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國民黨名將之子將參加93閱兵 吐露一特殊要求

「我的一個心願是合肥市可以將柳蔭塘路更名為蔡炳炎路,以示對英烈的褒揚和紀念。」日前,安徽籍抗日英烈蔡炳炎將軍之子蔡浙生在接受採訪時如是表示。蔡炳炎,曾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8軍67師201旅少將旅長,1937年8月殉國於淞滬戰場。

原文配圖:蔡炳炎(右一)與家人合影。

「我的一個心願是合肥市可以將柳蔭塘路更名為蔡炳炎路,以示對英烈的褒揚和紀念。」

日前,安徽籍抗日英烈蔡炳炎將軍之子蔡浙生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如是表示。

蔡浙生出生於1936年,雖已年屆八旬但精神矍鑠,現居安徽合肥。他曾先後在原安慶地委文工隊、懷寧縣文化館、合肥鋼鐵公司等單位工作,並擔任過安徽省和合肥市兩級政協委員,以及合肥市政協副秘書長等職務。

其父蔡炳炎,曾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8軍67師201旅少將旅長,1937年8月殉國於淞滬戰場。在民政部2014年9月公佈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蔡炳炎位列其中。

即將到來的9月3日,蔡浙生將前往北京參加抗日戰爭勝利日閱兵儀式(以下簡稱「9·3閱兵」)。

資料圖: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頒發給蔡浙生兄弟的捐贈證書。

他也是目前安徽全省範圍內唯一一位以抗戰英烈後人身份受到民政部邀請的人士。

在蔡浙生看來,民政部之所以邀請他參加「9·3閱兵」,首要原因是父親蔡炳炎屬於民政部公佈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之列;其次是他的身體狀況較好,適宜參加;再者,其本人聲望也較佳,在社會上沒什麼不好的傳言和負面評價。

事實上,官方此前並未明確公佈抗戰英烈後人的邀請標準。負責聯繫和對接蔡浙生參加閱兵儀式的合肥市廬陽區民政局工作人員孫龍,對蔡的這一看法表示認同。

投筆從戎,入黃埔一期

如果不是因為戰爭,蔡炳炎或許會成為一位優秀的教書先生。

蔡炳炎原名蔡丙炎,因五行缺火改名炳炎,1902年生於合肥東郊淝水之濱一個普通的農耕家庭,祖居原合肥近郊城東鄉胡淺村。

據《安徽文史資料全書》(以下簡稱「《全書》」)所載,蔡炳炎少懷壯志,勤奮求進。7歲在本鄉啟蒙讀私塾,曾在鄰村巫崗隨巫桂清先生讀書,數年間讀完了四書五經。15歲左右,赴三河鎮從孫舉之先生就讀。

一日,蔡炳炎偶見孫先生案頭置有梁啓超《飲冰室文集》,遂傾心拜讀,不數日讀完,思潮澎湃。孫先生見蔡炳炎年輕好學,又有一定的文學基礎,頗愛之,悉心傳教。蔡炳炎深造三載,學業精進。

17歲時,因淝水乾涸,禾苗枯萎菜谷無收,蔡炳炎無力繼讀,遂棄學在家中設館,收村童若干,自己充當塾師,不久又到三河鎮設館。

據《全書》記載,蔡炳炎教書時年輕持重,常着淺藍色大褂,形貌清秀,風度瀟灑,執教有方,以禮待人,見有不平之事,愛出面干預,深受學生愛戴和父老鄉親推崇。

彼時的蔡炳炎,雖已立業成家,僻囿於鄉里,但身處洪洪革命大潮之中,早已心懷天下。

1924年,伴隨着黃埔軍校招生的消息傳來,蔡炳炎躍動的心緒再難平復,即托其舅父、老同盟會會員鄧子云介紹前往應試。

鄧子云,合肥東郊大興鄉人,距蔡家僅隔數里,曾追隨孫中山先生多年,常以書信教誨蔡炳炎「樹立革命理想」,要「拯民救國」,走投筆從戎之路。

蔡炳炎順利進入黃埔軍校,入編第一期第二隊,在「以血灑花,以校作家,臥薪嘗膽,努力建設中華」的豪邁校歌中踏上了革命征程。

資料圖:蔡炳炎犧牲前致其妻趙志學親筆信(節選)。

請纓淞滬,殉難於羅店

誕生於內憂外患中的黃埔軍校,初期完全不具備為學生提供正規化軍事學習的條件,第一期學生與其說是教出來的,不如說是「戰」出來的。

因信仰堅定、成績優異,蔡炳炎進入黃埔後就跟隨革命軍東征北伐,幾乎每次都衝鋒在前,戰功卓著。至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短短13年,他已成長為一名少將旅長,當上了轄5000名官兵的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8軍67師201旅的最高指揮官。

