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中共最強間諜敗露 與之相比諜戰片弱爆了

1985年中共國家安全部處長俞強聲叛逃美國,直接導致中國在美國潛伏40餘年最傑出間諜金無怠的被捕,金時任美國東亞政策研究室主任,不但為美國政府制定對華決策提供決定性研究報告,還將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政策、底線等絕密情報源源不斷的交給中國,使我在外交上從容不迫,掌握主動。金的被捕是中國對美國情報戰最重大的損失,三年後金在監獄中離奇自殺身亡。

要說明白這段歷史,得先從俞強聲其人說起。

俞強聲

1985年的一天美國中央情報局忽然接到了一個來自美國國內電話,有人自稱是俞強聲,要向美國政府投誠。這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人一聽這人叫俞強聲,又驚又喜,還充滿了猶豫。這位大名鼎鼎的俞強聲是中國安全部門負責美國情報工作的總負責人,北美情報司司長,外事局主任。有這樣的重要人物來美國投誠實在是出乎美國情報部門的意料之外。美國中央情報局馬上就成立了特別部門,一定要重點保護好這位負責美國情報的中國情報官員,爭取他的全面配合。經過特別安排,美國中央情報局很快就見到了這位自稱是俞強聲的人,經過反覆鑑別,美國中央情報局確認這位就是貨真價實的俞強聲。這樣的人物向美國投誠可是第一次,而且他的身份又如此特殊。美國政府國會馬上就通過了特別法案,讓俞強聲的安全和身份得以安全的解決和保護。

俞強聲這個人,身世十分複雜。他出身紹興世代官僚家庭的俞家,歷經百年而不衰。家族成員涉及海峽兩岸政界、軍界、學界、商界,人脈廣闊,名人輩出不窮。其曾祖為晚清進士俞明震,堂叔為前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俞大維,俞大維之孫、蔣經國的外孫俞祖聲,是俞強聲的堂弟。而他的父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黃敬(俞啟威)。黃敬也曾大名鼎鼎。黃敬年輕時與江青有親密接觸,他們不僅是同居關係,且黃敬還是江青的入黨介紹人,1958年病逝。

俞強聲有個小名叫俞真三,小時候由康生扶養,算是其養子。他有個兄弟叫俞正聲,曾任中國建設部長,後任湖北省委書記、上海市委書記、全國政協主席。中國國家安全部實際上是於一九八三年才設,由當時的副部長凌雲出任第一任國家安全部部長。金無怠是國安部領導親自操控的間諜,以俞強聲的秘密級是接觸不到金無怠的,但俞是原部長的秘書,其利用去部長辦公室串門翻閱卷宗而推斷出金無怠。由於俞的叛逃,凌雲被解職。賈春旺出任中國國家安全部部長一職。賈春旺在這個職位上呆到九八年,後轉任部長

金無怠

金無怠英文名叫納瑞·金無怠(LarryWu-taiChin),他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前任分析家。

他於1938年在上海駐美國領事館擔任譯員。1944-1981年,金一直為美國政府工作,二十多歲時,金無怠就已經成為周恩來手下的特工人員了,他在美軍駐中國福州聯絡辦公室工作時,於1944年被中共情報機構招收。在44年中國抗戰時進入美軍中國軍調處擔任美軍翻譯。1945年-1952年期間,他是美國駐上海和香港領事館的翻譯人員,還是駐朝鮮軍隊的口譯人員。1952年後,他在中央情報局駐克納瓦、加州塔羅沙和維吉尼亞的羅斯利的對外廣播情報機構工作。後來又轉道香港,進入美軍成為美國中央情報局駐夏威夷情報處的工作人員。在那時,他娶了當時台灣最美麗最有人氣的女播音員做妻子。並直接參與韓戰中的情報工作,也是台灣情報當局與美國情報當局的聯繫人,後來還成為美軍與台灣情報網的聯繫負責人。在那時,金無怠就經常將美軍和台灣的情報轉交給中國情報部門。

韓戰期間金把大量美軍情報轉送到志願軍高層手中,其中包括志願軍戰俘「反共」名單。這使當時正在與美方談判的中國代表強烈要求遣返全部戰俘。美國歷史學家及情報部高官說:金無怠的「叛變」及他的間諜活動是導致韓戰的延遲結束的重要原因。

在六十年代末期,金給中國提供了有關美國對華外交政策方面的情報。使中共領導人提前了解美政府的各方意向。並為此作了各方準備。當時中國正處於最困難時期,對蘇聯及其友邦鄰國的交惡讓中國處於孤立之中。他於1970年10月向中國傳送了討論尼克遜總統希望和中國建交的機密文件,這讓中國及時改變其對內對外政策以得到最大政治利益。尼克遜政府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對華政策在一開始便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讓步。

金的活動還讓美在越戰中失去了許多戰略上的優勢。由於他的活動讓中國及北越方面了解到美國對越政策的變化及所採取的行動。另外更清楚美對南越採取的各方政策。從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中期北越能清楚掌握美國對越的態度。在63年末越共已從各方情報了解到美國可能將全面介入南越。北越為此作好充分的戰爭準備。這讓美國在全面對越開戰後未能得到其所預想的結果。美國官員稱金讓中國及北越從中得到不少好處。北越於72年與美在巴黎簽署了和平協定,但由于越共之後了解到美國政府不想再更多地參與越南的事務後,對南越開始採取攻勢,並在數年後統一越南。

