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香港觀察:從一條街看一個社會

香港

明年最引人期待的,不是政改,而且大家之前幾個月遊行示威靜坐,只為爭取多一家免費電視台這個願望。

冬至剛過去,明天就是聖誕節。在這個普天同慶的佳節,香港街頭處處有團體報佳音(唱基督教聖誕詩歌),但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總是有人歡喜有人愁,而且還可看見社會撕裂的程度。我們就從熙來攘往的街道上,看看香港人走得如何一步一艱難。

從西洋菜街開始

旺角的西洋菜街行人專用區(港人愛暱稱之為「菜街」)是香港一道罕有的街道風景。香港地少人多,要在鬧市找一個人人也可享用的公共空間,實在不容易。菜街是個例外。自2000年開始成為行人專用區以來,吸引了各式各樣的演藝人和政治團體在此舉行活動,有街頭音樂會、賣藝、簽名運動、靜坐示威、講座等等,每個人也想在這個九龍的心臟地帶找到發揮的空間和機會。

喜愛菜街的人,視菜街為多元包容、孕育街頭文化的搖籃;但對菜街避之則吉的人也為數不少,包括筆者在內。

為什麼?街頭文化最重要的元素,是道路使用者彼此尊重和分享,還有流動性。如果道路使用者之間不互諒互讓,或是故意挑釁,就會變成街頭衝突。嚴重如今年8月的林思慧老師事件,相信很多人仍記憶猶新。

菜街使用者之間缺乏彼此尊重並非偶然才發生的不愉快事件,「街霸」滋事由來已久,而且多不勝數。較觸目的有2008年時就有獨立劇團因佔用菜街的面積太大,表演有騷擾路人之嫌而惹人反感。至上周末,一群聾啞人士在街上報佳音,卻遭同街上的另一樂隊辱罵,指對方「阻住搵食」(阻礙他們謀生)。

油尖旺區議員陳偉強就說,資深的街頭表演者常常不讓新人表演,甚至直接罵走對方。他指出:「現在的情況已經失控,一日無政策規管,都會有人恃強凌弱!」

規管還是打壓?

菜行的行人專區要規管是沒錯,但這又引來另一更影響深遠的決定,就是油尖旺區議會以為免聲浪影響民居為由,上月通過一刀切縮短行人專用區的開放時間,從一星期七天,縮減至只有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才開放。

要規管是否就代表要「殺街」?13年前建立行人專用區的原意,是要改善旺角區的整區步行環境,現在一星期只開始兩天,無異於打回原形,街頭表演場地和活動空間也因此將要大幅收窄。

要解決噪音問題,政府要做的是管制聲浪;要解決菜街過於擠迫和街霸問題,可設立制度讓團體輪流表演,甚至是增加公共空間,而非倒行逆施,變相窒礙了街頭藝術和文化,甚至是論政空間的發展。

法官禍港?

資源就只有這麼多,怎樣分配得令大家滿意是藝術。同是香港人也會因一條街而發生衝突,在面對外來人時,後果就更難堪。

上星期,終審法院裁定,新移民在申請綜援時,要至少在港居住滿七年的規定違反基本法,即時令本已十分嚴重的中港矛盾加劇,同時也令香港民間兩大陣營起正面衝突。一直視新移民為「蝗蟲」的土本派,與同情新移民並支持他們有權申請綜援的左翼人士之爭又再興起。

有調查指出,極度不滿新移民可極速申領綜援的香港人佔94.5%。這個一面倒的結果,就是不做正式調查,隨便在報章專欄、社論,還有社會媒體也可看出來。

本土派用詞刻薄甚至帶侮辱性,動輒罵持不同意見者賣港,惹人非議;但左翼人士站在道德高地,同情弱勢(指新移民)之時,卻沒有真正體諒香港人本身也是完全處於被動的弱勢,沒有體諒到香港人的恐懼。單程證審批權一日不在港方,香港一日也不會有好日子過。

訴訟的勝方沒有歡天喜地,終審法院的判決絕不是送給新移民的聖誕禮物(誰會想拿綜援當禮物?)。但法官卻成了愛港情切的香港人的眾矢之的,四處一面倒怒罵法官禍港,有人甚至要求人大為此釋法推翻判案。

這種強烈的負面情緒和反應,可見法治精神和三權分立這些許多香港人以為是香港最可貴的制度和核心價值,原來只要牴觸到自己的利益,也不算什麼,是可以摒棄的。

香港在過去一年,無論在政治制度還是社會環境,也被形容為崩壞至臨瀕死邊緣。基本法之不可改令香港政制無從改進;政治上建制派當道和行政霸權,令政府與市民各走各路且愈走愈遠;而樓價物價高企也令小市民生活百上加斤,再加上新移民雙非人被視為不受歡迎人物,令社會矛盾進一步惡化。要過一個快樂聖誕,一點也不容易。

年末之際,唯一的佳音,就是爭取多年卻不獲發牌的香港電視終於起回生,成功收購中國移動子公司,變相獲發「流動電視服務」牌照。明年最引人期待的,不是政改,而且大家之前幾個月遊行示威靜坐,只為爭取多一家免費電視台這個願望,於明年7月終會成真,仍是叫人蠻期待的。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BBC中文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1225/359016.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