戰爭伊始,蔡炳炎正駐軍南粵,遠離華北、淞滬等主戰場。彼時,一腔熱血、心繫家國的他主動請纓開赴抗戰前線。

從事後披露的眾多史料、特別是蔡炳炎的家信來看,此次請纓赴戰,早已立下血灑疆場、不死不歸之決心。

率軍開赴上海途中,蔡炳炎在當時的安徽省會安慶將夫人趙志學和子女送下船。長江碼頭話別之時,蔡炳炎告訴趙志學:「現在抗戰很緊張,我們部隊先到蘇州準備參加上海保衛戰,何時回來將很難預料,家事就交給你了,要多加保重,如果想來看我不要多帶東西,只須拎只小箱子就可以了。」

蔡還說:「你在照看好子女之餘,還可參加婦女抗日救亡團體,為國家出點力。」

這些話語,大有訣別之意,透露出蔡炳炎舍家衛國的決心。

話畢,他目送妻兒的背影消失,徒步回到船艙。遠眺東方滾滾濁浪,他不得不將思緒拉回,深思起禦敵之策。

蔡炳炎所部抵達淞滬戰場後,利用戰前間隙,又抒寫家書三封,一寄夫人趙志學,一寄長女慕蘭,一寄自幼過繼給故鄉李姓人家的次女惠蘭。

寄給趙志學的信全文如下:

志學內子雅鑒:

連日致書,諒已邀覽。先後匯帶之款,前函所述辦法,務希切實做到,是為至盼。我等於本日仍在此休息,因滬上連日勝利,且戰區狹,不能使用巨大兵力故也。周難(蔡的勤務兵——編者注)於此次過漢(武漢——編者注),乘機潛逃,此人瘦弱無忠骨,所以不可靠。殊不知國難至此已到最後關頭,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如到皖,不得令其居住。慕蘭之事,時在念中,望設法促成,以免我一件顧慮。老八(即幼子蔡浙生——編者注)資質甚佳,我頗愛之,希注意保育為要。

專此敬頌時祺!

北平近來有信否?如無信來,彼等恐不在原地,匯款注意。

再者,本二十二日晚八時我等到蘇州去。

絜宜(蔡炳炎字——編者注)手啟

八月二十二日於常州北之洪廟上午八時半發

這封家信也是蔡炳炎的絕筆。4天後的1937年8月26日,他殉國於有「血肉磨坊」之稱的上海羅店戰場。

羅店地區戰況之慘烈,時任18軍軍長羅卓英在他有關淞滬會戰的遺作《東戰場片羽》中有過詳盡描述:本人奉命率陸軍第十八軍一部分隊伍扼守羅店一線。離上海不遠的海邊上,在嘉定與瀏河之間有一個小鎮羅店,市面雖不大,卻是極富戰略意義的據點。守住羅店,嘉定、瀏河一帶就可以保全,間接也就守住了蘇州和上海的門戶。這地方一坦平陽,沒有山嶺,也沒有特殊的設備可資利用,連個像樣的戰壕都來不及構築。在日寇重炮和戰車的瘋狂攻勢下,只有拿我們的血肉去和他們拼了。憑諸將士的用命,大戰七晝夜,敵人進犯三次都被我軍擊退。在第二次爭奪戰時,本軍旅長蔡炳炎,團長李維藩壯烈殉國,本人曾以一詩以紀其事:三來三往力爭持,十盪十決掃蝦夷。淞滬風雲羅店血,大書蔡李是男兒。

遷葬蜀山,備極哀榮

蔡炳炎殉國的噩耗傳來後,其夫人趙志學當即率長女慕蘭前往蘇州接靈。面對親人遺體,短短半個月前的話別之語沖涌心頭,雖歷歷在目卻恍如隔世。

1937年9月初,蔡炳炎的靈棺乘火車向安徽發運。行至南京,18軍辦事處為他舉行公祭。靈棺後轉水路,經蕪湖,蕪湖各界代表亦在江邊舉行公祭。

靈棺到達安慶時,省城軍政商學各界紛紛去江邊迎靈,全城各機關、團體、學校放喪假一天,以示哀悼。靈棺上岸,破例進東門出北門,停放在西門外鴨兒塘地藏庵內,沿街各戶,都在門前擺設香案,默默致哀。由各界人士組成的治喪委員會,在安慶隆重舉行了追悼會,並做了49天的佛事,以示「超度」。

