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國恥!中日陣亡將士待遇不同天壤之別 / 中國遠征軍墓地在緬甸蕩然無存

中國各地官方在清明節當日組織公祭抗日先烈,追悼抗戰期間犧牲的中國軍民。解放軍海軍和駐外駐使館都有紀念儀式,為今年九月三日的抗戰勝利日預先造勢。但在公祭背後,卻有數不清的抗日英烈骸骨散落各地,英雄至今難以安息。

油畫:台兒莊戰役

著名的台兒莊戰役中陣亡的四百八十六名將士,被掩埋於臨沂市葛溝鎮西安樂村外的荒野中。這些陣亡將士,最小的十六七歲,最大的不過四十歲左右。將士葬身地已是一片荒蕪,一條臭水溝居中穿過。臭水溝下,就有大量當年將士的忠骨。每逢大雨就有白骨從地里被衝出來,睹之讓人神傷。

四百八十六名台兒莊陣亡將士埋骨於村莊外臭水溝下。

無獨有偶,遠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幾萬將士的公墓已殘破不堪,有的甚至淪為緬人的豬圈雞舍,部分的墓碑斷成兩截,更有一些英烈的骸骨暴於野外。緬甸密支那的中國遠征軍十四師陣亡將士墓地原址,已經是密支那恩仁區的民區,周圍的住戶修建房子時還能挖出屍骨,「有些屍骨,手裏還握着刺刀,屍骨一碰就碎了。」當地居民稱,每到下雨的時候,就能聽到打仗的聲音,那是因為中國軍人的亡靈沒有得到安息。

不同待遇天壤之別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日本侵略軍在緬甸修建的公墓卻是規模龐大,環境幽雅,管理井井有條,士兵姓名一一刻於墓碑之上,日本政要還不時前往祭奠。在距曼德勒三十多英里、伊洛瓦底江邊的自敢山,為緬甸著名佛教聖地,山上山下佛塔林立。風光最佳處,有一座由日本人出資修建的巨型鎏金佛塔,是其悼念戰死者亡魂之所,白色佛塔基座上,密密麻麻刻滿了幾千個日本軍人的名字。

在緬甸密支那,日本人捐建了當地一座睡佛,其中在大佛寺門口修建了一座招魂碑,碑上寫着:「在密支那,三千四百名士兵像櫻花凋落那樣英勇地戰死了,他們的名字將永遠活在歷史之中,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那些以自己的死亡來保衛祖國的日本軍人。」無論戰場原址發生多大變化,日本人皆重金買下做祭祀之所,甚至為戰死緬甸的軍馬立紀念碑。在自敢山上有一座特殊的墓碑,是為紀念在戰爭中死掉的七百六十三匹戰馬。

中日兩國犧牲者的不同待遇,形成天壤之別。日本是傾全國之力,盡一切可能讓那些二戰陣亡的日本士兵入土為安,葉落歸根,日本政府厚生省於一九七四年制訂「海外戰歿者遺骨收集計劃」,開始連年向海外派出「收骨團」。日本前首相菅直人曾登上硫磺島,在日軍遺骨前跪下祈禱,並表示把遺骸運回本土安葬是國家的責任。相比之下,中國抗日英烈在海內外如同孤魂野鬼,他們的骸骨根本無人理會,如此一來,今後國有危難誰還會挺身而出呢?

來源:東方日報

印度藍姆迦中國遠征軍墓地

中國遠征軍墓地在緬甸蕩然無存

1942年3月,日軍開始進攻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緬甸,其主要目的是徹底切斷中國唯一的一條對外接受海外抗戰物資的通道──滇緬公路。

為此,中國派出了最精銳的部隊組成遠征軍入緬和英美並肩作戰。但是,倉促應戰的盟軍仍然沒有阻擋住日軍的進攻而慘遭失敗。希望中國繼續成為抗擊日軍主力的美國,不惜血本開闢駝峰航線來代替滇緬公路,繼續給物資匱乏的中國提供支援。

