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陳思敏:紐約時報倒溫家寶 薄瓜瓜救父的背後

作者:

在18大敏感時刻,單挑溫家寶爆料的紐時,要說全然別無用心,恐怕自己也心虛。(網絡圖片)

在18大敏感時刻,單挑溫家寶爆料的紐時,要說全然別無用心,恐怕自己也心虛。尤其紐時記者向來與薄氏父子交好,而且淵源頗深。就以這次揭溫記者張大衛(David Barboza)來說,昔日就常為薄熙來大唱讚歌。而另名記者黃安偉,非但與薄瓜瓜有着匪淺情誼,更時不時的扮演薄瓜瓜的信差為他推特發文;而且是早自薄瓜瓜學生時期開始,以至他隱身後亦然。故有一說揭溫報導實為黃安偉之作。因此,若僅僅以「報新聞」來看待紐時的溫家寶財富專刊,則高估媒體的動機,也低估薄瓜瓜身後操盤的勢力。

而為證明自己所言不假的張大衛,在有關溫家寶家族財產的長篇後,不但另外撰文詳述情搜過程,又特別針對該報導引發的外界質疑做回應。但事實上,在紐時「獨家」報導的前三天,據悉至少有4家西方主流媒體,都在同一時間收到同一份黑材料。因此該記者自稱有備而來的資料,並非所謂經過一年的獨立調查;而其涉及數千家財報的資料,是以每筆100至200美元的付費取得,也就是查證成本至少花10至20萬美元的說法,也頓時破功。更尷尬的是,此次紐時揭溫的手法,竟如出一轍6月份的彭博社曝習。

這次紐時揭溫與先前彭博社曝習,雖然時間前後相隔不到四個月,但論起報導的模式,如果說一點相同很平常,例如文件來源單位與數量幾乎重疊;兩點相同是偶然,例如資料鉅細靡遺,卻都似是而非。不過當放風多達九點的雷同,那就不能說是純屬巧合。而且兩則報導皆自我矛盾的厲害,記者也都預留退路的伏筆。例如報導皆以強烈的指控開始,而以不確定屬實的暗示結論:「據資料顯示,在習溫步入最高領導層後,其家族的財富迅速累積……但經多方調查,未有足夠線索說明習溫個人名下有非法財產,未曾發現習溫曾用政治影響力讓親屬不當得利,也不能斷定這些親屬在投資過程中,是否有任何圖利行為。」

尤其有些原始的資料,受法律保護,除了必須要有監管部門的行文,或是審計機構的簽發,甚至要當事人的同意才得申領,例如個人持股證明,或是公民身份證的副本等等,這些都不是「花錢」就可以取得的。而特別的是,兩大媒體的報導記者都有過「前科」。例如揭溫的張大衛是紐時駐上海分社社長,對薄熙來時常為文闢謠。另外曝習的彭博社撰稿人,就是曾經杜撰江澤民會晤星巴克總裁的駐京記者傅才德(Michael Forsythe)。更湊巧的是,兩人的報導內容雖多,但完全不出這些年的「舊聞」,那就是周永康與薄熙來夥同百度總裁李彥宏,大量釋放於網絡有關習溫的假消息。

而張大衛自己都說搜證已有一年的時間,但早不報,晚不報,偏選在薄熙來庭審之際同時報。但薄熙來已是階下囚,就算想利用紐時,也只是困獸鬥。而審完薄熙來,接着就換周永康與江澤民。多行不義者必自斃,自古亦然。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2/1105/267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