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人體內臟結構和功能—五臟注腑之間關係

人體內臟結構和功能

人體的結構及其功能方面的知識,是認識疾病的基礎。因為只有了解了正常人體構造和功能作用,才能探明疾病情況下的變化規律,從而找到正確的防治方法。這方面中醫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知識。

首先通過解剖途徑獲取了第一手資料。兩千多年前,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史屍體解剖的記載。當時,不僅對於人體外部作了細密的觀察,而且通過解剖技術對人體內部器官也有了很多研究;甚而對某些器官的形狀、大小、容量、構造等都有較為精確的描述,特別是對於人體消化道的觀察很是詳盡;發現了心、肺、脾、肝、腎、膀胱、膽、腦、骨髓和女子胞(子宮)等器官和組織,並了解到它們的某些生理功能及其與外部器官的關聯。後來在實踐過程中又不斷補充,得以逐步完善。由於長期的封建思想的束縛,儘管我國解剖學的知識淵很早,但解剖學卻始終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

中醫學認識人體的另一途徑,即在肉眼直觀的解剖知識基礎上,長期以來在廣泛的臨床實踐中,觀察人體在不同環境下的反應,芬析比較人體正常生理國功能和反常的病理變化,逐步掌握了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從而建立起中醫獨特的生理病理理論__臟腑經絡學說。因此,在論述人體各器官組織結構和功能時,往往包含有解剖、生理、病理三方面的內容,作為相互補充、相互印證不可分割的部分。

人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由各個局部所組成。中醫學把人體的結構分為臟腑、經絡、闃血津液等三大部分。它們在人體中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間又是密切聯繫的。其中,臟腑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而氣血液則是由臟腑功能活動所生成,也是人體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通過經絡輸布到全身,供給機體維持生命的需要,從而形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第一節臟腑

中醫學把人體內在的重要臟器分為髒和腑兩類,有關臟腑的理論稱為「藏象」學說。藏,通「髒」,指藏於內的內臟;象,是徵象或形象。這是說,內臟雖存在於體內,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變化,都有徵象表現於外。所以中醫學的臟腑學說,是通過觀察人體外部徵象來研究內臟活動規律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它包含有人體內臟的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內容,在臨床辨證與治療中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髒和腑是根據內臟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儀區分的。髒,包括心、肝、脾、肺、腎、五個器官,主要指胸腹腔中內部組織充實的一些器官,它們的共同功能是貯藏精器(指能充養臟腑,維持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腑,包括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個器官,大多指胸腹腔內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們具有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排泄糟粕的共同功能。除此之外,還有「奇恆之髒」,指的是在五臟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於一般髒的一類器官,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應當指出的是,中醫學裏的臟腑,除了指解剖的實質臟器外,更重要的是對人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概括,因此,它們雖與現代醫學裏的臟器名稱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卻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兩者等同起來。

中醫學認為,人的有機整體是以五臟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為複雜的統一體,它以五臟為主,配合六腑,以經絡作為網絡,聯繫軀體組織器官,形成五大系統。這是中醫學系統論的一部分。

一、五臟

(一)心(附心包)

1、主血脈主,有主宰、主管的意思。血有濡養周身的作用,脈為血液運行的通路。心主血脈,是指心有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以營養全身的功能。正如《素問.五臟生成篇》所說:「諸血者,皆屬於心。」所以血液循環的原動力在心臟,這是心氣作用的體現。而心行使這部分功能又要依靠心血的供養,兩者密切相關,互相依存。如果心血衰少,血脈空虛,就會影響到心主血脈的功能。因此,心氣旺盛,心血充盈,血運正常,則脈搏勻稱,和緩有力,面色紅潤光澤。

由於面部的血脈較為豐富,所以面部色澤變化可以部分地反映心臟機能正常與否;同時,心功能強弱直接影響到血液的運行,因而可在脈搏上表現出來。如心氣不足,心血虧虛,則面色蒼白無華,脈搏細弱無力,心氣虛衰,血行不暢,導致心血痹阻,可見面色暗灰或青紫,脈搏節律不整等。

