期的研究調查,發現古城外圍存在着一個由10餘條堤壩連接山體構成的龐大水利系統,為世人了解古代水利發展乃至文明演進提供了嶄新的視野。

3月11日那天,杭州來了一群神秘的、又是重量級的人物,他們是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等19家科研單位的考古學、水利史及水利工程研究的專家,整整三天,專家們都在實地走訪與研究討論,而中國水利史的開卷,也從「大禹治水」提前到了「良渚文明」。

這比海昏侯還有更大的科技意義

李伯謙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

良渚發掘80年以來,不斷進展,這次水利工程的發現讓我們對華夏文明的認識又大大向前了一步。300萬平方米的王城,800萬平方米的外郭城面積,龐大複雜的水利系統,這是全世界已知的距今5000年前後的功能系統保存最完整的都城之一。在世界範圍也是不多見的發現,從某種意義來說,這比海昏侯還有更大的科技意義。

開啟了全新的研究領域

於冰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研究所所長

以往被發掘的古文明水利系統,比如埃及和兩河流域,都是修築在乾旱地區的,在中國江南地帶這樣的潮濕地區發現這樣的水利工程可能還是第一次。這個系統,從測繪到規劃以及建造都是極有技術含量的。對於中華文明的研究,又開啟了全新的領域。

對這個「最早」要加強保護

高蒙河復旦大學文博學院教授

從表述上來說,這個水利工程代表了大型堆築結構水利工程的最高峰,也堪稱巧妙利用天然條件修建水利工程的典範。比大禹治水還早了1000年,讓我們對那個時候的歷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於這個系統,一定要增加保護,為未來發掘做準備。

有很多細節還要再發掘研究

欒豐實山東大學教授

這個水利系統修築時間是沒有異議的,但在功能性問題上,專家們大致覺得灌溉的可能性不大,最大的可能性是防洪和蓄水運輸,但在細節上我們還是要進一步考慮。比如發掘中發現的戰國墓的建造,比如建造、使用、廢棄這三個過程中,有很多問題現在還是問號。在未來要就這些細節進一步徹底發掘。

責任編輯: 寧成月  來源:現代金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318/709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