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陳浩武:以色列:一個和上帝簽訂盟約的民族

作者:

——在以色列行走項目分享會上的發言

陳浩武:以色列:一個和上帝簽訂盟約的民族

今天我就想給大家分享一下以色列。

我今天重點想講一下猶太人特殊的精神結構和特殊的宗教信仰。劉軍寧老師講耶路撒冷智慧,的確,猶太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民族。

首先我講以色列的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被稱為「士師時期」。

士師什麼意思?在希伯萊語中,士師的概念是三種角色的重合:行政長官,軍事統帥,法律的仲裁者。在《聖經》的舊約當中有一個記,就叫《士師記》,它裏面寫了12個士師人物,六大士師,六小士師。

這個士師怎麼產生?士師時代是一個什麼時代?

這個時代大概在公元前一千三百年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就在以色列這個時期,歷史上把它稱為士師時期。為什麼稱為士師時期?因為希伯來人到了迦南之地以後,它有12個部落,這12個部落源於阿拉伯罕的孫子雅各有12個兒子,這12個兒子的後裔發展形成12個部落。這12個部落當中,其中在南部的部落聯盟,叫以色列,在北部的部落聯盟叫猶太。

你看,這個裏面出現了三個概念:希伯來、以色列和猶太。實際上希伯來人是人種,是民族。為什麼叫希伯來人?希伯來在閃米特語當中是「河那邊過來的人」,就叫希伯來人,希伯來人分成兩個部落聯盟,一個部落聯盟稱為以色列,一個部落聯盟稱為猶太。

在這個時期,為什麼需要有士師?因為非利士人是他們主要的敵人,希伯來人始終和他們在打仗。猶太人到這個地方來,是佔了巴勒斯坦人的地方,他本來並沒有地方,他應上帝期許,把他從埃及帶到了迦南之地,實際上你占的一塊地方,等於別人少了一塊地方,處在一個戰爭狀態,戰爭狀態就需要軍事統帥,所以士師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士師在猶太語裏面真實的含義,就是「能夠帶領我們以色列民族去打敗仇敵的統帥」。

士師時期大約持續了三百年,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叫「三王時期」。

「三王時期」大概從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開始,以色列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為什麼會從士師階段進入到三王時期?是因為菲利士人已經強大起來了,力量的對比已經發生變化,12個部落的領土受到威脅,宗教信仰受到挑戰,所以這個時候需要有一個王出來,由以色列的先知膏選一個王,膏,油膏的膏,把你這個人額頭上用黃油塗摸一下,經過這麼一個儀式,你就是王,這就是膏,就是讓他受膏。

第一個王叫掃羅,「三王時期」有三個王,掃羅王、大衛王和所羅門王。三王時期是猶太歷史上從士師時期,走向聖殿時期的非常重要的階段,就是出現了這三個王。首先先知膏選了掃羅王。掃羅王是一個普通的士兵,他把他從一個士兵的位置,膏選為整個民族的王,目的就是因為要他去統帥軍隊和非利士人打仗,結果這個王,他沒有辜負先知對他的期望,他帶領以色列軍隊的確打了勝仗。但是這個王的精神不穩定,掃羅王的精神不穩定,我們現在說他可能是一個有精神病的人,因為他表現是不正常的,更主要的是他心胸狹隘。掃羅手下有一個很重的人物叫大衛,這個大衛在戰鬥中非常勇敢,立了大功,而且因為他立了大功,掃羅王把女兒都許配給他,成為他的女婿,但是,他心中卻非常嫉妒大衛,為什麼?因為大衛除了英勇善戰以外,他是一個容貌非常俊美的男人,他深得女性的喜歡,所以掃羅王特別嫉妒他,幾次趁大衛熟睡的時候,派士兵去刺殺他,逼着大衛到處逃,民眾就覺得這個王太沒有胸懷,太過於氣量狹小。所以掃羅被殺死以後,南方支派就膏立了大衛為王,後來北方支派也立大衛為王,大衛統一了南方北方,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王。

我剛才說,大衛不僅英勇善戰,而且他長的很帥,是一個容貌非常俊美的男人,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彈一手非常好的琴,他的琴彈的非常好,掃羅王在精神不正常的時候,只要聽到大衛的琴聲就開始冷靜下來,精神就正常了,當沒有大衛琴聲的時候,他就不正常,所以大衛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後來大衛沒有辜負大家的希望,他在立了王以後,打的勝仗比掃羅要多很多,他的領土開始穩定,他的臣民開始生活有改善。

