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考古界都不樂於見到的發現!

丹尼•納塔維加亞認為,這一切並不只是巧合而已。他對「萬隆山」的進一步研究使自己更加堅信:柏拉圖是對的,在冰河時代末期確實存在着先進文明,直到公元前10900年~前9600年地球到了一個非常不穩定時期,這場文明才因洪水與地震等等災難而毀滅。

地質學家稱此為新仙女木時期,這是一個即神秘又混亂的時期。自公元前10900年開始的約10000年間,掩蓋於冰河時代的地面逐漸出現,全球溫度開始穩步上升,冰帽開始融化。這個時期,有一段時間,氣候又戲劇性的退回到了比先前更冷的狀態——甚至比21000年前冰河時代最冷的時候更甚。這一段極短又極度冷的環境持續了約1300年,直到公元前9600年,全球又開始逐步升溫,剩下的那些冰帽突然融化成水流入了海洋。

納塔維加亞博士說:「我們很難想像新仙女木時期的地球上會有什麼樣的生命。那是一個災難性的階段,氣候不穩定,且極度惡劣,全球的氣候都是如此。很多大型的動物,如猛獁象滅絕了,這對我們的遠古祖先有着巨大的影響。我所說的祖先並不僅僅是考古學家所謂的以狩獵與採集為生的遠古人,也包括因新仙女木事件動盪而從歷史記錄中消失的先進文明。所有的這一切變化都出現在這個時期,這一點都不足為奇。」

在納塔維加亞博士及他領導的隊伍對「萬隆山」進行了一番調查後,他開始對此堅信不疑。後來他們從石縫間鑽出粘土,並用放射性碳測定法探測出其年代非常的久遠,於是他們開始使用地理設備(包括探地雷達、地震層析成像法、電阻率測試法)來進一步對地下環境進行研究。該研究結果非常驚人:地下有着大規模的建築結構層!這些建築結構層在表面往下100英尺,甚至到更深的部位,所使用的柱狀玄武岩石塊與其表面所使用的岩石非常相似!經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法可確定,這些深藏地下的巨石有着10000年的歷史,有些甚至已有24000年的歷史。

柱狀玄武岩是一種天然形成的岩石結構,比如位於北愛爾蘭的巨人石道岬;但是在「萬隆山」,人們則把它用作一種建築材料,來堆砌成各種建築結構,這在自然界中是不會有的。

納塔維加亞博士說,「我們有着很充分的地球物理學方面的理論依據可證明,萬隆山並不是一種普通的山,而是人工建造的金字塔;且它的年代非常久遠,出現在冰河時代末期結束之前。甚至連這座建築的最下方的結構都需要相當巨大的工程量,這裏誕生了可與埃及金字塔或者歐洲歷史上最龐大的巨石建築相媲美的精湛建築工藝,可以說,這是一處失落的文明遺址,而且,也是一處非常發達的失落文明遺址。」

我說,「考古學家們對此並不喜聞樂見。」

納塔維加亞博士苦笑道,「他們確實不喜聞樂見!我的立場非常的堅定,我是有着非常多的科學依據的;但是想要持有這個立場可費勁了,我得與那些想法已根深蒂固的人士進行辯駁。「

接下來會進行全面的考古挖掘工作。納塔維加亞博士說,「我們需要進行全面的挖掘研究,這樣才能有理質疑我們的遙感數據和碳測定年代序列,才能證實或者推翻我們以往的看法;只是,在這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的阻礙。」

我問納塔維加亞博士是什麼阻礙,他說,在印度尼西亞,有些資深考古學家聲稱他們「確定」這座遺址的歷史不到5000年,並不需要費神去佐證,他們因此遊說雅加達政府,禁止塔維加亞博士對萬隆山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納塔維加亞博士立刻又補充道,「我並不否認這些建築表面的巨石歷史不到5000年,但是,我認為這是因為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已把萬隆山當作一座聖山,所以後來才又在上面修造了新的巨石結構。最底下有着12000~20000年歷史的巨石結構才是最有價值最重要的部分。這可能使我們對歷史的了解發生顛覆性的改觀。」

萬隆山古遺址並不是唯一一處使我們對由考古學家的人類歷史說產生質疑的古遺址。在過去十年裏,在地球另一端,土耳其東南部,德國考古研究所的克勞斯•施密特博士同樣挖掘出了一座人工建成的山。

