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大陸娛樂 > 正文

名女人的戰爭:曝央視名嘴董卿與周濤交惡內幕

名女人的戰爭:曝央視名嘴董卿與周濤的交惡內幕(多圖)

  兩人同為台柱。

  

名女人的戰爭:曝央視名嘴董卿與周濤的交惡內幕(多圖)

  董卿周濤後台照片。

 

  曾有網友發帖爆料央視名嘴董卿和周濤的私人恩怨。真實程度,卻引起不少猜測。

  這篇名為「董卿和周濤"交惡"內幕」的帖子中曾寫到,「央視主持人喜歡爭一哥一姐地位,一哥由李詠,朱軍畢福劍長期把持,一姐董卿與周濤天王山之戰,在潘左看來男女競爭都很激烈,特別是女主持人方面,長期以來都是董卿與周濤直接PK,但是張蕾,經緯,朱迅等人的異軍突起,再加上周濤董卿心態的變化(都想做領導)女主持有改朝換代,重新洗牌之勢。此時此刻我們不妨看看「周董」的江湖恩怨。」

  周濤與董卿都曾是央視3套的台柱子,央視3很多節目兩位當家都有過主持,站在央視舞台上想得到觀眾認可就必須拿出實力出來,就這樣兩人在央視3的矛盾與仇恨隨着地位的穩固逐漸拉開。

  起初她們之前的競爭很簡單,就是拼命的出成績讓領導許可,讓觀眾認可。這樣看起來沒有什麼問題,哪行那業位置重疊的都會比成績讓人更記住她,可是誰知道這是更深層次比拼的前瞻。

  其實,說到周濤與董卿的交惡,我覺得跟看《古惑仔》沒有什麼區別,不過她們沒有陳浩南那樣明着打打殺殺,正所謂聰明人過招有聰明人的想法,她們更多的是拉幫結派搞門生之類的,像張蕾,朱迅等人就是周濤一幫的,經緯等就是董卿一幫的,李詠,朱軍,白岩松,張澤群等人就是與董卿一幫的;小崔,羅京,宋世雄,孫正平等一批新聞界的主持人私交也是相當不錯的。央視開會的時候與男主持一樣(李詠與畢福劍),有資源競爭的主持人都是不愛說話的(董卿與周濤),一起路過形同陌路。

  2008奧運會主持人角色之爭

  周濤與董卿在央視小動作不斷,有衝突都是一些小的衝突,然而,2008奧運會主持人角色兩人拼的很厲害,起初央視領導層是打算用黃金搭檔朱軍與董卿的,但是後來領導層多方面對董卿與周濤二人做了比較,周濤主持過"港澳回歸"國慶50周年等大型活動,在加上那個時候她辭去了央視工作(去了奧委會),最終周濤搭上了解說08年奧運會的末班車,成功PK掉董卿與孫正平一起笑傲江湖。

  失去奧運會解說,對於董卿來說打擊非常的大,因為她是那種好面子,愛成焦點型的人,一下子沒有在全世界舞台上表演,那是不服氣的,就這樣央視為了安慰董卿,殘奧會的主持解說一事就交給了她和朱軍,算是對她失去奧運解說補償。

  周濤成董卿「上司」

  其實在潘左看來,這是董卿與周濤之間比拼的失敗,因為她沒有那次戰勝過周濤,不過在周濤升任央視文藝中心主任後,她們之間的競爭也將隨着周濤的退出畫上句號。有一句話叫做"爬的高,摔的狠"但願董卿在央視舞台上一路走好。

  告別了風光舒適的上海著名主持人的生活,隻身來到北京闖蕩的董卿,一直都住在租的房子裏。現在迅速走紅的她,依然還是「北漂」的生活。董卿高興地告訴大家,已經買了自己的車,正在考慮買房子的事情。

  央視人才濟濟,競爭壓力也更繁重。好多工作人員尤其是主持人都多少有失眠或者咽炎等常見病。董卿也不例外。董卿說,出現失眠的症狀,壓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需要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

  董卿說,「還好我的心態不錯,組裏的化妝師也誇我的狀態不錯。做人不能太貪。我從不否認自己幸運,我只是幸運地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工作,並得到了認可。」

  好靜的董卿在舞台上卻很活躍,不但在《歡樂中國行》中嘗試過串場表演,前段時間的央視舞蹈比賽中又和朱軍來了一段「恰恰」。提到這些,董卿擺擺手做出有些後怕的表情「《歡樂中國行》中的串場表演讓我特別沒有自信,經過別人鼓勵才好了點。同朱軍跳舞純屬趕鴨子上架,我們兩個之前僅僅練了二十分鐘,上台的時候還是身體僵硬,我特別擔心丟臉。我好像只會做些靜態的造型,可能身體的協調性不太好吧。」

  董卿認為自己的這些嘗試只是主持形式的延伸,她並沒有涉足多種領域的打算。在她看來,央視給她最大的財富就是「空間」,她的空間已經足夠大了。

  董卿談周濤「不同」才會有魅力

  在眾多活潑搞笑、侃侃而談的綜藝節目主持人中,慢聲細語、娓娓道來的董卿,絕對是一個異類。因為端莊大方的形象、又有多次主持大型晚會的經歷,外界經常會把她同周濤相比較,對此,董卿說,可能是因為大家主持的節目形態有些相似而已。「其實我們兩個差別很大,性格、成長背景都不同。如果大家在生活中看到我們,絕對不會有相同的感覺。」

  談到自己的不同,成龍的一句話讓董卿印象深刻由於成長背景,房祖名同吳彥祖在一起的時候都說英文,成龍就對他說,「英文講得再好,你也還是中國人,外國人也不會完全接受你。他們接受你,恰恰是因為你的不同。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網易娛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0621/314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