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天津——沒有新聞的城市

作者:

離開什邡的日子,一些人來到了天津。有韓寒,也有胡錫進。

在看到那篇描述6月30日天津薊縣萊德商廈失火過程的長微博後,昨天下午,這位青年意見領袖和他的朋友們呼籲「關注什邡,但勿忘天津」;在發現「378人」的網傳死亡數據「輕而易舉吞沒」10死16傷的官方通報後,胡總編也在子夜時分感嘆「官方公信力已經弱到了什麼程度」:「現在幾個馬甲的合作,就差不多能向官方發起一次嚴肅的信用攻擊。」

曹林那句「有些事,無法假裝看不見」的新聞自由之嘆現在可以從四川移回與北京近在咫尺的地界了。在發現就算是人民網那篇《天津薊縣6.30火災,記者採訪被跟蹤》也因為寫出一句「當地群眾對火災事故的傷亡人數存疑」而連結失效後,這位中國青年報評論員決定將天津命名為 「一座沒有新聞的城市。」

的確,雖然也就是個「縣」,但薊縣這個直轄市裏的縣,可不是什邡這種縣級市能夠比擬的。長期以來,天津的宣傳官員們有效地控制了本地新聞的對外傳播,甚至「正面負面都是如此」。於是,火災次日,在天津日報、今晚報和每日新報的版面上,均未出現與此火災相關的圖文。

「6月30日下午16時許,位於本市薊縣縣城的萊德商廈發生一起火災事故。截至目前,火勢已經被撲滅,現場正在清理,初步確認10人死亡,16人受輕傷。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之中」——這是當天深夜北方網發出的簡訊,此後,這家天津官辦新聞網站再一次發出相關消息已是7 月4日,《天津市薊縣火災事故醫療救治工作有序進行》,稿件維持了10名遇難者的口徑,稱「9名為商廈工作人員,1名為顧客」,且「事故中無人員失蹤」。

或許也正是這篇由天津市政府新聞辦發佈的通稿激怒了異議者,他們更加活躍地在互聯網上指責官方數據造假。一家名叫 「渤海論壇」的網站成為聚集地,這個自稱「新天津門戶」的民辦BBS從火災發生後就開始跟蹤報道,張貼大量現場圖文及視頻,並匯總那些本地報紙的缺席證據,在微博里公開抱怨「官方媒體在集體睡覺,死難者親屬在哭泣。」

那些天津新聞辦權限之外的媒體沒有睡覺。繼7月2日註明「天津市政府網站上也找不到關於薊縣火災的任何信息」後,財新網在次日即引用目擊者所言,稱《天津大火禍起空調外機,事發後大門被封》:「室外機燃了,裏面停電,老闆讓把門(捲簾門)拉下來,裏面的東西什麼都有,他怕你不給錢走了,把門給關上了。」

「傷亡人數200都擋不住!縣醫院太平間都滿了,家屬哭的死去活來」的網絡指控更增添了細節,7月5日,新浪微博已經標明「天津薊縣火災疑雲」上升為熱點話題第二位。雖然也有人聲稱經過逐一調查後「初步認可」官方10人死亡的數字,但流傳更廣的顯然還是那個讓人們不寒而慄的描述:「商場着火後,廣播裏高喊『不結賬不許走』,隨即商場大門關上,商場如焚屍爐一樣『火化』了包括100多個孩子在內的378個活人。」

各地報章就此陸續跟進。雲南信息報今即根據諸多微博論壇證言發表評論,呼籲《薊縣大火需要徹底的信息公開》:「面對網絡上傳播甚廣的各種說法,薊縣方面始終沒有回應,絕非明智。因為越是躲躲閃閃、語焉不詳,尤其是涉嫌對媒體採訪權設置人為障礙等,對於真相澄清、民心平撫,都將有百害而無一利。」

以「天津大火與170字簡訊」的對比為題,騰訊現在正用首頁專題講述其間的傳播異象。在聲明那個「聳人聽聞」的 378人說法「非常符合網絡謠言的特徵」後,這家網站自問自答,「為什麼仍然有很多人懷疑10人這個死亡數字?本次薊縣大火,沉寂數日後謠言突然爆發,除去當局公佈的信息太少以外,很大程度上,還來自本地媒體的集體失語。」

於是,這些網站編輯歷數天津五大報紙直到今天為止「對本次火災的報道加起來只有一條」的缺位和失語,並引用前年上海大火時的當地媒體表現為據,反駁「媒體需要保持謹慎,避免發佈不實信息引起恐慌」的說法:「即便起火的原因、過程、甚至死傷情況無法第一時間報道,

但及時通報火情,報道救援情況,採訪現場人員、消防單位,當地政府發言人,毫無疑問是媒體可以做的,而且是本地媒體最應該去做的。」

算是給面子,這期今日話題至少給曹林那句「天津,一座沒有新聞的城市」加了個問號。「什邡小城出事把微博折騰了個底朝天,天津這麼大的火,外地網友拼命刷屏追問真相,卻沒看到多少天津人在討論,天津的官博連裝模作樣的闢謠都懶得辟」——為了說明這種「天津媒體不監督異地,異地媒體也監督不了天津」的現象,騰訊編輯們甚至找出了早前「游泳池高壓電事故」、「濱保高速車禍」以及「炫富女坑爹」的新聞熱點,強調「面對重大新聞,天津媒體失語已非首次。」

專題結語處,這家中國流量最大的新聞網站決定告訴那些試圖「馴服」本地媒體的官員們:「媒體需要勇氣,當媒體失去勇氣,沒有人去告訴大家真相的時候,『謠言』自然就滿天飛了。」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FT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2/0709/252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