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越來越多數據研究證明:紫坪鋪水庫誘發五一二地震


 
  二○○八年五月十二日四川省汶川縣境內距離紫坪鋪水庫僅五點五公里處發生了里氏八級地震,造成近八萬人死亡。此次地震的震級超過該地區的歷史紀錄,五一二地震和紫坪鋪水庫有什麼關係?
 
  紫坪鋪水庫大壩工程是中國西部大開發的第一個大型水電工程,其大壩高度和水庫蓄水深均超過三峽工程。早在工程開工之前,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師李有才就指出工程可行性論證的錯誤,低估了地震的風險。但是中央政府和四川省政府一意孤行。工程開工後,李有才就成​​了一個「上訪戶」,陳述紫坪鋪水庫大壩工程存在的強地震高風險。紫坪鋪水庫的最主要的建設目標是給成都供水,但是在五一二地震前,紫坪鋪水庫突然開閘放水,降低水位,和水庫目標相違背。這個放水決定應該和李有才的上訪有關。
 
  五一二地震發生後,四川省地質隊工程師範曉在第一時間趕到紫坪鋪大壩,看到大壩已經嚴重受損,幸好當時水庫處於低水位,沒有發生潰壩災難。成都人應該感謝李有才。水庫蓄水可能誘發地震,水庫放水也可能誘發地震,特別是在短時間內將水位下降五十多米。范曉根據所掌握的資料推測紫坪鋪水庫誘發了五一二地震。
 
  陳厚群和陳顒院士的觀點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對五一二地震定性為天災,紫坪鋪水庫誘發了五一二地震的觀點和中央不一致。這時一些院士和教授們出來說話了,認為紫坪鋪水庫不可能誘發五一二地震,理由如下:
 
  第一、水庫誘發地震是個低概率事件;
 
  第二、水庫地震的震中僅分佈在水庫及其周圍,一般位於水庫及其附近五公里範圍內,而汶川地震震中距離紫坪鋪水庫遠;
 
  第三、震源深度大多在五公里內,很少有超過十公里的,汶川大地震的震源深度大;
 
  第四,水庫誘發地震震級一般較小,目前世界上已記錄到的最大的水庫誘發地震為六點四級;
 
  第五、水庫誘發的地震必然會表現為「前震──主震──餘震型」地震,而汶川大地震是典型的「主震──餘震型」地震,沒有前震;
 
  第六,汶川地震是斷層逆沖運動造成的,迄今尚未發現過逆沖型的水庫地震。
 
  數據研究證明五一二地震誘因
 
  從二○○八年到現在的四年時間裏,許多科學家和工程師如范曉、雷興林、楊曉源、廖永岩、易桂喜、馬文濤、盧顯等致力於這個問題的研究。根據發表的數據和研究證明:紫坪鋪水庫誘發了五一二地震。
 
  ──事實上五一二地震震中距離紫坪鋪水庫僅五點五公里
 
  二○○八年五月十二日下午十五時三十二分中央電視台報道:五月十二日十四時二十八分,在四川省汶川縣(北緯三十一度,東經一○三點四度)發生七點六級地震。從此五一二地震就被稱為汶川地震,而汶川縣的政治中心汶川縣城被誤認為是受害最嚴重的地震震中。由於當時汶川縣城的對外電話聯繫全部中斷,更加強了救災總指揮部對汶川縣城全部被毀的猜測,增加了打通汶川縣城聯繫的決心。在地震發生後的四十小時中,救災的重點就是打通汶川縣城的聯繫,摸清縣城受災和人員死傷情況。當十三日十九時三十五分首支救援隊進入汶川縣城,發現這個「地震中心」的房屋受損和人員死傷情況並不嚴重。當時對外聯繫不通,是因為天線在地震中被震倒和線路太擁擠的緣故。由於對地震命名的誤解,導致在地震發生後的近四十小時中,中央救災指揮部的重點工作就是要打通汶川縣城的聯繫,步兵畏葸不前,空軍無功而返,延誤救災的時間。
 
  五一二地震的震中雖然行政上屬於汶川縣,確切位置卻位於汶川縣城西南六十公里處一個十分偏僻而且稀有人跡的地方。震中位於都江堰城區正西二十公里,距離成都市約八十公里,距離紫坪鋪水庫僅五點五公里。如果此次地震命名為紫坪鋪地震,就會避免救災總指揮部所發生的最簡單的錯誤。為了掩蓋總指揮部的這個錯誤,黨中央和國務院把汶川縣映秀鎮當作地震中心。院士們也把映秀鎮當作震中來分析問題,當然只能得到錯誤的結論。
 
  ──五一二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只有六至九公里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馬文濤等六人利用紫坪鋪水庫專用地震台站和加密地震台站資料,確定汶川地震初始破裂深度在六至九公里左右。世界上一些已經記錄到的水庫誘發地震的深度,有的達到或超過二十公里。
 
  ──紫坪鋪水庫正好壓在震源所在的斷裂帶上
 
  五一二地震震源在水磨──廟子坪斷裂帶上,這一斷裂通過紫坪鋪水庫。而水磨──廟子坪斷裂又和映秀──北川斷裂相接。紫坪鋪水庫快速蓄水和放水,誘發了水磨──廟子坪斷裂上的啟動地震,啟動地震又觸發激發了映秀──北川斷裂的後續地震。
 
  ──五一二地震前紫坪鋪水庫附近起碼發生過一五六九次地震
 
  自從紫坪鋪水庫蓄水後,水庫周圍地區的地震次數增加。在水庫蓄水到五一二地震前,紫坪鋪水庫附近起碼記錄到一五六九次地震,其中二○○八年四月五日發生的一次地震就在五一二地震震源處。因此五一二地震是「前震──主震──餘震型」地震。
 
  水庫誘發地震的認識發展過程
 
  誘發地震是指由於人類活動,如建造水庫,採礦,核試驗,建築物倒塌等所誘發或者觸發或者激發的地震。人類建造水庫已經起碼有五千年的歷史,但是人類觀測到水庫誘發地震卻只有不到一百年的歷史,有一個認識和發展的過程。最初認為水庫蓄水的重量壓塌了水庫下面不結實的岩層,所以發生地震,這種地震的震級不會很高,不可能超過里氏五級地震。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中國新豐江水庫和印度柯伊納水庫發生了六點一級和六點五級的地震,打破了原有的定義界限,但是人們又把六點五級作為水庫誘發地震新的上限(從歸納法上可以理解)。新豐江水庫大壩和柯伊納水庫大壩都是建造在認為沒有地震背景的地區,建垻前的地質勘測也沒有發生任何斷層。那時人們根本不敢把水庫建在已知的斷層上,而紫坪鋪水庫大壩則不同,這裏歷史上就發生過多次強震,在這裏建高壩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再用柯伊納水庫六點五級的震級來限制水庫誘發地震的震級已經沒有任何科學意義。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動向雜誌2012年5月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2/0524/247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