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李成賢: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和朝鮮

作者:
老外們私下裏經常會把中國和朝鮮放在一起比較。比如,那個中國朋友感慨的「朝鮮人不是跟我們同一個時代的人」,其實也是老外對中國的感覺;那個中國朋友說的「朝鮮人的思維方式很像中國文革時代」,老外對中國人的看法也差不多。但我們老外一般不會跟中國人分享,因為我們不想傷害中國人的感情。

朝鮮人不是跟我們同一個時代的人!」

這是一個去朝鮮旅遊回來的中國朋友對朝鮮的綜合評價。他到朝鮮時,朝方把所有中國遊客的手機都收集起來。他的護照也由導遊保管。「這樣在朝鮮的時間裏,我是沒有身份的人,也沒法跟外界聯繫。」他這樣生動地把自己在朝鮮的「遭遇」跟我這個韓國人分享了。

在平壤,他向金日成雕像鞠了一個躬,朝鮮導遊立刻糾正他要鞠三個才對。但,他還是只做一次罷了。「無論金日成在朝鮮有多麼偉大,我們都應該有自由決定是否要鞠躬、鞠多少個躬。朝鮮人的思維方式跟我們中國上世紀60年代文化大革命時期很相似。」

他的旅遊團回到中朝邊境時,因為朝鮮與中國火車軌道的寬度不一樣,他乘坐的列車為了換車輪臨時停車,對面就是中國的丹東,「當時我心裏就產生了一種感動,那就是『自由真好!』」他說。

雖然當時我非常想說一句話,但最終還是按耐住了這種衝動,只是點頭傾聽,配合他講完了這個故事。我沒說出來是因為跟他還不是很熟,如果說出來,可能顯得不太禮貌。

其實我們老外都很有心眼兒。中國人問我們:「你喜歡中國嗎?」我們都會立刻回答:「喜歡。」因為我們知道其實這就是中國人想聽的答案。不過,我們跟其他老外在一起時,我們就會說出對中國的真正想法。

那麼,當時我到底有什麼話想說,卻又咽回去了呢?

可能我在這兒跟大家分享這些話也是「政治不正確」,甚至會傷害有些中國讀者的感受,但這是老外當中的「公開的秘密」,不讓中國人知道,才不對。

老外們私下裏經常會把中國和朝鮮放在一起比較。比如,那個中國朋友感慨的「朝鮮人不是跟我們同一個時代的人」,其實也是老外對中國的感覺;那個中國朋友說的「朝鮮人的思維方式很像中國文革時代」,老外對中國人的看法也差不多。但我們老外一般不會跟中國人分享,因為我們不想傷害中國人的感情。

不過,中國人也很聰明。有一次跟中國學者開會時,一位中國學者問西方學者:「你們是不是覺得中國只是一個大朝鮮」?這讓當場的西方學者很尷尬、不知所措。中國學者接着說:「你們不用回答了,這我都已經知道了。但是我希望你們知道目前的中國和朝鮮是很不一樣的。」

我非常佩服這位中國學者的坦率,因為一般學者之間見面的場合,大家都還是很客氣,不會這樣直言不諱、一針見血。

外國人習慣性地把中國和朝鮮放在一起比較的確很不合適,因為目前的中國和朝鮮確實有天壤之別,尤其是在經濟方面。中國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不過,對於形成外國人這種印象的原因值得商榷。

首先這裏有冷戰時期的遺產,包含着韓戰時中朝成為「血盟」關係的歷史記憶。而且朝鮮的社會制度與中國相似,均由共產黨一黨專政。第三,中國進行了經濟改革,但政治體制改革行動遲緩。現在一些外國學者把中國看成「soft-authoritarianism」(軟-威權主義)國家,意思是經濟方面有自由,政治方面沒有。

不過,以上的原因都是學術討論性質的論述,而不是真正的原因。筆者跟他們聊天時發現,其實這些外國人不太了解朝鮮,對他們來說,朝鮮更多是一個象徵符號,是沒有言論自由的、缺乏人權的、專政政治體制的象徵符號。而外國人在中國發現這些方面「類似」的情況時,他們就會說:「這好像是跟朝鮮一樣。」更像是一種比喻。不過,這種比喻在外國人之間非常有效。

有幾個例子可以很好地說明這種符號化地類比。

第一件事發生在大學的課堂上。北京的一所大學,有專門開給外國留學生上國際關係的課程。一位中國老師問學生對中國政治體制的看法,但一般活躍的外國學生們都保持沉默。中國老師強調「暢所欲言」來鼓舞他們,不過外國學生們還是猶豫。其中一個外國學生用一支筆來默默地指着教室里的監視器,他這樣暗示他為什麼不發言的原因。其他的外國學生都懂得。尷尬的中國老師強調說:「監視器是為了學生安全!」下課時,兩個西方學生在走廊聊天,「這好像在朝鮮上課一樣。」另外學生幽默德反駁,「不,我們課堂上有兩個監視器,朝鮮那樣貧窮的國家,沒有錢在教室里安裝監視器。」

第二個例子來自外國記者的感覺。與一位駐京外國記者吃飯時,他的手機聲音效果不好,有信號干擾。他說,「好像我手機今天又被監聽,這都什麼時代了!我不是來朝鮮工作吧。」

第三件則是對中國社交網絡的「評價」。一位外國朋友在中國的微博上轉發了一條新聞,結果幾分鐘之後被刪掉。「我沒有罵人,那條也不是人身攻擊的內容,」他憤怒地說。「這種事情只能在朝鮮在發生。」

我知道這三位外國人都未去過朝鮮,但他們把一切負面的東西自然地轉移到朝鮮國家印象上面。這就是問題所在,外國人習慣性地把中國和朝鮮放在一起比較。

我今天披露了一個外國人的秘密。如果這樣的想法都不告訴中國人,即使為了禮貌,也不是要成為真誠朋友的人應該做的事情。所以,正好筆者聽了去朝鮮旅遊回來的中國朋友的故事,終於下決心跟中國讀者實話實說。

我個人認為,朝鮮真的不能與21世紀的中國同日而語,不過有些外國人並沒有充分感覺到這一點。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世界都認為中國終於成為「我們之一」,大批外國留學生和公司來到中國發展。不過,真正的互相理解和融入還需要經歷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同時,這種外國人的「冷幽默」也表達了外部世界對中國崛起的潛在的擔憂。簡而言之,他們希望崛起的中國會成為「我們之一」,而不是另外一個「大朝鮮。」其實,美國政策界經常激烈地討論如何採取對華政策:是交往(engage),還是遏制(contain)。要解除外國人的這種擔憂,一方面需要外國人自己更多地了解真實、客觀的中國,另一方面中國也可以有所作為,幫助緩解他們的擔憂。

2013年08月05日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FT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429/549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