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飛向太空的「動物敢死隊」:小狗進入太空被嚇死

飛上太空的第一個地球生命小狗萊卡。

身穿太空服的猴子被綁在坐椅上。

本周初,伊朗第二隻太空猴「吉利」搭乘航天器飛入太空成功返回地面。這是伊朗近年來第三次將猴子送入太空,如果說今年早些時候的第二次發射成果備受「假猴」傳言困擾,那太空猴「吉利」無疑為伊朗的「火箭送活猴上太空」事業畫上了一個差強人意的句號。從太空回來以後,被捆綁在座椅上的吉利向外張望,接受伊朗人的掌聲、歡呼以及「國民英雄」的美譽。殊不知,這隻猴子只是近百年來千千萬萬位「動物航空員」中有幸活下來的一位。本期視點,讓我們回顧那些為了人類的太空事業而壯烈死去的「動物航空員」。

一千個「動物航空員」,一千種壯烈死法

第一階段:出師未捷身先死

蘇聯科學家愛把狗送上太空,美國科學家則更熱衷於讓猴子成為「太空先鋒」。不幸的是,大多數美國「太空猴」都在早期的太空實驗中魂斷九霄。

1948年6月11日,帶着美國人民的希望,獼猴「艾伯特一世」隨「V-2遠程火箭」發射升空,但不幸的是,這隻獼猴在飛行途中死於窒息。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第一猴。

1949年9月16日,獼猴「艾伯特三世」搭乘的火箭在升空到一萬米時發生爆炸,導致「艾伯特三世」屍骨無存,此後,美國科學家又先後將「艾伯特四世」、「艾伯特五世」兩隻猴子相繼送上太空,它們都在火箭發射過程中先後遇難。美國宇航局甚至沒有詳細記錄這兩隻猴子的死因。

直到1959年5月28日,獼猴艾布爾和松鼠猴貝克爾搭乘「朱比特」號火箭飛到了距地球480公里的太空中,並安全返回地球,美國才有了第一個能活着返回地球的太空猴。

第二階段:進入太空被嚇死

1957年11月3日,前蘇聯成功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二顆人造衛星,衛星上搭乘了即將飛上太空的第一個地球生命—小狗萊卡。

萊卡在全世界的關注下進入專門為它設計的、火箭頭部的加壓密封艙內,開始了太空征程。但不久之後,前蘇聯官方之後公佈了萊卡命運的「官方」版本:萊卡完成了長達一周的飛行任務,到達離地球1600公里的高處後死去。

但在2002年,當時的生物醫學家馬拉山科夫揭示了關於萊卡命運的「真相」:其實,萊卡當年剛飛上天沒幾個小時就死於驚嚇和中暑衰竭。

原來,科學家們在萊卡身體表面和皮下安裝了感應器,用來監測它的呼吸和心跳,進入太空後,監測數據會自動傳回地面。萊卡身上的傳感器傳回的數據顯示,萊卡上天不久,心率達到平日的三倍;在生命的最後階段,萊卡承受着巨大的痛楚。

萊卡短暫的太空旅程證明,哺乳動物能夠承受火箭發射後一定的嚴酷環境,為載人飛行鋪平了道路。

美國宇航局曾將一隻叫「波尼」的猴子送上太空,以模擬人在太空中的生理反應。順利在太空中飛行8天後,波尼突然感到不適。雖然它很快被運回了地球,但一天後還是不治而亡。科學家發現,波尼的身體上並沒有出現什麼問題,造成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孤獨」。自波尼事件後,科學家才開始讓猴子成雙成對地上天。

第三階段:

返回地球難得好死

如果前蘇聯小狗萊卡未被嚇死,那麼等待它的命運其實也很殘酷。在科學家們收集完感應器傳回的數據後,它將吃完最後一頓含有劇毒的晚餐,然後安靜地死去。

被執行安樂死

聽起來殘酷的安樂死,在當時的情況下是一項「動物福利」。因為在上世紀50年代,人類的太空技術才剛剛起步,科學家們尚無法預測假如動物上了太空會有什麼樣的反應。科學家也完全沒有把握動物們在安全地到達太空後,能夠安全地把它們帶回地球。以安樂死的方法結束生命,對許多動物來說是身體痛苦的終結。

即使到太空科技發達的21世紀,許多成功回歸地球的動物也要接受安樂死的命運。因為除了失重,動物們在太空中還要經受大劑量的太陽和宇宙輻射的考驗。今年5月,俄羅斯一個裝載老鼠、蠑螈等生物上太空進行測試的太空艙周日返回地球,在長達1個月的太空旅程後,大部分被送上太空的動物均因強輻射「壯烈犧牲」。幸運生還的動物也要接受安樂死,然後被解剖、研究及分析。