12月下旬,蔡炳炎靈棺由安慶運回其故里合肥。因戰事日緊,暫厝於城東郊蔡之舅父鄧子云家鄉村頭旱地。

至日本無條件投降後,1947年在紀念抗日戰爭爆發10周年之際,安徽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二次大會提出呈請國民政府明令褒揚本省忠烈蔡炳炎將軍並予公葬案,國民政府乃於1947年5月10日公佈了對蔡炳炎的褒揚令,並將其傳略史料交付國史館典藏。

褒揚令全文如下:前陸軍第十八軍第六十七師第二百零一旅旅長蔡炳炎,夙嫻韜略,久歷戎行。十五年北伐之役,著有勞績。嗣任安徽省保安處長,肅清匪患,捍衛鄉邦。抗戰軍興,禦敵淞滬,身先士卒,為國捐軀,寰宇重光。彌懷忠烈,應予明令褒揚,以資矜式。此令。

是年5月,原合肥縣各界人士為蔡炳炎舉行公祭大會,沉痛哀悼蔡等為抗戰獻身的忠烈。

此外,為紀念蔡炳炎殉難20周年,1957年8月26日,蔡生前的部分在台好友,在台北市舉行「蔡炳炎將軍殉國20周年追悼會」。台灣政要許世英、吳忠信、張道藩、王寵惠、王煥,以及合肥同鄉會和各界人士共500餘人到會悼念。

資料圖:蔡浙生現在的心願,是合肥市能同意將柳蔭塘路更名為蔡炳炎路,以紀念其父。

蔡炳炎的靈柩,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歷經二十餘年一直沒有安葬。1958年,蔡浙生將其父靈棺深埋於農田之下。

1985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之際,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認蔡炳炎為抗日革命烈士並頒發烈士證明。次年夏,合肥市政府決定將蔡炳炎的靈柩遷葬於該市蜀山烈士陵園。

當年9月26日,合肥市政府在陵園為蔡炳炎舉行遷墓儀式。

那是當時安徽省城少見的葬禮盛況:時任全國政協常委、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蔡炳炎所在旅原師長黃維,時任南京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陳頤鼎等專程參加。原國共兩軍高級將領徐向前、程子華、侯鏡如、鄭洞國等送了花圈,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屈武等人為蔡炳炎題詞。安徽省、合肥市兩級黨政軍主要負責人,蔡炳炎家屬及其親朋舊部等200餘人出席。

作為蔡炳炎所在旅原師長,黃維一直對未能保護好蔡心存愧疚。蔡炳炎的遷墓儀式,黃維送上輓聯,曰:碧血丹心垂青史,白骨沉沙恨未消。

親人分隔40年終重聚,家書歷50載完好如初

與眾多抗日先烈一樣,蔡炳炎用他的犧牲遲滯了日軍的進攻,但中華大地自此卻又多了一個分離的家庭,以及數位失去父親的孩童。

蔡炳炎共有三位夫人。原配夏鍾庭,為合肥同村夏姓佃農之女,抗戰勝利後病故。夏生一子二女,長女慕蘭,畢業於上海東南體專,曾任中學教師,後任重慶市江北區政協委員。

次女惠蘭,自幼過繼給本村李姓人家,在鄉務農,1985年病故。

子閔生,又名傳智,中央大學政治系畢業,後在南京憲兵團任職,1981年病逝於台灣。

蔡炳炎側室何世霖,畢業於安慶女子職業學校,曾任教師、銀行職員,不育,解放後在合肥病故。

蔡炳炎三夫人趙志學,北平學習期間與蔡相識並結為夫婦。趙肄業於北京志勤中學,她心地善良,待人寬厚,治家有方。蔡炳炎羅店殉難時,趙年僅27歲,此後孀居終老。

趙志學曾在國民政府司法院從事檔案管理工作,後僑居美國,生子女4人。

長子平生,不到一周歲在南京病殤。

次子保生,又名傳仁,台灣海洋學院畢業,美籍華人,後在美國新奧爾良市經商。

三子傳勇即蔡浙生。

女亞蘭,美籍華人,後在紐約從事會計工作。

蔡炳炎罹難後,國民政府雖有撫恤,但戰火紛飛之際,趙志學一人實難照顧撫育子女三人,不得不忍受別離之苦,將三子浙生交予二夫人何世霖,女亞蘭委託給姑姑,均撫養於安徽金寨山區。自己則帶着次子保生去往陪都重慶。