2、主神明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中醫學將其歸屬於五臟,但主要歸屬於心,認為心對神明起主宰作用,心的這一功能正常,就表現為神識清晰,對外界信息的反應靈敏。如果心有病變,就可出現心悸、心煩、失眠、多夢等,「心神不寧」的症狀;嚴重時可有痴呆、譫妄、神志不清、昏迷等「心神失常」的症狀。

血液是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精神活動能調節和影響血液循環,因此心主血脈與心主神明的功能是密切相關的。如《靈樞.本神》說:「心藏脈,脈舍神。」《靈樞.營衛生會》說:「血者,神氣也。」當心主血脈的功能異常時,常可導致心神的病變;心主神明的功能異常時,亦可導致血脈的病變。

正因為心主血脈,向全身供給所需之血液,以維持正常機能,同時又主神明,為精神思維活動之中樞,所以心在內臟中居於主導和支配的地位,能協調整個人體各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故而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之稱(《靈樞.邪客》)。若心的功能失常,其他臟腑機能活動也會發生紊亂,甚至危及生命。

3、開竅於舌開竅,是指內臟與體表五官九竅的特定聯繫。心與舌在經絡上有脈絡相通,心的氣血上榮於舌,以維持主司味覺和表達語言等生理功能。所以心的功能正常與否,常可從舌上反映出來。正常人的舌質淡紅潤澤,舌體柔軟靈活,味覺靈敏,語言流利。如果心血不足,則舌質淡白;心火上炎,舌尖紅或舌體糜爛;心血痹阻,舌質紫暗。心的嚴重病變,如熱邪擾心或痰迷心竅,影響心神,可出現舌強、語謇等。

附心包

心包又稱心包絡,在解剖方面是指包裹在心臟外面的一層包膜,屬心的外圍組織,有保護心臟的作用。所以,外來病邪侵襲於心,心包首當其衝,以防止直接侵犯到心臟,發生生命危險。因此,臨床上把高熱引起的神昏、譫語等症狀,稱為「邪入心包」實際上這是屬於心的病變,兩者的辨證基本是一致的。

(二)肝

1、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流量的作用。人體各部分所需要的血量,是隨其不同的生理情況而改變着的。人在休息和睡眠時,機體的血液需要量減少,多餘血液即歸藏於肝;人體活動時血液需要量增加,肝臟即調節供給之。所以唐代王冰說:「肝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素問.五藏生成篇》「故人臥血歸於肝」的注釋)由於肝臟對血液有貯藏和調節作用,故機體各部分的生理活動,都與肝有密切關係。當肝藏血功能障礙時,可出現肝的藏血量不足而引起的頭暈視物模糊肢麻、筋攣、婦女月經量少或經閉等症;或因肝不藏血而導致的出血傾向,如咯血、嘔血、月經過多等症。

2、主疏泄疏泄有疏通、舒暢的意思。肝主疏泄,是指肝氣有舒展、升發的生理特性,關係着全身氣機的調節。肝性喜條達而惡抑鬱,肝的疏泄功能的發揮,使氣機調暢,則精神舒暢;而人的精神情志舒暢,又有助於肝的疏泄功能的發揮,使氣血流通。若肝失疏泄,就易引起情志等方面異常,屬於肝氣鬱結、氣機不暢的,可見情志不舒、心情抑鬱、兩脅脹痛等症;屬於肝氣偏亢、升泄太過的,稱之為「肝陽」「肝火」,可見性情急燥易怒、面目發紅、頭暈耳鳴等症。這是肝臟功能對精神情志活動影響的一面。另一方面,外界的精神刺激,尤其是持久過度郁怒,又易導致肝的疏泄失司,而出現肝氣鬱結、氣機不調等病理變化,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怒傷肝」的說法。