但是大衛這個人有一個天生的弱項,就是他非常好色。有一天在他的宮廷裏面,看到對面有一個女的在沐浴,容貌美麗,他就叫侍衛把這個女的召進宮,然後他們之間就發生了關係,發生了關係以後,他一問才知道,這個女的叫拔示巴,是一個軍事將領烏利亞的妻子,她的丈夫在前線打戰。大衛王跟拔示巴發生了關係,他想掩蓋,他就跟他的統帥說,趕快把烏利亞召回來,那個人正在前方打仗,召回來了,回來以後他跟他說你趕快洗腳,去跟你老婆睡覺,這個人知道這裏邊是一個陷阱,他不干,還是回到戰場上去了,後來大衛王就跟軍事統帥說,你把他派到那個戰爭最激烈的地方去,一定要讓他死,最後這個將領就戰死在前線,然後拔示巴就成為宮廷裏面的寵妃,她跟大衛王生了一個小孩,這個小孩就是所羅門。

大衛王的太子名押沙龍,太子挑戰大衛的王位,在叛亂中被人殺死。這個時候拔示巴就逼着大衛王立所羅門為王,最後他真的就立所羅門為王。

所羅門在位做了一個很重要的貢獻,就是他修了聖殿,史上稱為「第一聖殿」。我們知道以色列有兩個聖殿期,叫第一聖殿期和第二聖殿期,第一聖殿誰修的?所羅門修的。

所羅門王特別會經商,他跟埃及、黎巴嫩、西頓,提爾這些地方做生意,買賣黃金,買賣黎巴嫩雪松,賺了很多錢,於是他就給自己修了一個宮殿,也修了在以色列被稱為「第一聖殿」的金碧輝煌的大聖殿。聖殿是以色列人心中最神聖的地方,是上帝的居所。這個聖殿放什麼?就放約櫃,就是以色列的宗教信仰最核心的東西,約櫃裏面裝的什麼?約櫃裏面裝的就是泥板,泥板上面刻的是什麼?就是以色列的經文,猶太教的經文。

所羅門在位四十年,公元前930去世。後來在尼尼微這個地方巴比倫王朝的興起,巴比倫王朝興起,摧毀第一聖殿,巴比倫就把他們這些聖殿財寶,包括他們的貴族和國王全部都擄到了巴比倫,這個就在歷史上的「巴比倫之囚」,囚了什麼人?就是以色列的國王,以色列的貴族,以色列的青年男子,一共有一萬多人,全部都擄到了巴比倫,這個國家其實就處在分崩離析這麼一個狀態,在這個狀態之下,以色列的先知有很多思考。

在歷史上他們記載,第一聖殿摧毀以後,猶太人原來是people of the temple,就是聖殿之民,現在沒有聖殿了,people of the temple變成了people of the books,聖經之民。

books是什麼?就是他們流浪在巴比倫期間,這些先知重新開始思考,我們這個民族為什麼沒有受到上帝的親睞,而成為今天這個樣子,我們國家被滅了,我們的國王被擄了,這些以色列先知不是在這個地方去咀咒巴比倫人,去詛咒尼尼微的皇帝,而是號召信徒反省自己,我們這個民族在哪些地方沒有按照神的意志去行為,這種反省就形成《摩西五經》,這個books就是指的《摩西五經》,據說摩西五經的形成,就是在這個民族失散,被人擄到了另外的地方成為囚徒的時候,他們先知的思考。

公元前565年,另外一個王朝興起,就是古波斯,今天的伊朗。今天在座的有好多人去過波斯。波斯帝國的第一個皇帝,叫居魯士大帝,這個人是一個非常有胸懷的國王,你們到聯合國的大廳裏面去,就會看到聯合國的大廳裏面的柱子上刻的就是居魯士的語錄。他的胸懷表現在對異教的寬容,居魯士創立了一個王朝,叫阿黑門尼德王朝,當他發現尼尼微已經擄了很多猶太人到巴比倫來的時候,他把這些人全部都釋放了,並且把巴比倫當時從耶路撒冷聖殿裏面搶掠來的那些聖物,那些貴重的金像、銅盆,等等全部歸還給猶太人。史載:居魯士加冕幾個月後,一群猶太流亡者啟程奔赴耶路撒冷,攜帶着尼布甲尼撒曾經從聖殿中掠去的金銀器皿,回歸的猶太人有四萬多人,還有他們的僕從七千多人。還給他們一筆錢,然後這些人回去以後,回到以色列,建了第二聖殿。

第二聖殿的建立,是因為波斯人對猶太人的寬容,而使猶太人重新回到迦南之地,重新修了聖殿,重新把約櫃放到聖殿裏面去,這是以色列人在精神上和身體上回歸家園的一個重要象徵。

