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外管局無意中說出了「秘密」

作者:

今日,外管局駁斥資本出逃(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orex/20150327/073621823647.shtml)。其主要觀點是:第一,跨境收支在監測範圍內還是淨流入。2014年8月到12月份,跨境收支確實出現了一定的淨流出,也就是企業和個人通過銀行發生的跨境收支出現了流入小於流出的狀況。今年1、2月份出現了反轉。從數據來看,1、2月份跨境收入減去跨境支出之後的淨流入是551億美元,同比增長38%,其中在貨物貿易項下淨流入449億美元,同比增長5.6倍。所以,從監測數據來看,跨境收支依然是淨流入。第二,銀行結售匯1、2月份卻出現了254億美元逆差,這是因為很多出口收入沒有結匯,而是變成了外匯存款。數據顯示,1、2月份出口收入換成的比例大概下降了10個百分點,企業個人的外匯存款1、2月份增加了639億美元,所以可以理解為結售匯的逆差是在央行的外匯儲備和民間的外匯儲蓄之間出現了一個結構性的調整,也就是說,民間的企業和個人正在優化其資產負債表的幣種結構,更多增加了美元資產的持有,而不是資金流出了境外。第三,一般來講國際收支有兩個基礎項:一個是貿易,一個是直接投資。1、2月份,海關統計的貨物貿易順差是1206億美元,同比增長11.8倍;實際利用外資225億美元,同比增長17%,兩項合計超過1400億美元。

外管局的數字是不會錯的,本來需要說明的是中國的資本沒有外逃,可是,無意之間,說出了人民幣的問題所在,也說出了資本的流向。

第一,都知道中國的資本項下是管制的,去年四季度發生了資本出逃,外管局是承認的,今年外管局是不是採取了管制(或變相管制)的措施?如果採取了,那麼,資本就會以其他的形式出走,這些出走即可能是通過貿易也可能通過地下錢莊,還可能通過服務貿易,這是個疑問,這個疑問只有外管局自己才清楚。另外,外管局的數字是有疑問的,1-2月份跨境收入是551億美元,這是真金白銀的美元收入,銀行結售匯逆差254億美元,那麼,1-2月企業和個人的外匯存款應該增加805億美元,可是實際增加639億美元,這個差距(166億美元)要麼就是資本以其他渠道流到了境外,或者就是美元現金被取出了銀行,或者兩者都有,但應該前者為主,因為很難想像境內人士可以取走一百多億美元的現金。

外管局的數字,如果繼續深究起來問題更大,說企業結匯率下降了10%。國際收支包括貿易項目和資本項目(資本項目既包括外商來中國的投資,也包括中國對外投資,既然說是實際利用外資225億美元,就應該是資本淨收入)。中國1-2月合計入超1400億美元。加上銀行的逆差254億美元,銀行存款(不考慮美元提現)應該增加1654億美元,可是,銀行存款只增加639億美元,那麼,另外的大約1000億美元流向了何處?即便提現了100億美元,尚有900多億美元哪?是否出口形成了應收款?估計這種可能性不大。只能說企業將這筆錢存在了離岸賬戶上,或者就是資本在以其它方式流出了,兩種方式都代表中國境內的資本流失了900億美元。希望熟悉進出口的人一起解釋這個問題。

第二,我在前面說過,在經濟全球化到了今天的時候,每個國家都形成了事實上的雙貨幣本位制,美元——本幣。當自身的貨幣不能保持信用的時候,本幣持有者就會選擇持有外匯,這才是造成貨幣危機的主要原因。去年俄羅斯的盧布危機,並沒有出現金融資本惡意做空盧布的情形,因為盧布不是自由兌換的貨幣,操作起來很難,主要是盧布持有者選擇持有外匯的結果。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是本幣不斷貶值(對內),信用不斷下降,當金融局勢不利的時候就會形成本幣危機。去年三月的克里米亞危機,2季度私人資本出走俄羅斯,立即就導致了連鎖反應,三四季度本幣持有者將盧布集中轉換成外匯和黃金,直接釀成了盧布危機。

人民幣的問題也一樣,幾十年持續對內貶值,人民幣持有人的信心不斷下降,當經濟金融形勢不妙的時候就會集中轉持外匯。去年四季度,出現資本外逃,立即就帶來了連鎖反應,企業和個人開始增持外匯。

如果俄羅斯的盧布和人民幣具有堅實的信用,過去這些年沒有出現大幅的對內貶值,本幣持有者會這樣做嗎?估計沒人願意這樣做,中國在境內主要使用本幣,換成外匯使用起來很不便;即便有人將本幣換成外匯,也是極少數。

所以,無論人們將盧布換成外匯還是將人民幣換成美元,都是過去這些年持續對境內貶值的結果,是人們對本幣信心極度喪失以後的行為。

中國的貨幣管理者不能避重就輕。

第三,外管局的這篇文章或許是為人民幣申請加入SDR服務的,期望提升一點人民幣持有者的信心,只有本幣持有者對本國貨幣擁有充足的信心,才能自由兌換;相反,如果本幣持有者信心不斷缺失,就會持續將本幣兌換成外幣,造成境內本幣的流動性緊張,央行為了經濟的需要只能被動投放基礎貨幣,這進一步加劇本幣持有者的恐慌,恐慌的結果就是加大力度兌換外幣,造成匯率的局勢惡化。

外管局的聲明,無意說明了很多企業和個人轉持外匯,對人民幣投了不信任票,這個聲明起到的是反作用。

如松個人的觀點是:一個對內購買力不斷下降的貨幣,最終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本項下的自由兌換。只有先解決了前者的問題,實現人民幣的購買力穩定,才有後者的結果,實現自由兌換。如果人民幣購買力不能穩定,自由兌換要麼帶來災難性的結果(匯率暴跌),要麼就只能是有很多(隱性)限制條件的「自由兌換」,到那時看看央行怎麼唱這齣戲。

所謂的信用貨幣不過是「信心」的貨幣,通過幾十年的貨幣不斷貶值,將本幣持有人的信心摧毀殆盡,要想實現自由兌換是困難的事情。

先有信用的建立(代表本幣持有人有足夠的信心),然後就會自然而然地實現自由兌換,這種自由兌換是無需推動的,央行更不必為了自由兌換而擔心出現問題,因為你有穩固的信用。

似乎央行是在反向操作,外管局發佈這樣的說明又有何用?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新浪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328/534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