抗戰勝利後,趙志學將蔡浙生、蔡亞蘭一同接到南京讀書。但自幼即與養母何世霖朝夕相處的蔡浙生,已離不開何的照料陪伴,在南京待了一個多月後就再度回到何世霖身邊,從此因戰亂等原因與生母、兄姊分隔40年。

直到1986年9月,在為蔡炳炎舉行遷墓儀式之際,趙志學等從美國專程趕回合肥,一家人才能在40多年後再度相見。

在此之前,太平洋隔着蔡家兩代人,兩岸親人在近40年時間裏音信皆無。

後來蔡亞蘭因思念金寨的姑姑而書信一封,這封信又輾轉到了蔡浙生手中,一家人才重新獲知了對方的消息。

「也許是上天惦念,在父親遷墓之前讓我們一家再度相見,更可貴的是還能讓母親在父親去世近50年後,從美國回來參加他的葬禮。」多年以後談到這些,蔡浙生還不由喟嘆。

據合肥市政協現任副秘書長、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戴健所著《勇趨國難,血薦軒轅——抗戰中陣亡的第一位皖籍將領蔡炳炎及其靈柩遷安大蜀山前後》一文所載,遷墓儀式上,76歲高齡的老人趙志學,當年曾親到火線迎回蔡炳炎忠骸,如今眼見先她而去已越49年的夫君再逢如此隆重的葬禮,千言萬語竟無從說起……

遷墓儀式後,趙志學就返回美國辦妥回國定居手續。客居美國數十年,她仍保留着中國國籍,此後落葉歸根定居合肥,直至1992年病逝。

趙志學曾將蔡炳炎殉國前寫就的兩封家書綾裱珍藏。兩萬里之遙,兩萬日之思,歷50載風雨仍完好如初。

考慮到兩封家書傾訴着報國情,並能啟迪後人,趙志學毅然將家書和蔡炳炎用過的派克鋼筆等物件捐獻給了中國革命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此後家中再無蔡炳炎的珍貴遺物。

更名道路,以慰先烈,以啟後人

家中無遺物,何以寄哀思?

作為蔡炳炎後人,蔡浙生現在的心願是,合肥市民政部門能夠將蔡家祖宅所在的現「柳蔭塘路」更名為「蔡炳炎路」。

「最好的方式當然是保存和修繕故居。」蔡浙生解釋稱,「但蔡家祖宅所在的地方早已不再是鄉下,成了居民社區,蓋起了高樓大廈。祖宅被拆掉,父親也沒留下什麼遺物,所以故居肯定是搞不了了。」

在蔡浙生看來,紀念蔡炳炎比較現實的辦法是道路更名。

「這條路很短,只有大約200米,也不是市區主幹道路,操作起來會比較便捷。」據蔡浙生介紹,此前合肥市政協多名委員已向有關部門遞交相關提案,目前正在等待進展,「這件事難度不大,應該能辦妥。」

以著名烈士姓名命名道路以示紀念,此前在國內不乏先例,比較有名如北京的張自忠路、佟麟閣路等。二人和蔡炳炎一樣,均為抗戰中犧牲的國民黨高級將領,入列民政部的首批300名著名英烈名單。

「更名為蔡炳炎路,不僅能褒揚先烈,告慰後人,而且我覺得當地居民也會因此感到光榮,這也可視為地方政府為紀念抗戰能做的實實在在的事情之一。」蔡浙生說。

資料圖:中國老兵慶祝抗戰勝利60周年。

資料圖:中國遠征軍老兵回家。

資料圖:俄羅斯駐華大使安德烈·傑尼索夫(左)與獲頒獎章的中國老兵合影。

資料圖:一名中國老兵展示俄羅斯頒發的獎章。

資料圖: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12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會見了二戰時期援華美國空軍志願隊-飛虎隊老兵溫雅德、飛虎隊隊長陳納德的外孫女凱樂威、前美軍駐延安觀察組成員德穆克的女兒波拉和兒子約翰。范長龍在會見時對美國人民為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所作貢獻表達了衷心感謝。

資料圖: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會見美國二戰飛虎隊老兵。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澎湃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724/589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