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六四25周年:香港學生的精神傳承 音樂短劇深入社區

香港理工大學學生在葵芳地鐵站外表演「六四報哀音」

六四報哀音》:用另類形式走進社區宣講天安門學運。

香港新界的葵芳地鐵站外,一群全是穿黑色上衣的年輕人準備着結他與揚聲器。兩位來自當區警民關係組的便裝警員跟其中一位談了幾句,拍下現場照片,也禮貌地向在場的記者查詢身份。

然後,年輕人開始他們的演出。這可以說是一場街頭音樂短劇,內容是1989年春夏之交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發生的連串事件。

這場表演叫做《六四報哀音》。最初由劇團「沒有製作」在2011年首次發起,他們以聖誕節報佳音(Christmas carol)為藍本在香港各區巡迴演唱,隨後香港多家大專院校的學生組織陸續加入。

梁婉雯是葵芳地鐵站這場演出的負責人。她所帶領的團隊都是香港理工大學的社工學生,但與香港學生運動的傳統有別,這個團隊不從屬於理大學生會或院系學生組織。

「近年來香港的政治光譜很偏激,我們希望用一種軟性的手法接觸社區,讓市民不必去到維園(維多利亞公園)才能接觸六四這件事情。」

「我們走進社區接觸市民,跟他們談六四,希望長此下去可以像報佳音一樣發展成遍地開花。」

圖輯:香港《六四報哀音》

香港葵芳地鐵站外兩名中學女生駐足觀看理工大學學生表演「六四報哀音」

今年是《六四報哀音》活動第四年舉行,理工大學社工學生則是第三年參與。

香港理工大學學生在葵芳地鐵站外表演「六四報哀音」

表演者利用音樂短劇的形式,把學生悼念胡耀邦到6月4日凌晨鎮壓的情景重現眼前。

香港理工大學學生在葵芳地鐵站外表演「六四報哀音」

參與表演的各大專學生與主辦劇團的團隊分工巡迴香港各區與大學校園,傳遞六四學運信息。

香港理工大學學生在葵芳地鐵站外表演「六四報哀音」

團隊籌委梁婉雯說,他們這一輩沒有親身經歷六四事件,因此更要走出來延續薪火。

年代的落差

六四事件過去25年,在中國領土上,公開的悼念活動在香港和澳門年復一年地舉行着,然而像《六四報哀音》甚至於維多利亞公園燭光晚會這樣大型的紀念活動卻只在香港才有。

香港年輕一輩在談論六四事件時最常遇到的批評之一,就是他們本身對事件的內容與過程毫無認識,更遑論像參與《報哀音》的這些當代大學生都已經是「90後」,都不曾親歷其境。

"對於一般市民來說,他們對歷史的認知有落差是正常的。有基本的理解就已足夠讓大家對事情做道德判斷。"

周永康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秘書長

香港商業電台的記者最近到香港其中四所大學,找來101名學生接受「六四基本認識測試」,結果五道問題中平均只答對2.3題。

這些問題包括:學潮由紀念誰去世的活動引發?「反貪污」、「反官倒」和「中央領導集體辭職」這三項中哪項不是當年學生的訴求?清場是在6月4日甚麼時間發生?學運期間的國家主席是誰?近年北京中央政府對六四的定調是甚麼?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是香港大專院校學生的代表組織,在成立初期曾經旗幟鮮明地支持中共,但自1980年代起支持民主運動。1989年學運遭遇鎮壓前曾派代表團到北京聲援學生,也是香港支聯會的創始成員之一。

香港學聯現任秘書長,香港大學學生會前任外務副外長周永康接受BBC中文網訪問時說,當代學生對六四事件的經過一知半解的情況確實存在,但大家都對事情有基本的認知。

「『人民希望改變這個國家,但是國家用軍隊來鎮壓。』大家的認知都建基於此,都覺得是黑白分明的。」

「歷史學家固然會梳理史實,但對於一般市民來說,他們對歷史的認知有落差是正常的。有基本的理解就已足夠讓大家對事情做道德判斷。」

而就在今年的學界紀念活動將要開展之際,香港大學出現了這樣一段插曲:港大10個學院學生組織籌辦聯合紀念活動,但經濟及工商管理學會卻被指以「政治中立」為由拒絕參與,一些學生在校內張貼大字報,批評他們「淪喪良知」。

經工學會在大字報出現當晚發表聲明,對其回復會員時所用措辭引起誤會致歉,也強調他們認同紀念活動的理念,而該會後來也確實參與了在港大學生會大樓內舉辦的展覽。

周永康說,商科學生擔憂參與政治會影響前途的想法並不罕見,但不足以視為對傳承六四精神的威脅。維園燭光晚會上年輕人的增加就是最好的例證。

「即便是有些人批評支聯會的悼念形式僵化,但維園上確實有着許多年輕人的面孔。那你又怎能說當前年青人之間對六四的傳承不夠呢?」

香港維多利亞公園六四燭光晚會上的年輕人(4/6/2012)

