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工作職業 > 正文

《金融時報》揭秘:什麼才是真正的人脈關係

有個職場新人在面試的時候排出一個大名片簿,指着上面的總裁們、ceo們說:雖然我剛出來工作,但我的人脈很廣。

他沒拿到這份工作。面試他的人對我說,我們想招一天能給100個業務主管打電話的人,而不是和老總們把酒言歡的人。

我覺得這個年輕人手中的名片簿還是有價值的,只是他用錯了場合。最佳使用方法是,跟同行、朋友、或者親戚閒聊時,不經意地提一句:那個張總裁,李 ceo,我認識,然後就等着在別人羨慕的目光中陶醉吧。或者,把這張名片信息當成禮物送給急需它成就生意的人。事實上這本身已經變成了一種生意。地鐵口的地攤上就有賣這種所謂人脈資源光盤的,總裁級的,100元一張,總經理級的50元一張。

這種有過一面之緣然後互換了名片的結識,其實算不上人脈。只有當雙方互相需要時,這張名片紙才算起死復生,成為人脈。

有個資深娛記手裏有幾乎所有一二線明星的聯絡方式,曾經很讓新入行的娛記眼紅。她曾經很拽地對我說:就算我把這本子複印了給他們,他們也未必派得上用場。她的意思是:有聯絡,沒交情,也沒用。但我不這麼看。明星與娛記的關係,其實歸根結底是明星與媒體的關係,也就是產品與市場推廣的關係,在這個層面上,交情深淺其實是次要因素。

其實不單娛記是這樣,對公司職員來說,那些商務人脈歸根到底都是公司與公司的關係。一旦你離開這個行業,或者離開了大公司自創小企業,會突然發現以前那些熱絡的「人脈」都變得陌生起來。

然而若是人脈深到一定程度,深到已經可以跳脫出公司與公司的關係,轉而在更深層面利益合作時,就又不一樣了。比如有的娛記跟人合夥開了經紀公司,與明星的人脈就由媒體合作升級為事業合作夥伴了。

但在一個職業人的諸多深深淺淺的人脈關係中,真正能用於商務開發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還是潛在的人脈:同學、朋友、同行、相同興趣愛好者等等,可以分享話題和喜好,可以互通信息,可以讓情感變得愉悅,可以在愉悅中增強信任,從而可以分享人脈和資源。

把沒有利益關係的友情人脈變成有利益關係的商務人脈,是有一定風險的,若不小心從事,很可能不僅生意做不成,連朋友都沒得做。

可對以事業為重的人來說,人脈的目的就是商務,而經不起利益考驗的人脈,就像不合格的瓷器一樣,只能被淘汰。在這種事業狂的人脈關係圖中,每個人都只是商務人脈:同學是競爭對手或合伙人;打球的球友是業務諮詢顧問;親戚是潛在投資人;太太是出納;孩子是潛在目標消費者……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地方,經常出現這樣的場面:你以為去的是同學聚會,到那兒才發現,原來是個商務諮詢會,你只是作為一個業務諮詢顧問的人脈出現了。即使明白過來原來是被老同學利用了,老同學大多還是會傾囊相助,因為這人脈有足夠的時間厚度。

直到需要把人脈變現時,你才會發現,平時沒有功利目的交往的那些才是最好用的。可現實中的情況是,有的人結交人只求趣味,交情再深也從不變現;有的人結交人只求功利,談不上有什麼交情就急吼吼地去變現。某種程度上,你是什麼樣的人,就造就了什麼樣的人脈。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金融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2/1221/274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