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海外生活 > 正文

如何把握擁抱禮儀的分寸?

我不是個愛擁抱的人。在派對上看到習慣侵犯私人空間的人走過來時,我腦子裏就會響起《大白鯊》(Jaws)的音樂。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樣——在社交場合挺自在,沒有特別的恐懼症,只是在身體親密行為的表達上有點保守。

對我們這些喜歡保持一定距離的人來說,這種時候就比較難熬。美國已經成為了一個崇尚擁抱文化的國家。沒有從座位到舞台的一連串擁抱能叫奧斯卡頒獎禮(Academy Award)嗎?任何體育項目的獲勝都會引起一陣狂歡式的全身擁抱。悲劇事件中政治同理心是通過擁抱來衡量的。

我們還是一個「中度接觸」的文化——比日本人更喜歡用身體接觸表達感情,但不如拉丁或東歐文化。在日本,鞠躬是通行的問候和告別禮節,而在拉丁和東歐國家,擁抱都很有力,還包括親吻兩邊的臉頰。但我們確實似乎擁抱得越來越多了。

對男士來說,這是個新的需要謹慎對待的禮儀。握手已經約定俗成,比較可靠——握緊、輕輕搖晃兩下、結束。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就有關於握手的記載,可能最早是一種表示和平的手勢,是為了證明手裏沒有武器。

如今到了流行擁抱的時候,男士們必須進行快速的社交計算:肢體語言、與對方關係的時長和性質、環境、酒精效應還有對方的意圖。決定必須在一瞬間做出。

男性朋友告訴我,他們堅持「一秒原則」(默念「密西西比」剛好一秒……然後結束)。他們還喜歡A字型擁抱——碰肩、高舉雙手相握、拍拍背。對女性來說沒有這樣的中間選擇,要麼握手要麼擁抱。

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完善了一種不算擁抱的擁抱方式:握手的同時抓住對方的上臂。好處是——比單純的握手更熱情但又不算擁抱,而且姿勢可以保持很長時間。隨着談話的進展還可以很容易發展成全身擁抱。

異性擁抱就比較危險了,尤其是在職場。

科學研究表明擁抱有益健康:可以釋放內啡?,增強免疫系統,提升自尊,增進感情。不過同時也會讓你的人事檔案里出現警告。

在工作場合有很多擁抱的正當理由——從團隊獲勝到裁員告別,可擁抱的場合很多。但我認識的一位高管分享了一個通用的職場建議:「不要喊,不要哭,不要擁抱。」他的建議得到了問卷調查結果的支持,調查顯示大多數人不想和同事有親密行為。

既然該不該擁抱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取決於場合因素,那麼會面時出現尷尬的可能性就變大了。最大的風險是:準備擁抱的時候卻意識到對方並沒有同樣打算。專家一致認為,如果你準備擁抱,而且回頭又太晚,那就不要停。抱上去,但動作要快。

對不喜歡擁抱的人來說有一些防禦動作。轉移:讓「連環擁抱者」和自己之間有個障礙物,比如桌子、茶几或者同事,直到那個時刻過去。拒絕:「對不起,我不大喜歡擁抱。」反抗:用身體控制,握手時故意保持僵硬,肘部僵硬一點,以防個人空間被入侵。逃避:尋找需要你們立即注意的事情。如果找不到的話就故意摔手機。撒謊:「我實在不想把感冒傳染給你。」在沒辦法轉移、又不可能逃避的時候,那就冷冰冰地接受擁抱並希望對方能記住教訓。

如果你是在學校上班,那麼擁抱的問題就會格外棘手。學校要求老師不能以任何理由擁抱學生,即使學生需要也不行。

很多學校還增加了禁止學生之間擁抱的書面規定,取消這種規定的呼聲開始見諸於全美各處媒體。學生和部分家長不滿學校禁止這種簡單的表達情感的行為。但從校方管理人員的角度來看又情有可原,在簡單的情感表達行為變成更複雜的問題時,需要做出決定的是他們。

總有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想太多了?也許我們把一個簡單的行為想得太複雜了,讓風險壓倒了好處,其實根本就不值得這麼費盡心思去想。有人會說這是人類情感聯繫的可悲損失。作為一個認為私人空間很有必要的人,我表示贊同。

(作者Drexler博士是紐約威爾康奈爾醫學院(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的精神病心理學助理教授,她的新書是《我們的父親,我們自己:女兒、父親和不斷變化的美國家庭》(Our Fathers, Ourselves: Daughters, Fathers and the Changing American Family)。)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1028/344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