歸途中被「撞」死

1949年6月14日,美國獼猴「艾伯特二世」終於被送到了距地面134公里高的地方,成功獲得「太空第一猴」的桂冠。返回地球時,火箭的降落傘出了故障,在火箭和地面猛烈的撞擊中「艾伯特二世」灰飛煙滅。

着陸後被熱死

1951年9月20日,艾伯特家族的另一個後代「艾伯特六世」和11隻老鼠一道搭乘空蜂火箭開始了航天旅行。「艾伯特六世」和兩隻老鼠搭乘的火箭成功着陸,美國人民歡欣雀躍,但科學家隨後發現「艾伯特六世」和2隻老鼠在着陸2小時後死了。美國宇航局在調查後公佈了「艾伯特六世」的死亡原因:因密封艙溫度過高而被熱死。

第四階段:

名利本是身後事,最苦莫過含冤死

計劃在2020年實現載人航天的伊朗今年是航天界的「話題國家」,一切只因為他們的航天猴含冤而「死」了。

今年2月份,伊朗第二次發射火箭,聲稱已將太空猴送入太空並安全帶回地面。根據伊朗國家電視台播放的畫面,發射前一隻身穿太空服猴子被綁在坐椅上,圖像顯示這隻猴子的右眼上方有一個明顯的紅色胎記,還有一圈圍繞頭部的淺色毛髮。但這些明顯標記在報道太空艙成功回收、猴子成功返回地球的消息中的猴子身上卻沒有:這隻被伊朗視為「國民英雄」的猴子的右眼上方沒有胎記,而圍繞頭部的淺色毛髮也不見了。

外媒分析,出現這種情況有兩種原因:其一是伊朗根本沒有發射火箭;其二是伊朗成功發射並回收了太空艙,但發現原來的猴子已死亡,伊朗羞於承認任務失敗便用另一隻活猴代替。

如第二種猜測成立,那麼這隻為航天事業犧牲的猴子比起史上其他犧牲者都不幸,不說青史不留名,連存在過的痕跡都被抹去了。

減少動物太空人

犧牲的三個準則

從失敗的經驗中,俄羅斯、美國和中國的科學家們在動物選擇、訓練上都總結出了自己的準則,以期減少動物太空人的無謂犧牲。

小雜種」母狗最合適

俄羅斯在挑選太空狗時,選擇的幾乎都是「小雜種」狗。第一個原因是太空艙比較狹窄,火箭載重量也小,太空狗的體重不能超過6公斤,身高不能超過35厘米,「小雜種」狗更適合。第二個原因是「小雜種」狗對環境適應力強,更易在太空中生存下來。

相對於公狗,母狗也更合適。公狗耐不住性饑渴,難於管理,優秀的母狗就有機會加入俄羅斯的太空狗隊。在這種情況下,母狗萊卡才有機會成為「太空第一生物」。

心理健康比體格更重要

要承受太空中異樣的外在環境、難以想像的孤獨,太空動物的心理素質非常重要。小狗萊卡正因為心理素質不過關,最後才被嚇死的。

1961年1月31日,美國黑猩猩哈姆在接受250多個小時訓練後進入太空,它的任務就是看到儀錶盤上閃藍光時扳動拉杆。在太空艙進入太空後不久,心理素質過硬的哈姆鎮定自若,順利地扳動了拉杆,讓太空艙成功地降落在海洋里。

按太空人標準訓練動物

如今,科學家在訓練「動物太空人」時,完全是按照選人類太空人的標準來的。中國1966年上天的小狗「小豹」和「珊珊」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上天前,「小豹」和「珊珊」要走「獨木橋」,鍛煉平衡能力;被捆綁在木板上不斷翻轉,增強抗眩暈的本領;捆在震動器上,預先溫習火箭發射時的強烈震動;裝進小鐵箱,用離心機高速旋轉……

記者手記

它們讓浩瀚的宇宙不再寂寞

動物太空人的犧牲史實際上也是人類的技術成長史。正是通過這些血淋淋的犧牲,人類才能夠以最小的代價進入太空、登上月球、繼而向火星和外太空發起挑戰。它們是人類的英雄。

如今,技術發展讓動物們獻身於人類航天事業的幾率大大降低,但航空業的發展依舊離不開動物。猴子、猩猩、狗、青蛙、魚、老鼠……將幫助我們解決有關人類探索更遠太陽系可能遇到的一些難題:宇宙輻射對生物的影響、哺乳動物在失重狀態下的生育模式、火星的重力環境與地球的相似性……

我們不應該忽略這些還在為人類太空事業做貢獻的特殊太空人,因為正是它們揭示了生命的美麗、讓浩瀚的宇宙不再寂寞。

責任編輯: 王篤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1223/358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