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實體經濟下滑加速傳導 棄房斷供多因業主資金鍊斷裂

實體經濟的下滑,開始加速傳導至住房抵押貸款領域。據《華夏時報》記者調查,「棄房斷供」現象增加主因並非房價下跌,而是因經濟下滑、企業主資金緊張引發的連鎖反應。

實體經濟的下滑,開始加速傳導至住房抵押貸款領域。

來自多地法院的數據顯示,相比往年,今年上半年「棄房斷供」案例有所上升,且集中在經濟遭受重創、投資水分較大的長三角地區。其中,無錫涉及房屋貸款逾期不還的有98件,同比增加37件,寧波餘姚法院斷供案36起,而去年同期僅有兩起。

不過,據《華夏時報》記者調查,「棄房斷供」現象增加主因並非房價下跌,而是因經濟下滑、企業主資金緊張引發的連鎖反應。

溫州市銀監局負責「斷供」調查的工作人員表示,主因是借款人的資金鍊、擔保鏈出現問題,借款人無力償還銀行借款,只能棄房斷供。

「過去幾年很多中小企業主盲目投資房地產、礦產等行業,這些行業現在產能過剩,資產價格下跌,企業主資金被套,銀行欠賬無力償還。」溫州一家小額信貸公司總經理告訴記者,因實體經濟不景氣,目前浙江的銀行不良貸款率仍在上升。

多因無力還款

「我們這裏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斷供的幾乎沒有,拿房子做抵押的消費性和經營性貸款出問題的倒是不少。」寧波某縣城的寧波銀行客戶經理葛女士對記者說。

中國指數研究院杭州首席分析師高院生告訴記者,杭州尚未出現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大範圍斷供的現象。即使是房價下跌比較厲害的餘杭區,也極少出現斷供不還的案例。

「杭州出現斷供的大多是高檔樓盤,總價從5000萬元到上億元不等,主要是還貸一兩年的投資客,因資金周轉不過來,降價拋售又無人接盤,不得已才斷供。」高院生表示。

自2011年陷入民間借貸危機起,溫州的房地產市場就一蹶不振,房價至今仍「跌跌不休」。

2013年,溫州就曾傳出上萬套房屋「斷供」,但溫州銀監局對銀行進行的相關調查顯示,截至去年7月末,溫州發生各類「棄房」案例595例,其中因經營困難無法償還貸款,對抵押房產「棄房」的就有580例,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斷供的只有15例。

「該抵押的房子都抵押了,但前期投資尚未收回,而現在小微企業沒有抵押物很難再貸到款,因此資金鍊出現斷裂。」上述溫州一家小額信貸公司總經理說,浙江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缺乏高科技企業,產業轉型升級艱難,因此實體經濟不景氣。

葛女士告訴記者,目前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越來越多,從中就能體現民間投資意願不強,經濟不活躍。

「以前銀行對企業授信過多,只要40%的抵押、60%擔保就能貸款,導致企業有錢就盲目投資。」某商業銀行溫州一支行總經理表示,8月14日,溫州市政府召集部分銀行開會,稱情況不容樂觀。

這位銀行支行總經理說,如今,政府打算調整授信規則,所有銀行對企業主實行總體授信。過去因每個銀行的授信額度不同,企業會拿房產做高評估去不同金融機構做二次三次抵押貸款,但實施總體授信後,這種做法就行不通了。

而囊括了無錫九成金融案件的崇安區法院數據顯示,2014年1-6月的貸款糾紛案中,個人金融借款的有367件,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其中涉及房屋貸款逾期不還的為98件,比去年增加37件。

據該院處理金融糾紛的民二庭工作人員透露,涉訴的業主大部分是來自外地的投資客,普遍名下都有兩三套房屋斷供。從被查封的斷供房屋來看,九成以上都是空置毛坯房,當中很多僅有購房合同,連產權證都沒有辦理,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免交各種稅款,方便轉手出售。

「很多房子都是期房,房產證一兩年之內辦不下來,沒法過戶轉讓,而開發商又不願退房,當投資客急需資金時,無法變現,只好選擇斷供。」德佑地產研究總監陸麒麟分析說。

仲量聯行研究部經理周志鋒認為斷供原因有兩方面,一是,當前樓市不再如以往那樣火爆,投資客失去了獲利機會;另一方面,業主自身財務出現危機,投入房地產的資金就難以為繼。

今年上半年,珠三角6市各級人民法院審結「棄房斷供」案總共只有79件,其中貸款金額最高為600餘萬元,平均貸款額度約22萬元。貸款購房時間集中在2009-2011年,銀行集中訴至法院時間從今年年初開始,佛山及中山的案件集中在郊區,廣州事發城區主要在越秀、海珠。

一宗不可思議的案例是,佛山一名「80後」被告,其於2004年在廣州白雲區購置一套房產,貸款總額僅9萬元,於去年10月後斷供,被告人直接在庭上表示,「就是無力還款,要求拍賣房屋。」

斷供的高昂代價

2008年,因新房、二手房房價跌幅大多超過百分之三四十甚至腰斬,珠三角幾大城市曾出現斷供潮。但選擇斷供的部分購房者,在2009年樓市V型逆轉後,選擇了續貸。

「我當時手裏有二三十套房產,都是拿老鄉名義買的,因房子賣不出去,資金鍊差點斷裂,但為了保證這些老鄉的名字不被列入銀行黑名單,我沒有斷供,而是直接找其他投資客接手,繼續償還銀行貸款,但我損失掉了首付款。」深圳一位投資客熊先生告訴記者。

而2011年那輪因樓市調控引發的市場調整,並未出現大規模斷供的現象。

「斷供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深圳房地產專業律師劉子孺說,斷供會嚴重影響個人的信用,給未來到銀行貸款帶來諸多麻煩,不到萬不得已,購房者一般不會選擇斷供。

劉子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假設總價200萬元,對首套房購買者而言,首付至少需60萬元,貸款140萬元,按基準利率算30年貸款期限,月供約8900元,第一年償還的月均利息約7600元,而本金只有1300元,一年下來僅銀行利息就有9萬多元,加上1%的契稅2萬元,一年後如果斷供,付出的成本高達71萬元。

「不僅損失71萬元現金,連房子也沒有,很不划算。」劉子孺說。

周志鋒也認為,一般只有當房價下跌超過三成以上,或業主資金鍊非常緊張,才會考慮斷供,否則,不會冒着損失信用的風險而斷供。

目前,長三角區域房價雖有下調,但多數城市未到普遍下跌30%以上的程度。

據透明售房網統計,7月杭州市區(含蕭山、餘杭)新建商品房簽約均價為15789元/平方米,同比下跌9.5%。主城區新建商品房簽約均價為22232元/平方米,同比下跌2.4%。

調控最深的溫州,即便房價大跌,選擇斷供的仍是極少數。

溫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新聞發言人戴旭強今年初表示,與2011年初調控前相比,現在的溫州商品房價格平均降幅為26%。但非官方統計機構和開發商們認為,溫州房價跌幅已經超過40%。

「溫州人很講信譽,也喜歡從金融機構貸款,如果斷供,將來想東山再起從銀行貸款會很難,寧願虧損也會儘量去處置資產。」溫州本地一位媒體資深人士說,2011年後中央不允許地方放鬆調控,溫州一直在強撐,尚且沒有斷供潮。而目前浙江已經展開轟轟烈烈的救市潮,房價下跌的空間預期不會太多,因此更沒必要斷供。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夏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817/431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