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異族通婚愈來愈普遍,不少華裔家長認為,如果子女無法與同文同種的華裔結婚,不如選擇與華裔文化及風俗近似的其它亞裔結婚。隨着華裔父母愈來愈「入境隨俗」,尊重兒女對配偶的選擇,有愈來愈多的華裔家庭成為「聯合國」。

兒女異族通婚 爹娘心有千千結

丕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近日公佈「異族聯姻上升」報告,指出2010年結婚的新人近15%是異族通婚,比例是1980年代兩倍多。其中9%是白人,17%是非裔,26%是西裔,28%是亞裔。

柏克萊加大畢業的吳梅琳說,上大學前,來自中國台灣的父母即耳提面命提醒她,如果交男朋友,最好找同文同種的華裔。如果找不到,才退而其次考慮其它亞裔,因為風俗及文化近似,不致像嫁給其它族裔可能較易離婚。但發現華裔男生似被「寵壞」,不太會幫忙做家事。相較之下,白人男生較願意分擔家務事。

活躍於爾灣的馬馮竹悅說,華裔男性似乎受不了女性比他們優秀,記得大女兒馬德思當年考醫學院入學考MCAT時,由於在布朗大學主修英文,被認為是 「菜鳥」,好幾個男生自願幫她補習。沒想到考出來分數很高,讓那些男生嚇一跳,後來都不理她。白人男士則多半不介意妻子比自己能幹,「也難怪虎媽,以及一票畢業於長春藤名校的華裔親友女兒,都選擇白人結婚。」馬德思則嫁給越裔外科醫師,「他煮菜、換尿布都搶着做」,馬馮竹悅對這個女婿也很滿意。

古太太則說,親盂會常遇到家有待字閨中女兒的媽媽發出「怎麼辦,優秀的華裔男生都被韓裔女生搶走」的唏噓。她的女兒透露,韓裔男生一般較大男人主義,相對之下華裔男生顯得溫文有禮,若功課又好,自然成為比起華裔女生對男生更主動的韓裔女生積極爭取的對象。但韓裔女生多半擅長煮菜,料理家務,確實是賢妻良母人選。

芳泉谷內科醫師王惟中的妻子金黛恩,就是在美國土生土長的韓裔,兩人鶼鰈情深,夫唱婦隨。原來在爾灣加大擔任學生法律事務負責人的金黛恩,還放棄律師執照,在家相夫教子以及幫助夫婿診所的人事及財務工作。

王惟中母親王徐湛生透露,王惟中當年曾交過華裔女友,但一切都是緣分。她對韓裔媳婦很滿意,認為媳婦比出生於傳統華人家庭的華裔女性還傳統,一結婚就立刻冠上夫姓,「她結婚時我帶她去做旗袍,也欣然與會。婚後甚至邀請我們同住。」


華裔家長希望子女若與異族結婚,最好首選亞裔。內科醫師王惟中與韓裔妻子金黛恩的婚姻即幸福美滿,兩人育有兩女王安儷及王宜寧,日前他們與父親王孟恩同慶母親王徐湛生65歲生日。

聯合國家庭開心 家長放心

隨着父母愈來愈「入境隨俗」,有愈來愈多的華裔家庭成為「聯合國」。富樂頓居民張美華提及與其它族裔通婚的一兒一女,即掩不住滿臉笑意的說「我們家就像聯合國,但只要兒女開心,我就開心。」

張美華長子臧維健是在被服務的高科技公司派到日本後,與當地女子Eriko熱戀後結婚。「Eriko家境在日本算是富裕,但因為在美國沒有工作,因此勤儉持家、任勞任怨」,張美華提起這個媳婦總是打從心底稱讚,替兒子娶到賢妻感到非常高興。

她柏克萊加大建築系畢業的女兒臧維雲,嫁給大學時上語音學的白人助教Chris Hirsch。「我的女婿很喜歡中華文化,也很尊重中國傳統」,張美華提及,每年清明節及夫婿祭日,女婿都會隨女兒回家掃墓,並跟隨他們在墓地跪拜上香,非常傳統。農曆年初二是女兒回娘家的日子,女婿也會婦唱夫隨,讓「丈母娘看女婿愈看愈有趣。」


馬在莊及馬馮竹悅的家庭就像聯合國,左起是老四馬德康、老二馬德佩與夫婿Marc Ciriani,中間是三女兒馬德安與夫婿Mike Chang,右邊是大女兒馬德思與夫婿Hop Le,前面是第三代的孫子女。

育有三女一子且三女都已婚的馬馮竹悅說,與夫婿馬在莊原來都不希望女兒與異族通婚,但愈來愈能認同女兒的選擇。她的家也像「聯合國」,大女兒馬德思嫁給越裔外科醫師,二女兒馬德佩嫁給瑞士籍投資銀行家,三女兒馬德安不久前嫁給在美土生土長華裔。

由於三女婿是華裔,且父親祖籍上海,馬馮竹悅笑稱「老馬最滿意這個女婿,總是跟別人說我的女婿是上海人。」她認為這些在歐美受教育的女婿最大的優點是,一點兒也不大男人主義,尊重妻子持家或在職場打拼的選擇,並會以實際行動如分擔家務、照顧子女等全力支持。「只要我的女婿來我家,我幾乎可以蹺起二郎腿不必做事」,馬馮竹悅指出,才過完的節慶第一天即由大女婿掌廚,第二及第三天分別由二女婿及三女婿掌廚。

馬馮竹悅擔心自己的兒子也成為別的華裔母親眼中「茶來伸手、飯來張口,被寵壞的華裔男生」,因此指導兒子學會烹飪、洗衣等,希望他未來是妻子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