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央行放水難救助實體經濟 3萬億都跑進股市

中國放鬆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似乎正在打折扣。

央行在過去的六個月里實施了三次降息和兩次降准,以緩解經濟增速放緩(包括企業貸款成本的高昂)和潛在通縮造成的擔憂。但顯然,所獲得的成效並不能匹配央行付出的「努力」。

例如政治局在4月30日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就指出,自4月19日降低存款準備金之後,儘管貨幣市場短期利率有所下降,但增加的流動性在很大程度上並未進入實體經濟。高層的判斷和市場表現基本一致:一方面銀行實際貸款利率持續維持在高水平;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獲得新增貸款的難度並未實質性降低。

根據央行上周末的數據,第一季度的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78%,較前一季度僅下降0.15個百分點,降幅甚至小於同時期通脹率下降的0.33個百分點。分析人士認為,這就意味着經過物價調整後的實際利率是上升的,這應該表明銀行業對擴大貸款仍然保持着謹慎的態度——尤其是對小型和私人客戶。見下圖:

在5月11日降息的同時,銀行獲准存款利率的上限可以從3.25%上升為3.375%。儘管目前多數銀行並沒有出於攬儲考慮而將存款利率一浮到頂,但這也可能限制貸款成本下降的速度——為了保持利潤,除非是強制性的,否則銀行將會抵制下調貸款利率。

銀行的擔憂在於,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向中小企業伸出援手可能會形成更多的不良貸款。一位大行信貸部副總經理說,實體經濟太差,除了國家戰略、政府平台等項目,銀行的貸款很難投放。現在好項目太少,國企或上市企業壓價太厲害,中小企業風險太高,信貸投放只能流向收益高的地方——股市。

據山東廣饒農村商業銀行的一位李姓貸款專員講,該地區的大銀行幾乎已經停止向工廠老闆和其他私營企業發放新貸款,大銀行不願放貸的態度也使得小銀行變得更為謹慎。他表示,銀行擔心信貸風險增加,而近來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向客戶催收貸款。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12日發佈的一份報告認為,商業銀行資產質量下行幅度擴大。今年企業資產質量仍將成為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增長的關鍵因素,其中「兩高一剩」和小微企業較為集中的製造業和商貿服務業是不良貸款增長的重點領域。

不過,銀行對於中小企業的「吝嗇」,在火熱的股市面前蕩然無存。安邦研究團隊指出,資金面寬鬆不僅沒有直接流入實體經濟,反而刺激了各路資金投入股市,尤其是部分資金以高槓桿方式投入股市。實際上就銀行而言,有統計顯示,通過結構化理財配資、高淨值客戶及機構配資、傘形信託配資、股權質押融資等渠道,銀行自有資金及理財資金入市規模超過3萬億元。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搜狐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513/555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