但是由於空運損失巨大而且運力有限,盟軍決定重新修築一條從印度東北部的雷多小鎮,穿越緬北聯通滇緬公路的新公路。

這樣,中英美三國發動了第二次緬甸作戰,敗退到印度的中國軍隊再次進入緬甸一路驅逐日軍,掩護由美中工兵和中緬印三國民工組成的築路大軍。

在美軍和駐紮在雲南的中國另外一支部隊的配合下,中國駐印軍在1945年初終於打敗了日軍,被日軍徹底封鎖了長達兩年的陸路通道再次被打通。後來這條公路以功勳卓着的美國將領的名字命名──史迪威公路。

青山處處埋忠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軍人在海外主要就是在緬甸作戰。中國在緬甸、雲南投入的部隊高達50-60萬人,而在緬甸犧牲的中國軍人的精確人數卻很難查到。

據遠征軍副總司令杜聿明的估計,在第一次入緬作戰中,中國遠征軍犧牲人數超過6萬,其中有5萬人是在撤退途中非戰鬥死亡的,特別是在供給斷絕、熱帶疾病肆虐、自然條件極端惡劣的野人山中死亡人數最多。

在第二次入緬作戰中,有資料顯示駐印軍新一軍犧牲的人數是2.7萬,新六軍犧牲的人數估計也在1萬至1.5萬之間。這樣,中國軍人在緬甸的犧牲人數就可能接近10萬。

在第一次入緬作戰中,儘管中國軍隊犧牲人數最多,但是由於那時打了敗仗倉皇出逃,中國人根本沒有條件為犧牲的人員修建墓地。但據我所知,戰後收復失地後,中國人至少在第200師作戰最為激烈的同古修建了紀念碑。

而在第二次入緬作戰中,中國駐印軍一路高歌猛進掃蕩日軍,駐印軍在作戰沿途都修建了墓地,其中最大的是在作戰最激烈的緬北重鎮密支那和八莫。

中國軍人墓地現狀

從2002年開始,我先後4次前往密支那考察抗戰的作戰歷史。

密支那是緬甸第三大城市,這座曾經洋樓密佈、充滿浪漫情調的城市被戰火夷為平地。為了防止日軍狙擊手的藏匿,盟軍炸平了城市裏的每一根電線杆和大樹。

如今,散落在伊洛瓦底江西畔的密支那仍然沒有高大建築,街道兩邊茂密的闊葉樹像大型的遮陽傘將這座城市淹沒,四周是廣袤的原始森林。

當年美軍「GMC」卡車和「Willys」吉普車仍然在四處奔跑;戰鬥最激烈的密支那火車站仍然保持着原來的風貌;戰後日本人修建的「慰靈碑」、「慰靈塔」隨處可見,城郊有「日本人墓地」,城北江邊日軍最後被消滅的所謂「玉碎地」原址上,日本人建造了「慰靈牌位」和一尊巨大的睡佛廟宇。

那些在緬甸抗日陣亡的中國將士,究竟葬在何方?他們的墓地是否真的安好?帶着上述疑問,考察組對中國遠征軍的墓地展開了深度探訪。

中國軍隊修建的墓地因何杳無蹤影?

文史學者李德軍撰文稱,從仰光到曼德勒,再到密支那,考察組沿着中國遠征軍的足跡一路北上,帶着憑弔祭拜考察的目的,去尋找遠征軍的墓地。當年無數遠征軍的屍骨就遺落在了這條路線上。

一路北上,考察組的心情變得越來越沉重,在這片異域的土地上,今天已經很難找到中國遠征軍的墓地,就連第二次入緬作戰中,戰鬥最激烈的緬北重鎮,密支那和八莫,中國軍隊修建的墓地也已杳無蹤影。

在緬甸,有一個重要的城市叫做八莫。1944年12月,中國軍隊駐印軍,攻打下了這座城市,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軍隊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所解放的唯一的一個外國的城市,當時日本守軍第二師團1000多人,正駐守在這裏。

