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李克強首次承認大陸巨額外儲是重負

2014年5月10日,李克強在肯雅承認大陸近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對中國經濟是沉重的負擔。圖為一大陸銀行職員清點美元。(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STR/AFP/Getty Images)

2014年5月10日,李克強在肯雅稱大陸積聚的4萬億外匯儲備是「很大的負擔」、「會影響通貨膨脹」,它給大陸「宏觀經濟調控帶來極大的壓力」。這是中共最高層首次在國際上變相承認,曾宣傳為大陸經濟成果象徵的巨額外儲,對中國經濟實際上是一種傷害。

中共政策導致畸形巨額外匯儲備

在1978年面臨內外交困、經濟崩潰的中共,利用大陸民眾被10年文革折騰慘了、希望穩定生活的心態,採用「來料加工」、「出口創匯」的方式來延續其政權。

此後,中共各級政府在GDP、出口創匯、招商引資等硬指標考核下,不惜廉價出賣土地、環境、資源、人工,着魔般的追求外匯儲備,並將巨額外匯儲備當作大陸經濟「成果」,進行宣傳。

2006年大陸外匯儲備達到8,536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第一大國。此後中國外匯儲備如「失控」般不斷增長,到2014年3月已達到3.95萬億美元。

巨額外儲引發大陸物價飆升

由於大陸中央銀行採取進來多少外匯,就印刷多少人民幣買入的政策,僅2008年至今,新增的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就需要發行近13萬億元的人民幣基礎貨幣。據大陸著名財經評論員牛刀測算,從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中,中國內需和外貿產生的基礎貨幣總額只有8萬億。這相當於中國的基礎貨幣發行,已經不由國內經濟情況決定,而由外匯儲備決定。

2014年5月10日,李克強在與肯雅總統共見記者時說:「比較多的外匯儲備已經是我們很大的負擔,因為它要變成本國的基礎貨幣,會影響通貨膨脹。」這是中共最高級別官員在國際上首次公開變相承認,大陸巨額外儲對中國經濟實際上是一種傷害。

巨額基礎貨幣的發行,導致大陸物價飆升。大陸民眾感受最明顯的就是各地房價無論怎麼調控,也壓不住飆升。2003年至今,中共發佈的與房地產直接相關的宏觀政策達到43次,同期被民眾戲稱為「宇宙中心」的北京市五道口地區樓盤華清嘉園,從最初房價約6000元/平方米,已升至6萬元/平方米,10年漲了10倍。

超高外儲導致國民財富巨額損失

由於大陸外匯儲備太大,大部分只能用來購買美國國債。2014年4月,劉明康在美國披露,中共外匯儲備的一半,即近2萬億美元購買了美國國債。世界銀行2005年對中國120個城市的12400家企業進行的調查,外資企業在中國投資回報率高達22%,而中國外匯儲備投資於美國國債的回報率只有3%,二者約19%的差距,使得2008-2012年大陸外匯儲備累計淨虧損超過7000億美元就不難理解了。

自2005年7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允許浮動,至今已單邊升值近36%。這種小幅固定升值走勢,吸引大量國際熱錢和中共權貴轉到海外的資金進入大陸套利。熱錢只需從美元換成人民幣,就可坐享每年5%左右安全的淨利,如果再投入房地產業炒地,獲利更加豐厚。

這相當於中共用購買美國國債的方式,把中國外匯儲備低價借給美元持有人,美元持有人再把到手的美元換成人民幣,到大陸坐享人民幣升值的巨額收益。

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認為,一國的外匯儲備應以滿足5個月進口需要為標準。官方數據顯示,2013中國進口為1.95萬億美元,5個月進口約為7,800億美元,即中國外匯儲備1萬億美元就應該足夠了。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大紀元記者方涵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513/396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