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部分美國華人對電影《金陵十三釵》的藝術性表示不敢恭維

法新社報道,張藝謀執導的由嚴歌苓的小說改編的電影《金陵十三釵》在中國上映取得可觀的票房收入,但是此間部分美國華人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卻頗多微詞、甚至相當負面。

嚴歌苓是一位有文才的華人作家,她的《金陵十三釵》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作品中英勇與暴虐抗爭,情慾同善良頡頏,既是對不願當亡國奴的中國人的禮讚,也是對暴虐的侵略軍的聲討。張藝謀是當下中國最成功的導演之一,北師大教授于丹稱他為調度畫面的大師。嚴歌苓和張藝謀二人的合作,借用一句俗詞兒,可謂「黃金搭檔」,所產生的作品理應值得期待,事實上也已經創下可觀的票房收入。但是,在美國的部分華人在對本台記者談到這部電影的時候,他們的評價卻相當負面。

紐約華人評論家孟玄簡要介紹了這部電影的梗概:
 
「電影實在是拍的也爛,小說也爛,說的是日本進攻南京的時候一個教會學校裏面的女學生跟一大堆秦淮河的妓女都逃到教堂里。這個鏡頭一開始,是一個要來幫助這個教會的人(也不是傳教士),他可以帶這些人離開戰場,因為那個時候西方還沒有跟日本作戰嘛。反正一開始就是用現代化的電影技巧來講打仗。秦淮河的妓女跟女學生,那時的女學生當然是比較清高啦,最後所謂十三釵呀這些妓女犧牲了自己然後救了女學生離開戰場,沒有完全都死光,當然也還有一些女學生是死了。」

孟玄說,他不敢恭維這部電影的藝術價值。他感慨說,張藝謀已經江郎才盡:

「故事太煽情了,所以看了以後我覺得那簡直是一個很無聊的電影,所以我就看不下去了。可能有一點信息,把日本人講的非常非常地殘忍,中國國軍抗日多麼英勇呀,然後也是講所謂人道主義。電影的技巧拍的我是覺得拍的不好。張藝謀真的是江郎才盡。」
紐約華人作家、批評家董鼎山說,這部電影在紐約上演時,觀眾反應冷淡:

「電影院裏面稍微開放了一點,沒人看就關起來了。《紐約時報》做了很大的宣傳,有很大的一篇文章是寫關於張藝謀的。中國想這個電影得奧斯卡電影金像獎,中國想它當最佳外國電影,結果沒有選中。所以張藝謀花了很多很多的錢,是國內拍電影花得最多一部(片子)。」

美中科技文化交流協會會長謝家葉博士說,張藝謀在這部電影的製作中過多追求商業效應:

「看到了一些評論,也不是非常得好,好象是挺有商業方面的考慮,比較商業化,就是爭取票房,搞了不少美女在裏面演出一些愛情故事。那麼我覺得他有些過度的商業化了。」

《金陵十三釵》的作者和編劇嚴歌苓說,「在中國也和在美國一樣,被稱為嚴肅文學的東西在走下坡路,然而,這些東西被改成電影後受眾面會因之擴大。」杭州作家昝愛宗表示,中國的嚴肅文學的確已經式微,關鍵是作家和讀者大多有點浮躁:

「幾乎沒有真正沉下來的作家,比如屁股一座十年冷,就這樣的作家很少。花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時間來些一部作品的作家越來越少了。因為現在的作家是浮躁、急功近利、追逐名利、追求享受,所以他沒有苦難經歷,也沒有苦難意識,他就寫不出好題材的東西。

真正大題材的東西應該是描述苦難 的,然後最後戰勝苦難,這樣的作品才能受到影響,當然也跟現代人的快餐文化也有關係。因為大家不愛看嚴肅的東西,都看網絡小說、輕小說,這些東西都是快餐,一口氣能看完。像什麼武打、遊戲、魔幻這些東西是很容易看的。但是這些作家現在走向前台,那些寫嚴肅文學的作家也開始在轉型快餐文學,到最後中國確實也沒有真正有份量的作品出來了,除非這個社會要重新整合,把以前我們現在這種物質至上、享受至上的價值觀完全給顛覆掉,你要重新認識人性??的東西,中國人這種沉重,追求自由的這種困苦,如果能把這些東西都寫出來,我想也會有好作品出來的。」

嚴歌苓對媒體表示,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比較容易,因為作品不觸及當代的題材,也就容易通過審查。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2/0215/235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