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陳東升:中國經濟面臨大調整 肯定要死一批企業

金融管制以及壟斷,使得中國的金融成本高企,但時代對金融的需求已如一股洪流

文_本刊記者黃秋麗

【《中國企業家》】9月24日,桂林地中海俱樂部一次高端圈子聚會,讓陳東升感慨良多。

「復星收購地中海俱樂部本來是個小生意,但法國大使親自來參加。」陳東升說,從這可以看到中國企業家怎樣在跟世界融合。地中海俱樂部是一家有50年歷史、以度假為特色的法國企業,正處於被復星要約收購的進程中,桂林店是其在中國開的第二家店。

2013年,當一大批中小企業在死亡線上掙扎時,復星、萬達、雙匯等一批大企業卻在國際舞台上頻頻出手,大手筆收購。這兩個反差極大、對比強烈的圖景,正在同步上演。更宏觀的一個對比是,2012年以來,歐美諸國在金融危機之後開始復甦,但中國經濟卻似乎停滯了。對未來悲觀的言論,取代了前幾年爆棚的信心。危機來了嗎?

「我始終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陳東升說,他這次在桂林看到了郭廣昌怎樣把法國的那一套生活方式帶進中國,企業家們的創業精神、把企業做得更好的想法。他的自信還來源於對美國發展歷史的橫向借鑑,美國10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經歷了多次經濟危機,每次都能在危機之後重獲新生。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次比較大的調整。我們應該學會理解並承認經濟周期。」陳東升說,這個調整中也有很多新的機會誕生,比如消費時代和大金融時代的到來。

2012年以來,關於實體經濟的困難一直是熱點話題,中國經濟到底遇到了什麼樣的問題?

陳東升:

中國經濟正在面臨改革開放以來、第一輪比較大的周期,這個周期主要是由勞動力成本上升造成的。雖然實體經濟的困難也有外部因素,比如國際需求下降、人民幣升值等,但是周期性的因素是更為根本的因素。

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的周期問題,早在2008年就出現了,但是沒有以一種激烈的方式表現出來。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後,4萬億的經濟刺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矛盾。但是矛盾最終還是會爆發,中國很多行業的產能過剩就是矛盾爆發的一種表現形式。

2012年以來,不少中小型製造企業已經到了生死關頭,一面是人工的高成本,一面是嚴重的產能過剩,還有就是國際市場的萎縮。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所遇到的困難,正是第一次大周期帶來的痛。再有,就是中國企業的槓桿率太高。2008年為應對金融危機而出台的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使得很多企業借了還不起的錢。溫州、鄂爾多斯等地已經爆發了民間借貸危機,長三角一帶銀行的壞賬率也高於往年。危機爆發的過程,正是去槓桿化的過程,這個過程註定痛苦不堪。

中小製造企業大量被淘汰已經是大勢所趨,服務業才應當是中小企業的主流。目前中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僅為47%,離發達國家80%的比重仍有一倍的空間。所以說中國服務業大發展的時代還沒有真正來。

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從一枝獨秀到趨於放緩,怎麼看待這種變化?

陳東升:

2013年初,我與高盛董事長在北京有一次交流,他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這位美國人堅定地認為,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21世紀一定是中國的世紀。從20世紀至今,美國經歷了1930年代的大蕭條,1972年石油危機以及其後的10年滯脹,再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他說,美國經歷了這麼多危機,但一直在學習、在發展。中國的步伐完全可以放緩一點,遇到挫折和挑戰並沒有什麼。

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中走過了30年,我們對於經濟周期的理解有限,對經濟危機的承受能力似乎還沒有。經濟危機是對長期經濟結構失衡的調整,這個矯正的過程,肯定要死掉一批企業,老虎來了,總要吃幾個人。但這不代表中國經濟沒有空間、沒有希望了。中國人均GDP已經6000多美元,發達國家為1萬美元;中國的城市化率才到52%,發達國家高達80%。這些差距,恰恰代表了中國經濟未來可能的發展空間。中國經濟是結構性的問題,不是長期的問題,長期的問題只有老齡化。

不要擔心今天經濟發展慢了,今天的慢,是為了未來的快。

2012年以來,除了經濟上的問題,中國似乎出現了更多的矛盾和新事物,讓人有眼花繚亂之感,比如說像曾成傑案這些影響比較大的案件。

  2012年以來,除了經濟上的問題,中國似乎出現了更多的矛盾和新事物,讓人有眼花繚亂之感,比如說像曾成傑案這些影響比較大的案件。

陳東升:中國的轉型是雙重轉型,它既是開放中的國家,也是一個轉型中的國家;有社會的轉型,也有經濟結構的轉型。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問題,因為中國已經走到一個轉型的階段,所以過去好像沒有這麼多矛盾。解決這些矛盾,要靠改革積極引導。

很多人對十八屆三中全會充滿期待,從企業的角度看,你認為哪些方面是最需要改革的?

陳東升:中國企業面臨着「四大高成本」的束縛—金融高成本、物流高成本、土地和房價高成本、龐大而低效的行政系統帶來的高成本。金融管制以及壟斷,使得中國的金融成本高企。中國的物流成本佔總成本的20%,美國只有8%。飆漲的土地和房價,在不斷地擠壓着製造業的生存空間。這四個領域亟待改革。

2013年8月,利率市場化改革,終於讓中國的金融改革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作為中國第五大保險公司創始人,你怎麼看待金融領域的改革?

陳東升:經濟崛起,必然伴隨着金融崛起,然後才是自主創新和品牌的崛起。現在中國還處於經濟崛起帶來金融崛起的階段。在不久前的一個金融高層論壇上,IMF副總裁朱民繪製了一個很有趣的地圖,中國的人口、疆土、貿易、GDP都已經是世界級的,但是金融資產總量還不如香港。長期的管制和壟斷經營,使得金融與中國經濟的體量嚴重不符。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之前,所有金融產品的定價都不是市場化的。金融領域絕大多數是國有大金融企業的職業經理人,他們同時是高級官員,金融家群體並沒有崛起。這兩個問題不解決,金融的崛起就是不存在的。

金融崛起分為三個層面,首先是最基礎的價格改革;第二個層面是包括利率、匯率、資本項、存款保險制度等核心制度改革;第三層面是金融監管放鬆,在控制核心指標的同時,讓金融企業有更多的創新能力。有這三個層面的改革,金融繁榮的基礎就奠定了,經濟與國際接軌也奠定了,經過這一步改革中國才能真正成為市場經濟國家。

儘管金融改革才進行到第一個層面,但這個時代對金融的需求已經像一股洪流。人們有錢之後,既要消費又要投資,全民理財時代已經到來。最近10年以來,房地產、綠豆大蒜、黃金、古玩都成為遊資爆炒的對象,投資渠道的短缺是這些投機現象的誘因。2012年中國金融資產有140萬億元人民幣,存款有40萬億元人民幣,當這麼多錢要尋找有收益的金融產品時,金融的創新時代也不遠了。西方的金融創新就是把社會上的可收益資產,不斷進行分類、切割、債券化、證券化、槓桿化——1份資產可以放大5倍到10倍,這樣整個金融的總量就會有一個爆炸式的增長。

大金融時代的到來也是消費時代的到來,也是中產階級崛起的到來,這三個概念是相輔相成的。消費時代、全民理財時代到來,必然會聚集巨量金融資產,中國金融行業充滿想像空間。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中國企業家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1119/350088.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