關於協助消化方面;消化職能主要由脾胃來擔當,但肝的疏泄是維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可以調暢氣機,推動脾胃之氣的升降,促進膽汁的分泌和排泄,因此,肝主疏泄是維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條件。如果肝氣鬱結,失於正常疏泄,除見兩脅脹痛外,可出現噯氣呃逆、脘腹脹痛、大便失調、食欲不振等消化失常症狀,稱之為「肝脾(胃)不調」。若影響到膽汁的分泌和排泄,還可見口苦、噁心嘔吐、黃疸等症。

此外,婦女月經的正常與,與肝疏泄功能個關係也很密切。肝氣條達,則月經通調,周期、經量正常。如肝失疏泄,氣機鬱結,可發生月經不調,見經行先後無定期,經量或多少,乳房、小腹脹痛,胸悶脅痛等症。

肝藏血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只有肝氣的調暢,才能使肝臟很好地調節血量:否則,肝失疏泄,往往會影響到肝的藏血,導致一系列病理現象。另一方面,肝藏血充足,能使肝氣有制而不致過亢,從而發揮正常的疏泄功能。

3、主筋筋即筋膜,附着骨而聚於關節,是一種聯結關節、肌肉的組織。由於筋和肌肉的收縮和馳張,使關節運動自如。肝主筋,是說全身的筋依賴於肝之陰血的滋養、筋得其養,則運動有力而靈活。如果肝的陰血不足,筋失濡養,就會出現筋脈拘急、肢體麻木、關節運動不利等症。若發生四肢抽搐、牙關緊閉、肢體強直等症,則稱為「肝風」。此外,指(趾)甲為筋的延伸,其營養來源與筋相同,故稱「爪為筋之餘」。從爪甲的色澤,形態變化可反映肝血的盛衰。

4、開竅於目眼為視覺器官,肝的經脈和它相聯繫。目之所以產生視覺功能,是來源於肝經氣血的濡養,因此它直接反映肝的功能狀況。若肝的陰血不足,就會產生兩目乾澀、視物模糊或夜盲;肝火上炎,可見目赤腫痛;肝風內動,可見目睛上吊、目斜視等。

(三)脾

1、主運化運化,是消化和運輸的意思。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消化吸收和運輸營養物質的生理功能,包括運化水谷精微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飲食物由胃受納腐熟後,經脾進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水谷精微,再向上轉輸於心、肺,通過心肺的作用而布散全身,以營養周身各組織器官。脾在運化水谷精微的同時,將機體所需之水液,上輸於肺,敷布全身,以滋養需濡潤各組織器官,並把代謝後多餘水液,在肺和腎的協同作用下,下輸膀胱而排出體外,以保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如果脾的運化功能不良,就會出現食欲不振、腹脹、便溏、泄瀉以及營養不良等症;當影響到水液的吸收和輸布時,又可產生痰飲、水腫等水濕瀦瘤在疾患。反之,濕邪盛又可以影響脾的運化功能,所以《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脾惡濕。」

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和運化水液兩方面的作用,都是通過上輸於肺來完成,所謂「脾氣主升」或「脾主升清」,就是對脾的這種生理功能特點的概括。如果脾氣不升,甚或下陷,則可引起久泄脫肛、內臟下垂等病證。

2、主統血統是統攝、控制的意思。脾統血,是指脾有統攝血液,使其循行常道,而不致逸出脈外的功能。這是脾氣作用的一個方面。因此,脾氣旺盛,則血有所統制而能正常運行;若脾氣虛而不能統血,則血離脈道而出現出血的證候。因脾氣是主升的,脾氣不足以致氣虛下陷而不能攝血,故以下部出血為多,如長期便血、婦女月經過多等,這叫做「脾不統血」或「氣不攝血」。

3、主肌肉肌肉的營養來源於脾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因此,凡脾氣健旺,運化功能正常,營養充足,則肌肉豐滿壯實,四肢活動有力:反之,脾病營養不足,肌肉就消瘦、萎軟,四肢倦怠無力,甚至痿廢不用。由於人體的主要運動是四肢的活動,而四肢的活動,除與筋、骨關聯外,主要依靠肌肉的伸縮運動,所以又有「脾主四肢」的說法。