八莫位於緬北伊洛瓦底江畔,是史迪威公路的必經之地,1944年下半年,中國駐印軍新編第38師在這裏和日軍激戰並收復該地。

據美軍提供的資料記載,這裏曾是新38師的墓地,共有墓地210座。然而,今天這裏已經變成了八莫市的市政大廳,中國遠征軍的墓地已經蕩然無存。

然而,考察組在仰光卻發現了幾處英軍將士的墓地,在仰光北郊濤建地區的公路邊,建有一座規模龐大的英軍二戰陣亡軍人墓地,墓園豪華,建造輝煌精美,這裏有6500多個墓穴,紀念牆上還鐫刻有兩萬多名官兵的名字!

那個時候,所有的英雄都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們是人民的英雄,為人類的自由而死,因此,人們建立這座公墓紀念他們,緬懷他們。

據奧斯卡先生介紹,所有在緬甸的英軍墓地,都是通過一個墓地委員會的國際組織發放資金招募人員統一管理,每個墓地都存在有完整的資料,包括所有陣亡人員和部分家屬名單等,從二戰結束後至今,這座墓園一直有專人維護,墓園保護得完好如初。

結束英軍墓地的考察後,考察組的成員心情都很沉重,作為二戰中的同盟國,英軍士兵和中國士兵,為了相同的目標戰死緬甸,為何死後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據當地的華僑講述,中國遠征軍第二次反攻緬甸時建立的墓地,曾陸續在緬甸境內存在了很多年,在相當長的時間裏,當地的華僑每年都會去祭拜他們,然後後來由於中緬關係的變化,這些墓地開始遭到緬甸當地人的破壞。

緬甸人因何要搗毀華人墓地?

而在考察組的採訪中,很多華僑都曾親眼目睹緬甸人炸毀中國遠征軍墓地。華僑段寶昌說:「那幾年它是炸掉了,炸掉最後他那樣允許重建了嘛,他又到兩英里那邊,那邊他又建了一個,建了一個最後又把它炸掉。」

考察組:您說的是在什麼地方,就是八莫嗎?

段寶昌:就在八莫。

考察組:就是先建起來又炸掉,又到兩英里之外又修建一個。段寶昌:修建一個,最後他又把它炸掉。

不過,關於部分緬甸當地人搗毀中國遠征軍墓地的時間和原因說法不一。大體上有這樣兩種說法,一種是說1950年代,在解放軍的追擊之下,盤踞在雲南的國民黨李彌殘部,逃往緬甸,而緬甸政府呢不想接納這支殘留部隊,因此派出上萬人的部隊,試圖剿滅他們,結果卻被打得大敗,部分緬甸當地人就拿,在緬甸各地的遠征軍的墓地撒氣,派人搗毀墓地。

另一種說法是說,1960年代中國爆發了文化大革命,緬甸受到波及,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之下,緬甸華人華僑情緒激昂,和當地人發生了衝突,從而導致了中緬兩國交惡,緬甸當地人於是用搗毀中國人墓地的方式來實施報復。

當地華僑帶考察組找到了一些被損毀的華僑墓地,在緬甸,搗毀墓地的行為並非只針對中國遠征軍,由於在緬甸曾經發生過幾次排華朝,因此,搗毀華人墓地的行為相當普遍。

無論原因如何,一個痛心疾首的事實是,全緬甸的中國軍人墓地,都慘遭徹底破壞,考察組已經很難找到一塊當年留下來的遠征軍墓地。

後來考察組得知,在全緬甸現存的中國遠征軍墓碑只有兩塊半,除了38師的半截墓碑,另外的兩塊分別位於同古和果敢。

來源:BWCHINESE

位於廣州濂泉路口的中國遠征軍新一軍公墓,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慘不忍睹,內心泣血!(已成為某部職工宿舍的東門柱)

 

責任編輯: 劉詩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407/539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