這處遺址叫作哥貝克力山丘(在庫爾德語中意為「腹丘」),它由非常多的巨石圈建成,這些巨石圈與英國巨石陣中的石塊一般大小。大約在公元前8000年,神秘的古人將其建好後埋在了地下(以致現在看起來像是一座山)。然而這些巨石圈本身則誕生於公元前96000年,雖然年代久遠,技藝卻是最為精湛。經探地雷達探測,可知現在地下至少還深埋有20個同樣大小的巨石圈。我在2013年9月參觀了哥貝克力山丘,當時勞斯•施密特對我說,這些仍深埋地下的巨石圈年代很可能比那些已挖掘出來的還要久遠。

與深埋地下的萬隆山巨石一樣,哥貝克力山丘的巨石要比英國巨石陣的歷史早上個7000年或者更多,這意味着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裏,我們在中學或者大學裏所學到的歷史歷程也許已經站不住腳了。正如我在1995年出版的一本頗具爭議性的暢銷書《上帝的手印》裏所說,現在是時候承認地球文明要比我們所知的更加久遠更加神秘了。

實際上,我在那本書中提出,在冰河時代末期因一場全球性大災難,一個先進的文明被毀滅並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裏。我認為在這次災難里是有些倖存者的,他們來到了世界各地定居下來,且曾試圖將自己的先進知識,包括農業知識,傳授給那些以狩獵採集為生的倖存者們。

實際上,直到今天仍有一些居民以狩獵採集為生(比如在克拉哈里沙漠或者亞馬遜熱帶雨林里),他們與我們的發達科學文化共存着,所以,請不要奇怪在古代怎麼也會有同樣迥異的高低級文明在共存着。

我在寫《上帝的手印》這本書時,因為沒有確切的證據,故無法確定假說中導致文明被毀滅的具體災難。缺少了確鑿的證據——這是我的論點被考古學家嚴厲抨擊的地方之一。

然而,自2007年開始,我們便找出了大量的科學證據,這終於使我書中的論點言之有據。這個證據是這樣的:在12980年前,一個彗星爆炸成無數個碎片然後撞向了地球。有些碎片落到了北美地區冰帽上,有些落到了其他地方。這次的撞擊致使地球上洪水潮汐不斷,在上空大氣層中激起了大片的灰塵,籠罩了地球一千多年,陽光因此而無法照射到地球表面,新仙女木時期開始了,地球開始冰封。

我覺得,哥貝克力山丘有可能是新仙女木時期,一個失落的文明中的倖存者們地傑作(有趣的是,考古學家認為所謂的「農業起源」誕生於哥貝克力山丘附近、於哥貝克力山丘被創建出來時期)。但是,現在我正致力於研究,我的理論與萬隆山之間所可能存在的驚人契合點。

丹尼•納塔維加亞博士經過地質調查,不僅在萬隆山發現了深埋地下的大規模建築,且碳14測定年代還非常的久遠,而且還發現了三間隱藏的石室,這些石室牆面都非常的直,絕不可能是天然形成的。這些石室中最大的一間位於金字塔頂部以下70~90英尺左右的地方,約18英尺高,45英尺長,30英尺寬。

這有可能就是傳說中亞特蘭蒂斯的宮殿嗎?當地考古學家千方百計地阻撓納塔維加亞博士進行地質挖掘工作,若是他的工作能夠進展下去的話,我們有望在2014年末期得到最終解答:這可能就是亞特蘭蒂斯宮殿,也有可能不是。

註:巽他板塊

巽他板塊是位於亞洲東南部的板塊,以前被認為是歐亞大陸板塊的一部分,包括南中國海、安達曼海、越南和泰國南部地區、婆羅洲、蘇門答臘、爪哇島、蘇拉威西島、巴拉望島和蘇祿群島。

巽他板塊東面界線有菲律賓活動帶(Philippine Mobile Belt)、馬魯古海碰撞帶(Molucca Sea Collision Zone)、馬魯古海碰撞板塊(Molucca Sea Collision Plate)、班達海板塊和帝汶板塊,南面和西面是澳洲板塊,北面有緬甸板塊、歐亞大陸板塊和長江板塊。巽他板塊的東面、南面和西面邊界均有複雜構造和活躍地殼活動,北面邊界相對較平靜。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UFO探秘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129/368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