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顏丹:中國赴日遊客激增說明了什麼?

作者:

有資料顯示,「從2014年3月開始,赴日旅遊的外國遊客已連續6個月超出100萬人。尤其是赴日旅遊的中國遊客,更是在前三季度創下了歷史新高。從1月至9月,中國遊客達到了179萬人次,同比增長80%。僅在7月一個月,這一人數就高達28萬,是去年同期的2倍」。於是,在不少人看來,「中國正成為日本外來遊客的主要供應國」。

赴日旅遊的中國人為何會在一時之間迅速激增,且如此迅猛的持續了9個月之久,相對於仍處在尷尬期的中日關係來說,這種現象的確值得反思和深究。一些人認為,人們在此時競相湧入日本旅遊,是基於日元貶值後的物價優勢。比如說,按照目前的匯率來計算,原價折合人民幣大約750多元的某高端品牌的護膚品,在一年以前卻需要花費將近900元。如今的價格已相當於打了8折。然而,也有數據顯示,日元貶值並非始於今年。事實上,去年21%的跌幅則更加厲害,創下了前34年之最。但中國赴日旅遊人數呈現出80%的激增,卻是今年實現的。可見,日元貶值或許只能被視為是中國遊客猛增的充分條件之一,而非是一個必要的、甚至起着決定作用的條件。

如果說,旅遊中的巨額花費不足以成為中國人前往日本觀光的羈絆,那麼究竟又是何種原因在過往的歲月中擋住了中國人嘗試走近日本的腳步。另一個說法則將人們的好奇引向了兩國間的政治外交關係。有人說,這一關係是兩國民眾開展活動、進行貿易的晴雨表。然而事實上,這種判斷是否合理、這種結論是否成立,仍然要看這個國家的政治對老百姓的制約力量究竟有多大。從中共政治集團對中國民眾的思想奴役以及經濟鉗制來看,「政治關係是晴雨表」之說或許是能夠成立的。

事實上,從以往的發展趨勢來看,似乎也在遵循政治關係越好、中國人赴日旅遊的熱情越高的定律。比如說,2006年被視為「破冰之旅」的安倍首相訪問中國之行,就使得中日關係得以迅速回暖。當時,中國入境日本旅遊的偏好指數從2004年的2.83%上升到了2006年的3.71%。而在2012年日本野田政府上演「購釣魚島」事件前後,赴日旅遊的中國人則由20萬人次降至10萬左右。

那麼,當我們回頭再看看那個赴日旅遊人數激增的數據時,或許就會順理成章的猜想,今年兩國首腦間的來往互訪以及對某些外交問題的處理是否已經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狀況。否則,中國人為何會在此時一度拋開對日本的偏見,蜂擁而至的踏上赴日之旅呢?對於人們的正面猜想,由中國日報社和日本言論NPO於今年9月共同實施的第十次「中日關係輿論調查」卻似乎呈現出了不同的回答。調查結果如是顯示,兩國公眾對兩國關係現狀的認可度,達近十年來最低。中國普通公眾、有識之士和高校師生對日本的負面印象也大幅上升,對日本「印象不好」和「印象相對不好」的比率仍然高達86%以上。

而另一份來自中國旅遊研究院2013年發佈的遊客滿意度報告的結果卻與上述調查結果不同。報告顯示,在中國遊客對海外22個目地國的滿意度排名中,日本位列亞洲第二,連中國人通常喜歡的韓國、泰國和馬來西亞,都遠落後於日本。此外,在2012年中日關係一度緊張、中國國內掀起抵制赴日旅遊之風的低谷期時,即便中國遊客為數甚少,也有超過90%的人表示,他們對赴日旅遊的滿意度頗高,且認為日本是旅遊觀光的絕佳選擇。

按照中國的一句老話「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來看,親赴日本之後的真實所見所感,相比或基於看到、或基於聽到而形成的「負面印象」,其可信度似乎要更高。也就是說,但凡去過日本、親眼看到當地社會以及民眾生活所反映出的真實面貌的人,都會將鑑別、審視日本的目光獨立於政治影響之外,本能而真切的形成歸於自己內心的真實判斷。而對那些更有可能還未來得及走出國門,只在國內因被政治洗腦而產生並不一定與事實相符的印象的人,或許我們就不該將其觀點拿來,作為中國人的真實判斷,並以此來說明中國人對日本不滿。

事實上,只要去過日本的遊客,幾乎都會被日本人對細節與品位的注重、禮貌而儒雅的舉止所感染和感動。在文化上與日本一脈相承的中國人,自然更能深切的體會到華夏民族的古老文化所造就的文明、所蘊藏的傳統與精神,在今天的現代都市中所散發出的獨特魅力。這種魅力雋永流長,一旦感觸便會直達內心,難以忘懷;這種魅力平實而自然,一旦置身其中,便能時時處處感受到它的存在。如此,又怎會不吸引根植於這種文化之上的中國人趨之若鶩、一撥又一撥的欣然前往呢?

由此可見,只要親眼看到了真實、親身感受到了真諦,中共出於政治意圖所強加的那些謊言便會不攻自破。無論是自詡的「風向標」也好、訛傳的「晴雨表」也罷,中共那副唯我獨尊的做派都只能被淪為譁眾取寵的笑柄而已。了解了真相的人們,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將假象與謊言當成目標的。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中文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1124/476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