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廖保平:批社科院院長驚人飆語

—對自由職業者的敵視

作者:
中國社科院政治地位之不同尋常,是絕對的體制內單位,是中共重要理論陣地和意識形態重鎮,其資源項目飯碗都來自中共,本着「受人一飯,聽人使喚」的原則,社科院的學者要服從中共的領導,為中共服務,做「又紅又專」的人才,道理上並非講不通,除非你不在這個體制內單位混飯吃,否則,人家就有權管你的嘴,管你的手,管你的腦袋。

廖保平:對自由職業者的敵視

隨着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為人們從事自由職業打開了更大的空間。

中國社科院院長王偉光最近飆出驚人論調,說「中國社科院不是『自由撰稿人』聯盟」,社科院的研究人員不僅僅是普通學者,而是黨的思想理論文化工作者,更是黨的思想文化戰線上的戰士,決不能把自己降低到一個「自由撰稿人」的地位上,「自拉自唱」、「自說自話」、「自娛自樂」,如社會大V、網絡公知那樣。

「社科院不是『自由撰稿人』聯盟」,「決不能把自己降低到一個『自由撰稿人』的地位上」,這兩句暗含着兩個基本的意思:一是社科院是體制內的單位,且是一個級別較高的單位,社科院的學者不是無組織無紀律的自由職業者,也不僅僅是普通學者,他們是「黨的思想理論文化工作者,更是黨的思想文化戰線上的戰士」,負有崇高的責任和使命;一是「自由撰稿人」是「自由」的職業者,是沒有單位或組織的,是地位低下的,他們只會「自拉自唱」、「自說自話」、「自娛自樂」,沒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內心裏對「自由撰稿人」充滿了蔑視甚至歧視。

就前者而言,在目前的體制下,似乎也沒有什麼錯,中國社科院是國務院直屬的正部級科研單位,其前身為延安時設立的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該院自創設以來,都由中共重要官員掌舵,首任院長為毛澤東秘書胡喬木;次任院長為胡繩,第三任院長為李鐵映,第四任院長為陳奎元,第五任院長即為現在的王偉光。由此可見,中國社科院政治地位之不同尋常,是絕對的體制內單位,是中共重要理論陣地和意識形態重鎮,其資源項目飯碗都來自中共,本着「受人一飯,聽人使喚」的原則,社科院的學者要服從中共的領導,為中共服務,做「又紅又專」的人才,道理上並非講不通,除非你不在這個體制內單位混飯吃,否則,人家就有權管你的嘴,管你的手,管你的腦袋。

我所不能接受的是王院長潛意識中透露出的對「自由撰稿人」的蔑視甚至歧視,而且這種潛意識在中國很多官員,體制內的人,甚至普通民眾中都廣為存在,它說到底是對自由職業者的敵視,常常會不經意地流露出來,有着深刻的舊時代的裹腳布味道。

自由職業即是自僱傭者,既不僱傭他人,也不受僱於他人,自己給自己打工,游離於體制和組織之外自給自足的個體勞動者。其主要特點有二:一是不隸屬於任何單位或組織;二是具有某種專業技能,並能賴此謀生。其中獨立於體制之外的知識分子是自由職業者的主要組成部分。

據徐小群先生在《民國時期的國家與社會:自由職業團體在上海的興起(1912-1937)》一書介紹,自由職業群體是近代社會的產物,是現代教育、現代經濟和技術、現代大眾傳媒、關於知識分子的新觀念、新的職業生涯以及西方文化等綜合作用的結果,近代湧現了像律師、記者、西醫、會計、教授等自由職業者(很多後來變成了非自由職業者)。徐先生通過統計分析,得出「1937年以前上海的中國律師、醫生、新聞記者和大學教授的每月收入不少於70~300元之間」的結論,認為當時自由職業群體都屬於中產階級。

反觀民國社會可發現,自由職業群體是當時社會極為活躍的群體,是民國社會進步的推動力,但是這一階層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集體化運動中被改造掉了。正如崔月琴教授在《從「單位人」到「自由人」》一文中所說,「國家以單位制來整合和控制社會,單位制組織控制着人們『從搖籃到墳墓』的所有資源,個體被納入到各種單位制組織之中,以服從作為交換資源的代價,個人與單位的關係是資源依附關係。」這樣,國家通過單位制組織消滅了自由職業者,實現了社會的全面組織化,單位完全掌控着個人的前途命運。

在這個集體化運動中,作為自由職業者的主要部分,知識分子曾經有過反抗和掙扎,但毛澤東說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知識分子問題是附在哪張皮上的問題」,要將他們納入到體制之內,收管到單位制組織之中。這樣,自由職業者無法生存,個人的獨立性與個體性被湮沒在集體和單位制組織中,其對人心和人性的禁錮和傷害難以言喻。

在無一遺漏的集體化體制下,一個人要是沒有單位,遠離體制,缺少組織內的身份標誌,就會被視為另類,與體制不同心不同德,不受管教,自由散慢,缺乏責任,「單位人」就會從內心對他們有頑固的歧視感和優越感。如果這類人還有危及體制的言行,那就不只是對其有人格上的歧視,還試圖進行人身打擊,這害苦了很多人。

改革開放就是讓人們從「單位人」走向「自由人」,因此我說,改革開放的本質是人的解放,將人從禁錮中解放出來,包括從「單位」中解放出來,不再完全依賴於「單位」,可以自由選擇職業,自由選擇從業方式,人與組織不再是依附關係,而是平等的契約關係。「人真正成為自身人力資本的所有者,能夠以獨立的經濟主體身份參與市場交易。」選擇進入單位或企業是一種交易,選擇自由職業,也是憑自己的一技之長在市場裏交易,二者並無高低之分,甚至後者更需要勇氣和能力。以自主性和獨立性為特徵的自由職業者的大量湧現,自由職業者按照自己的方式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正是社會進步的生動寫照。

隨着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為人們從事自由職業打開了更大的空間,最大的商業價值來自於給人以自由,「SOHO一族」式自由職業者會越來越多,U盤式、去組織化生存逾加顯現,「小而美」將大行其道,自由職業者會迎來新的興盛時代,社會也越來越如馬克思所描述,為成「自由人的自由聯合,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是前所未有的自由社會。

但是,像王偉光院長這樣對自由職業者懷着蔑視甚至歧視的人,還很有市場,他們敵視自由職業者,還在用集休化思維看待自由職業者,將他們視為體制外的異己力量,尤其是將有着一定「話語權」,對鐵板一塊的思想有所觸動的「自由撰稿人」,視為洪水猛獸,也害怕體制內的知識分子「變質」為異己力量,全然看不到,是時代造就了自由職業者,自由職業者正是時代進步的象徵;更無法看到,體制外的異己力量歷來是社會變革的潛在動力和強大推助器,扼殺自由職業者,就是阻止滾滾向前的時代車輪。

來源:香港東方日報

責任編輯: 趙亮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831/437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