4、開竅於口脾開竅於口,主要體現在食慾和口味等方面,反映了脾的功能狀況。脾主運化,脾運強健,則食慾旺盛,口味正常;脾失健運,則食欲不振,口味異常,常有口淡、口膩、口甜等異常感覺。此外,唇為脾的外候,口唇色澤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脾功能強弱的情況。

(四)肺

1、主氣,司宣肅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氣,包括主一身之氣和主呼吸之氣。其活動形式可概括為宣發和肅降兩個方面。

肺主一身之氣,是說肺主氣的功能。對於全身的氣機有主帥作用。肺接受從脾吸收來的水谷之精氣後,和肺吸入的清氣結合,再經肺氣的宣發作用而充養全身,以維持各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故肺起到了主持一身之氣的作用。所以《素問.五藏生成篇》說:「諸氣者,皆屬於肺。

肺主呼吸之氣,是說肺行使呼吸功能,在肺內進行氣體交換,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吐故納新,調節氣的升降出入,以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肺的這一功能,是肺氣的宣發和肅降作用的體現。

肺的宣發與肅降,是肺的氣機升降運動的兩個方面,也即肺主氣的生理活動形式。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肺的宣發功能正常,肺氣有宣有肅,宣降結合,使氣體正常出入,氣道通暢,呼吸調勻。如果肺功能障礙,宣降失常,就會引起「肺氣不宣」、「肺失肅降」的病理變化,出現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若肺氣不足,則可出現呼吸無力、氣短、語聲低怯、體倦乏力等氣虛不足的症狀。

2、通調水道通,即疏通;乃調節之意。肺在水液代謝過程中亦起一定調節作用,稱之為「通調水道」。此與肺氣的宣肅作用聯結在一起的。由於肺氣的宣散,使水液敷布到全身,特別是到皮膚,從汗孔排泄;通過肺氣的肅降,使水液下輸到腎轉化為尿經膀胱而排出。如果肺失通調,就可導致水液瀦瘤體內,發生水腫、尿少等證候。

3、主皮毛皮膚(包括汗腺、毫毛等附屬器)統稱皮毛,為一身之表,具有防卸保護和調節體溫暖肌膚,潤澤皮毛,調節汗孔開合。如果肺氣虛弱,不能很好地宣散來衛氣,輸津於皮毛,可出現皮毛憔悴、多汗、易於感冒等病證。

4、開竅於鼻鼻是肺臟呼吸氣出入的通道,故稱鼻為肺之竅。鼻的嗅覺和通氣功能主要依靠肺氣的作用。正常情況下,肺氣通利,則鼻道通暢,嗅覺正常。正由於鼻內聯於肺,所以鼻成為邪氣侵犯肺臟的道路,因而外邪襲肺,多自口鼻而入。肺的病變,也多見鼻的證候,如鼻塞、流涕、嗅覺減退;肺熱壅盛時還可見鼻翼煽動等症。

(五)腎(附命門)

1、藏精精是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藏之於腎。其來源有二:一是與生俱來,稟受於父母的,為「先天之精」;一是飲食營養物質所化生,為「後天之精」,具滋養全身器官組織的作用。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是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出生之前,先天之精為後天之精準備了物質基礎;即生之後,先天之精賴後天之精的充養和培育,才能不斷發揮其作用。二者結合,貯藏於腎,供給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需要。精能化氣,氣能生精,充滿生機活力。人從幼年開始,腎中精氣逐漸成長,有齒更、髮長等生理變化;發育到青春期,腎的精氣開始旺盛,因而女子有月經來潮,男子有精液排泄,性機能趨向成熟;以後隨着腎中精氣充盛,身體發育健全,生殖能力加強。但在進入老年以後,腎的精氣逐漸衰少,性機能就隨之減退,以至消失,形體也漸衰老。所以,腎有推動人體生長、發育、促進性機能成熟的作用。如果腎的精氣不足,就會影響到機體的生長發育,在小兒表現為生長遲緩、智力不全,成人則為早衰和生殖功能的障礙等。