希律王時代結束以後,猶太人和羅馬統治者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化,猶太人的不斷起義導致羅馬更加殘酷的鎮壓,公元67年,羅馬將軍提多,再一次摧毀了耶路撒冷,摧毀了第二聖殿,把聖殿夷為平地。今天我們看到耶路撒冷的西牆,也被稱為「哭牆」的,就是第二聖殿的殘垣斷壁所在,它記錄的是「第二聖殿期」的歷史。

據說以色列人現在在籌建第三聖殿,以色列可能會進入一個第三聖殿期,但是今天還沒有修,他們已經把模型都做出來了。

摧毀第二聖殿的是提多太子,羅馬將軍,你們知道羅馬的凱旋門,就是記錄了這個歷史事件,因為提多摧毀了耶路撒冷,所以他們讓他凱旋迴到羅馬。

在公元二世紀的時候,羅馬人在耶路撒冷的第二聖殿的遺址上建了一個神廟,就是朱庇特神廟,大家知道羅馬人所信奉的主神是朱庇特,就是太陽神。然後把所有在這個地方居住的以色列人全部驅趕走,從此以色列歷史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叫「大流散時期」。以色列人徹底喪失家園,開始四處漂泊,流浪。這個時期從公元二世紀一直持續到公元1948年以色列復國,持續近二千年。

在這個大流散時期,以色列人受盡苦難,包括在二戰時期希特拉屠殺猶太人,殺了六百多萬猶太人,所有這個都發生在大流散時期,這是以色列文化和歷史當中最悲劇的時期,所以我簡單勾畫一個以色列歷史,從士師時代,到「大流散」。但是,我講這個不是主要目的,我講這段歷史,是要講下面的問題。

一個民族,面對如此多的災難,它為什麼現在還重新復國?還成為一個世界強國?它一定是有一個特殊的精神結構,特殊的民族情懷,特殊的精神信仰。只有這樣,這個民族才能在幾千年的大流散時期,流而不散,重新成為一個強大國家。

那麼,這種特殊表現在哪裏?

大家知道《聖經》的舊約,有一部名叫《約伯記》。約伯是一個人,他住在烏斯地,這個人非常富有,非常有錢,非常虔誠的人。耶穌對他的評價是三句話:完全正直、敬畏真神、遠離罪惡,給他評價極高。

有一天,耶穌在天庭里,他看撒旦也在,他就問撒旦你最近幹嘛呢?他說我在地下行走,他說你在地下行走,有沒有看到我的僕人約伯?他是一個非常虔誠的人,就是剛才說的這句話,他是一個完全正直的人,他是一個敬畏真神的人,他是一個遠離罪惡的人。撒旦說我看到了,他的確活的非常快樂。

因為烏斯地約伯生了7個男孩和三個女孩,他當時的財富是有七千隻羊、三千隻駱駝、五百對牛、五百頭母驢,非常富有,他的孩子每天都在家裏輪流大宴賓客,活的很瀟灑。

撒旦就說,那當然了,你的僕人是你給他這麼多的財富,你讓他生活的這麼幸福,他當然對神是很敬畏,當然對你非常虔誠。你看如果他沒有這些東西,他失去這些財富的時候,是不是會有變化。上帝同意撒旦去試他,但是有一條,你不能把他命丟了,你只要不要他的命,其他辦法都可以。

然後有一天,約伯正在家裏,很快樂的生活的時候,突然他的僕人來報,說你的三千隻羊沒有了,都被別人搶走了,過一會兒就說你的姑娘家裏失火了,所有人都燒死了,過一會兒馬上又一個人說你的五百隻駱駝沒有了,被什麼人搶走了,過一會兒又說你的500頭母驢沒有了,都死掉了,他突然一下從一個非常富有的人變成一個一無所有的人。

但是,面對這些,約伯是什麼態度?

約伯撕開他的長袍,匍匐在地,他說:所有都是耶和華賜給我的,耶和華把這一切拿走是完全應該的,我照樣匍匐在神的腳下,我照樣崇拜我的真神。

上帝問撒旦:怎麼樣?你把我的僕人約伯的財產都拿走了,他並沒有表示什麼怨言,他還是依然對我那麼敬重,那麼虔誠。撒旦說,人都是以皮換皮,那些東西都是外來之物,你把那些東西拿走,他當然不會變化,但是如果你傷到他的肉,傷到他的骨的時候,你看他就變化了。

上帝說可以,你再試一下。然後撒旦讓約伯渾身長滿膿瘡,再等撒旦看到約伯匍在地下,滿身塵土,用瓦片刮身上的這些膿瘡,苦不堪言。

這個時候,約伯有點忍不住了,他就開始抱怨,他說:

「願懷我胎的那夜和生我身的那日都滅沒」,

「為什麼要懷我,為什麼要我到這個世界上來?