隨着時間的推移,金無怠逐漸成為美國中央情報局裏的中國通,職位也逐步提升,最後升為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亞洲部負責人,負責美國中央情報局對所有亞洲國家的情報監督和交換,包括台灣和倭國(日本),韓國等。後來甚至差一點兒升為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副局長。

另外金無怠在美國中央情報局蘭利總部工作期間,由他親手翻譯了大量從中國轉來的各類情報。其中有許多潛入大陸內的美台情報人員及已背叛的中國人員的轉發材料及他們的名單。正是金無怠讓中國在這些無法預見的危險發生前得以堵上這些漏洞。

作為分析家和中央情報局少有的通曉漢語的人,金能夠傳送各種信息:中國及東亞情報信息報道、中央情報局人員生平簡介和評語、機構內秘密人員的姓名和身份。同時還提供了有關中國被招收的情報人員的信息。由於中央情報局內部分類規定,金不知道他們真實姓名和身份,但能推斷出他們的工作地點及權力級別。中國反諜報和安全機構便能據之確證其身份。

金主要運作活動,即傳遞機密數據和接受命令,通常在中國大陸以外第三國進行。金至少有六次在多倫多同一購物中心內將未沖洗的膠捲交給國安部信差李先生。金每次只花大約五分鐘時間去這家購物中心。其它時候是由在香港工作的中國官員向他詢問情況。金要傳遞情報時,總是先發信到澳門、廣東或香港三個地點中的一個住宅地址。這種信只秘密說明他所去的第三國家的時間和地點。這種諜報方式不適合快速傳遞數據,但比在目標國內進行類似的活動要安全得多。然而,正如尼克遜政策文件的案例所示,金也有緊急情況下迅速傳遞信息的方法。他的活動還讓中國情報機構了解美國的反情報能力。

金無怠作事極為小心和專業,是天生的間諜,在幾十年的間諜生涯中竟然沒有一次失手,甚至到了他被捕之後,他的台灣籍妻子都不知道同床共枕了幾十年的丈夫竟然是中共的高級間諜。在中國能看到金先生轉交的情報的人只有幾十個人,知道他真正身份的人更少到只有幾個人。

金也是極為聰明的人,中國先後向他提供了一百萬美元的金錢支持。他將這筆錢用於投資房地產,並發了大財。他在投資方面的活動讓美反諜人員相信他完全沒有可能成為間諜。

金無怠於1981年在中情局退休,情報局由於他的工作出色,讓他繼續擔任情報局裏重要職務。金無怠本可以功成圓滿,就算直到死美國政府都不會知道他是美國情報史上隱藏最深的間諜。但一切悲劇在1985年發生了。事實上聯邦調查局和中情局對金的詳盡調查於1982年就已經開始了。但由於金的出色表演及他的小心,使得對他的調查如同查空穴來風,調查早早停止。直到1985年安全部處長俞強聲叛逃美國,才直接導致中國在美國潛伏40餘年最傑出間諜金無怠的被捕,金無怠三年後死於獄中。

從1944年金無怠成為中國情報人員開始,金無怠就從美軍中國軍調處發來的各種情報給周恩來總理,這個工作一直延續到70年代中美建交,金無怠傳送了大量的情報。要知道當時美國總統尼克遜和基辛格博士看到的有關中國的情報都是由金無怠處理簽發的,他可是當時決定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的重要影響者之一。

從建政以來,中國情報系統高度保密,一直蒙上一層神秘面紗,其中內幕從不為人知。就像金無怠被捕後所掀起的軒然大波一樣,沒有人相信這個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亞洲負責人會是間諜,更可怕的是這個人差一點就成了中情局的副局長。當台灣和倭國等地區和國家的情報官員一聽說金無怠是中共的間諜時,頓時是目瞪口呆。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工作人員知道後也是吃驚不小,怎麼也不能相信監管美國亞洲情報工作的負責人竟然會是特工,至於金無怠在位期間到底向中國傳遞了多少情報大概只有總參的幾位高官以及金無怠本人知道。

諜報戰向來黑暗殘酷,冷戰時期敵我雙方的高度不信任感更使諜報戰達到一個高潮,即使在各國使館這片狹小的陣地上,都會進行反覆爭奪,很多優秀情報人員在這些鬥爭中人間蒸發,從此再無音訊。

1985年中國國安部負責美國情報工作的總負責人、北美情報司司長、外事局主任俞強聲投誠美國政府。俞強聲攜帶金無怠的檔案叛逃到美國,從而使美國聯邦調查局得到金無怠在中國國家安全局的代號和通信證據,金無怠面對這些證據,承認其曾給中國提供情報。但也有媒體認為聯邦調查局早在1982年2月就開始了對金無怠的調查和監視,通過搜查其行李和監視其行蹤得到部分證據,證實金無怠是為中國工作的臥底。

被捕後,金無怠承認了自己確有間諜行為,但坦白的唯一情報是在中美建交過程中,秘密提供給中國關於美國總統對中美關係決策的情報,並因此聲稱自己對中美兩國建交有功。金無怠說:「我提供了美國方面願意修好的情報,毛澤東才做出了邀請尼克遜訪問中國大陸的重大決定」。

1988年2月21日,在等待判刑期間,金無怠在獄中自殺,死因是用膠袋悶頭窒息而死。美國此後也沒有對這一轟動的間諜之死做任何更深入的調查。其妻周謹予現居三藩市,1998年出版了《我的丈夫金無怠之死》一書。書中對金無怠的自殺提出質疑,提出諸多疑點,例如金無怠時面容平和,不似窒息而死,作者認為金無怠之死是個謎,謎底要大家去分析。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傳奇人物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517/397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