腎的精氣,是產生腎陰、腎陽的物質基礎。腎陰是人體液的根本,腎陽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因此腎陰又叫「元陰」、「真陰」;腎陽又叫「元陽」、「真陽」。腎陰和腎陽對全身組織器官起到滋潤、溫養的作用。腎陰與腎陽之間被此制約,互為依存,維持陰陽的相對平衡,對於全身陰陽的平衡協調重要作用。所以中醫很重視腎的生理作用,稱之為「先天之本」。腎陰與腎陽之間的平衡遭到破壞,即可引起腎陰或腎陽虛衰的病理變化,前者是以陰虛而生熱象,後者是以陽虛而生寒象為其特點。腎陰與腎陽在病變過程中也常互相影響,陰損及陽,陽損及陰,從而形成腎之陰陽兩虛的證候。

2、主水腎是管理水液代謝的主要器官,對於調節和控制體內水液的輸布以及廢液的排泄起重要作用,故稱腎為水髒。正常情況下,水液經過腎臟,其中清者存留於體內,濁者成為尿液,向下輸入膀胱排出體外。其整個過程,叫做「氣化」(指一系列的生化代謝過程)。上述作用是腎陽、腎氣蒸騰氣化的結果,對於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起着關鍵性的作用。因此,腎陽不足,氣化失常,就會引起水液代謝失卻平衡協調,可發生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若腎氣虛弱,氣不化水,可發生小便清長、尿量增多的病證。

3、主骨、生髓、通腦腎藏精,精能生髓,包括脊髓和骨髓。脊髓上通於腦,以充腦髓;所以有「腎生骨髓」、「腎主骨」之說。因而腎精不足,則骨髓腦髓充滿,人就精力充沛,耳聰目明,骨骼堅實,動作靈巧。如果腎精不足,則腦髓不充,骨髓空虛,可出現腦轉耳鳴、健忘失聰、骨弱無力,小兒囟門遲閉、智力發育不全等症。另外,還有「齒為骨之餘」的說法,意即牙齒鬆動、早期脫落,主要是腎中精氣不足之故。頭髮的榮枯,也與腎臟的精氣盛衰有關。

4、主納氣腎主納氣,是指腎臟具有固攝肺所吸入之氣的功能。呼吸雖為肺所主,但肺吸入之氣,須下納於腎,而為一身之用。所以,正常的呼吸是由肺腎之間配合協調的結果。腎氣充足,攝納正常,則呼吸深長、調勻;腎氣不足,攝納無權,就會出現呼吸表淺,動輒氣喘等症,這叫做「腎不納氣」。

5、開竅於耳腎的精氣上通耳竅,耳的聽覺與腎臟精氣的盛衰密切相關。腎精氣充沛,則聽覺靈敏;如果腎的精氣不足,常引起耳鳴、聽力減退等。故臨床上一般屬於虛證的耳鳴、耳聾常責之於腎。

6、司二便尿液的形成是腎臟氣化作用的結果,其貯藏和排泄雖與膀胱有關,但依靠腎來控制。此外,大便的調控也與腎的氣化功能有關。因此,腎臟虛弱,氣化失常時可出現尿頻、遺尿、尿失禁或尿少、尿閉,以及大便虛閉或滑脫不禁等症。

附:命門

二、六腑(附奇恆之腑)

關於命門的部位和功能,歷來頗多爭論。一般認為命門之中有火,即命門之火,簡稱命火,實即腎陽。臨床命門火衰與腎陽虛弱很難截然分開,而補命火藥物就是補腎陽藥物。因此,可以認為命門與腎陽基本相同而之所以稱「命門」,無非是強調腎中陽氣的重要性而已。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360do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1215/356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