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特殊的「中國移民」:在北京國際學校上學的中國孩子

隨着留學潮和移民潮的來襲,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更早地接受國際教育,以便將來能獲得海外大學的入場券。於是,各種「國際學校」和「國際班」成了這些「准留學生」們的康莊大道。同樣,對於很多父母來說,無論多難,都要讓自己的孩子擠上這條道路,即使面臨的是高昂的學費。

 

 

 

 

位於日壇路的芳草地國際學校是北京成立最早、規模較大的一家國際學校,主要接收駐華使館人員的子女和外籍及港澳台學生。但這裏看上去和北京任何一所普通小學並無太大區別,似乎少了一點「國際范兒」。

 

 

一位家長告訴我們,現在這裏的生源大部分都是擁有外國國籍的中國人,真正外交部的子女還是少數。不過他後面補充了一句:「如果你捨得花錢且有『關係』也是可以進去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俗的理解為這裏的學生其實是一群特殊的「中國移民」。

 


 

 

接下來的場景無一不再體現着這種「特殊性」,從家長接送到對各類培訓班的討論,再到學生們的拉杆書包,都與北京任何一所普通的中小學無異,不過收費卻是普通學校的20-30倍。而這些孩子的父母,雖然絕大部分家境殷實,但是仍有一部分是在全家「省吃儉用」的情況下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現在距離放學還有一個多小時,由於沒有校車接送,學校外的道路上就停滿了來接孩子的車子,本來就窄的道路現在只容得下一輛車通過。

 

 

校門口,家長們也嚴陣以待,隨着放學時間的臨近,校門口的家長也越來越多。在等候的過程中,家長們互相交流着自己孩子在校的情況,有家長抱怨學校的伙食不好;有家長說「現在班上什麼人都有」;當然,大部分家長交流的還是給孩子報了什麼班。

 

 

這位阿姨告訴我們,她是替主人來接孩子的,自己是保姆。她說這學校的收費太高了,她一年的工資都交不了一個月的學費。


 

 

 

 

價格又貴,「服務」又不好,那麼家長們願意花大價錢來這裏的原因會是什麼?這位家長說,他們從孩子出生就計劃好了將來是要出國的,所以得從小就打好基礎,而上國際學校是唯一的捷徑。

 

 

也許這就是大部分中國家長們選擇上國際學校最重要的原因。除了能為將來出國鋪路之外,還有就是對中國應試教育體制的不滿,沉重的課業負擔和應試壓力不但讓孩子備受折磨,家長也深受其害。而選擇側重「素質教育」的國際學校則可以「減負」。

 

 

但真的是這樣嗎?國際學校的課業是否如他們想像的那般輕鬆?一些老外告訴我們,想要考哈佛、劍橋一類的名校,學生的成績必須達到最佳的AAA或AAB,這對學生來說難度很大。


 

 

 

 

而這位來自加拿大,目前在北京工作的家長選擇芳草地國際學校的原因卻很有意思:他看重的恰好是這裏的「中國式」特色。這裏雙語的環境既能讓孩子更深入了解中國本土文化,而又不至於讓孩子感到太陌生。

 

 

這期間,一些培訓機構也不放過商機,穿梭在人群中間發放一些課外培訓的資料。英語培訓、書法培訓、美術、舞蹈、鋼琴培訓等應有盡有。

 

 

儘管學校劃定了等候區,但這裏卻一個家長都沒有,大家還是都集中在校門口等待,以便能第一時間看到自己的孩子。


 

 

 

 

很快到了放學時間,學生們陸續排着隊走了出來,並在校門口齊聲和老師告別之後再被自己的家長領走。見到孩子之後,大部分家長問的第一句話就是「今天學了什麼?」一些孩子顯得有點不耐煩。

 

 

在這些學生中,偶爾也會有一兩個外國面孔。但仔細一聽,她們竟然說的是中文,這位小女孩正在跟媽媽講明天是教師節,老師留給他們的作業是讓他們用最有創意的方式表達祝福,但前提是不能花錢。

 

 

由於接學生的車太多,每天早晚這條路都會非常擁堵,警察也不得不來維持秩序,在輔以校園安保,因此這裏雖然擁堵,但還不算混亂。


 

 

 

 

在這些接學生的車流中也不乏豪車的身影。因為國際學校收費普遍在每年15-30萬之間,因此選擇這條路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

 

 

但其實也並不是國際學校的家長都那麼「高端大氣上檔次」,也有很多學生的家長選擇了「綠色環保」的自行車接送,或者乾脆步行回家。

 

 

我們注意到,從這裏出來的學生們也都跟如今普通學校的孩子們一樣拉着沉重的拉杆書包。這似乎也從側面印證了「國際學校並沒有那麼輕鬆」的事實。

 

 

大約1小時後,學生和家長們基本都已離去,校園又恢復了寧靜。但也還有一些家長仍在等着,因為他們的孩子在上學校的興趣班還沒有下課。這兩位老人的孫子喜歡足球,正在操場上踢球,奶奶焦急地向裏面張望着。


 

 

 

 

然而當我們把視線轉向另一邊的時候,卻看到了不同的場景。位於使館區的這所德國學校是「地道」的國際學校,因為它只接收德國籍的學生。

 

 

現在是北京時間下午四點鐘,已經快到學校的放學時間,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安保嚴格,我們並未在路邊看見一輛接孩子的車或者一個家長,只有幾個安保人員準備開柵欄,冷清得出人意料。

 

 

而它隔壁的「北京加拿大學校」也是差不多的場景,只不過這所學校多了校車。每天校車都會準時接送孩子上下學,幾乎所有學生都不用父母接送。當然也有一些家長堅持用私家車送孩子上學,但他們只能送到校門口,不允許家長在門口逗留。

 

 

往校車內看去,似乎也有不少中國面孔,這所學校是中加兩國政府資助的項目,屬於「公辦」性質,接收中國學生。


 

 

 

 

由於採用全英式教育,所有的教學方式、學習內容和學制等都與加拿大本地學校統一,因此,對於很多中國學生來說,選擇這種學制就意味着將來只能參加對應的國際考試,而再也無法參加中國的考試。

 

 

當然,對於那些本來就是加拿大或者外籍的學生來說當然就沒問題了。加拿大籍的南非女孩Alisa也是這所學校的學生,他母親是加拿大駐華使館的工作人員。五年前,她隨母親來到北京,進入這家國際學校學習,如今她馬上就要畢業了。

 

 

由於離學校不太遠,Alisa沒有選擇坐校車,而是每天步行上學放學,時間緊的話也會坐兩站公交車。看上去她已經徹底融入了北京的生活。


 

 

 

 

「純」國際的德國學校與「半」國際的加拿大學校,以及「混血」的芳草地國際學校,雖然它們都是國際學校,但卻在校園管理、教學方式、學生狀態等方面有着明顯的差異。對於家長們來說,選擇不同的國際學校就是為孩子選擇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財新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0917/333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