我希望懷我的那一天和生我的那一天統統都沒有」,

「願那天變成黑暗,願神不去尋找,願那夜色永遠不入年輪」。

「為什麼我不一出母胎就斷氣,

為什麼我不像暗中流產的胎兒,未見天日的嬰孩,歸之無有呢?」

約伯在心中抱怨,他覺得神對他還是不公平的,我在這種情況下,你為什麼還這樣的對我?

這個時候,耶和華在空中跟他講話了。本來是約伯和三位友人在辯論,但是神突然插入這場辯論:

「這以無知無識的言語,

使我的旨意暗悔不明的是誰呢?

「我奠定大地根基時,你在哪裏?

你曉得天的定例嗎?

你能在地上建立天的權威嗎?

「挑剔是非的,

怎能與全能者爭辯呢?!

神的意思是,你約伯一個小小的生命,怎敢和超越的萬能的神辯論?你怎麼敢對神有抱怨?耶和華在空中講話的核心內容,就是說神是唯一的,你在任何情況下,你遇到任何問題,你都必須要堅定的去相信神。

所以在神感召之下,約伯屈服了,重新回歸到他的虔誠,重新再一次匍匐在神的面前,認為他是有罪的,最後上帝把所有的財產都歸還給他,到《約伯記》結尾的時候,約伯他有多少財產?他從七千隻羊,變成一萬四千隻羊,從三千之駝,變成六千之駝,從五百對牛,變成一千對牛,從五百頭母驢,變成一千頭母驢,他所有的財產都翻了一倍。

我講《約伯記》這個經文是什麼意思?

是想說明以色列人獨特的精神結構,上帝痛斥約伯和約伯的悔改,是非猶太文明所無法理解的。就像約伯,他那麼虔誠的對待上帝,上帝還這麼懲罰他,他是想不通的,但是《約伯記》又說明,猶太人始終對神有那種堅定的信仰,這種信仰並不以神給他帶來幸福為前提,神給他帶來幸福,他有信仰,神給他帶來痛苦,他依然有信仰,這就是以色列人非常重要的一種精神氣質。

這種精神氣質大致上表現的這麼幾個方面:第一,人不可能無罪,所以沒有真正的無辜者;第二,人都是因為行為不當而招災,沒有真正的不公允,所有的人都應該受苦。第三,人自以為無辜,一直到神促使他良心的發現,他才意識到罪孽。第四,人是生來就有罪的,人在神面前是永遠有罪的。所以以色列人這種救贖的意識,這種對神的崇拜,它是這個民族與生俱來的一種虔誠的信仰。

《約伯記》,它是在講什麼?就是說上帝它揀選了猶太人,正是因為上帝毫無節制的神意,這是一個前提。我為什麼揀選你,當初在埃及時,法老那麼強大你摩西這麼弱小,你怎麼能夠擺脫法老,你從那個地方走到迦南地,靠誰?靠的是神!只有神才有這個力量。第二,正因為上帝揀選了猶太人,使它成為一個祭祀的民族,所以通過猶太人的這種救贖,才能夠使整個墮落的人類得到拯救。第三,猶太人作為選民,意味着他們在倫理上,要經受更嚴苛的要求,意味着信仰的無條件性,如果信仰是以幸福為條件,那麼猶太人不可能成為上帝的選民。

我要最後總結是,從「大流散」到今天,正是猶太人堅持這種上帝選民的身份,堅持他獨特的倫理準則和他們虔誠的信仰,所以才使這個民族流散兩千多年而不散,奇蹟般的復國,猶太人這種對信仰的虔誠和對信仰的不放棄,是這個民族最重要的歷史記憶,我在十年以前寫《父親的清明記》的時候,我特別在題頭用了這一番話:記憶,指有系統的民族記憶,是猶太人忍受苦難的力量源泉。神和以色列人所簽訂的盟約,其核心就是記憶。猶太人和上帝的契約就是歷史的記憶,猶太人永遠記着他是一個被神揀選的民族,所以他在對神的信仰上,從來不發生動搖。這就是我剛才講從士師時代到大流散時代,然後大流散奇蹟般的復國,它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以色列人這種特殊的信仰和他的精神結構。(有刪節)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作者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714/584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