周永康說,香港六四周年晚會上年輕人的臉孔一直在增加。

化為己用

周永康認為,如何在香港傳承六四精神,重點在於能否從25年前的學運當中吸收經驗,應用到香港的社會運動上。

「繼承六四精神,就是要在地抗爭。當年北京的學生市民佔領天安門廣場,那是一種公民抗命的精神,那是一種為了理想你可以犧牲自己的時間去做的付出。」

一位現在在香港泛民主派陣營廣為人知的中學生,在親北京陣營中被稱為不務正業的「廢青」,說出了他所看見的其中一種經驗。

"25年前這群大學生只是比我現在年長四、五年而已,他們願意為國家的民主付出,我們在這座城市可以如何用我們的能力去為香港的政治改革付出,這是我們該反思的地方。"

黃之鋒

香港學民思潮召集人

「其實我是支持王丹在25年前說要撤出天安門廣場的。」

他是中學生組織學民思潮的召集人黃之鋒。接受BBC中文網訪問當晚,他剛考完了香港的高考,正要到台灣旅遊,順道與六四學運領袖王丹和台灣太陽花學運代表林飛凡、陳為廷聚會。

黃之鋒說,他首次參加六四燭光晚會時只有14歲,當時是六四21周年。

一年之後,15歲的黃之鋒成為了反對香港特區政府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運動的主要領袖,其號召力更引來了官方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注意。2013年中國社科院《社會藍皮書》中點其名為例,建議各級政府在維穩工作中要觀察網絡民意,防範群體性事件。

在「反國民教育」示威中,黃之鋒在港府答應暫時擱置實施「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後與參與政府總部示威的團體協商,繼而宣佈結束集會,撤出「公民廣場」。此舉既有人支持,也遭遇非議。

談到對六四事件的看法,他說,過去幾年無論是街上碰到持相反意見的群眾,還是到電台出席熱線節目,都不斷被質疑他憑甚麼談六四事件。

「我直截了當的回應:『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時候我還沒有出生,那是否代表我不需要關注着這事情,或者說南京大屠殺沒有發生過?』」

黃之鋒認為,如何紀念六四事件是建基於他對香港這座城市和中國這個國家的感情,而且六四本身就不只是中國大陸的社會運動,也是香港人的事情。

「因為許多人,包括我們的父母,他們也是在25年前第一次參加遊行集會,第一次產生政治覺醒。」

「25年前這群大學生只是比我現在年長四、五年而已,他們願意為國家的民主付出,我們在這座城市可以如何用我們的能力去為香港的政治改革付出,這是我們該反思的地方。」

黃之鋒也談到了最近幾年以支聯會為首的六四紀念活動所受到的批評,包括被認為只留於一種宗教儀式。他說,現在就是應該看如何實踐,讓自己的城市與國家得以改革體制。

從六四到「佔中」

香港六四紀念館內展示1989年5月28日香港民眾參與全球華人大遊行的照片

第一代「佔領中環」?1989年5月28日,170萬香港市民參與全球華人大遊行,聲援北京學生。

親北京輿論時常批評,六四隻是泛民主派賴以挑戰中共執政的手段,最近有關香港政改與「佔領中環」運動的評論就找到了曾有這樣的論述。

香港《文匯報》4月29日署名徐庶的評論說:「事實已經很清楚,激進反對派的洗腦活動以六四題材開始,再由搞對抗的教師帶領年青人走上激進的道路,最後挑戰法制,成為他們的政治工具。」

「官方電台、官辦學校、官方資源,正被利用為反對『一國兩制』、反對『基本法』、顛覆國家的溫床,這是明擺着的事實。」

黃之鋒說,香港年青一輩身兼三個身分,有必要在香港堅持談論六四。

「我作為一個世界公民,出於人道責任,我有必要去參加六四晚會悼念死難者;我作為一個中國國民,我有需要為大陸的同胞發聲,因為他們連發聲的機會都沒有;我作為一個香港人,相對地更加容易接受這些資訊,應該好好利用這機會,把這種堅持,在未來慢慢的傳回大陸。」

學聯秘書長周永康則說:「『佔領中環』其實就是一種契機,讓我們去投入改變社會狀況,繼而推進香港的民主化,讓我們有更多空間去介入大陸不同的議題,或者是透過改變香港的政治,真正讓北京去想:原來真的可以把極權放鬆。」

「這樣一種思想的模式也可能讓北京對六四事件能有另一種定調,在六四事件的掌控上慢慢後退,帶來改變。」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BB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530/401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