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無錫一老闆全家潛逃澳洲 欠債高達10億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近來,鋼價持續走低,鋼材貿易價格倒掛,鋼貿企業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於是在鋼貿領域也開始出現老闆跑路的現象,鋼貿企業貸款風險隨之加大。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近來,鋼價持續走低,鋼材貿易價格倒掛,鋼貿企業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於是在鋼貿領域也開始出現老闆跑路的現象,鋼貿企業貸款風險隨之加大。

  不久前,鋼材貿易重鎮——江蘇無錫的一洲鋼材貿易市場老闆李國清因企業資金鍊斷裂而於過年前夕合家潛逃,債權人對李國清提起債權訴訟。據債權人和知情人說,李國清和妻子陳元元已經逃到了澳大利亞。李國清跑路以後,留下的債務高達10個億以上,而他的公司目前總的資產也只有1.5億元而已。

 工商局的資料顯示,李國清的無錫一洲集團成立於2009年11月,在短短兩年的時間裏,李國清的公司就欠債高達10多億,不少人質疑這樣龐大的資金是如何融來的。據知情人介紹,李國清融資有一個特殊的方式,這個特殊的方式跟鋼材貿易本身的特性相關。鋼鐵貿易是資金密集型行業,鋼材本身的高價值、易保存、長久不壞的特性有一個貨幣的特點,也是銀行信貸抵押或者質押的對象。

  利用鋼材騙取銀行貸款

  在李國清案中,他們也熟練地利用了鋼材這一特點,他們的辦案模式有幾個關鍵環節:首先,李國清成立了一個鋼材交易市場,讓商戶搬進去,而搬進去的商戶多是李國清的老鄉,他們互相知根知底,能夠呵成一氣。商戶搬進去以後,開始向鋼廠購進鋼材,這些鋼材庫存在李國清自己或者是預先擺好的倉庫裏面;第二步,李國清唆使這些商戶用鋼材向銀行質押,獲取質押貸款,在獲得銀行的貸款之後,李國清以事先成立好的擔保公司從事基金受託服務,將銀行貸款集中起來匯集到一個池子裏面,然後從事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比如放高利貸、房地產投資等等。

  在整個操作過程中,李國清還可以利用倉庫監管的漏洞來放大質押貸款的幅度,實現貸款的槓桿化。槓桿化的操作方法是首先拿這個槓桿向其它銀行貸款,然後用同一筆鋼材以銀行貸款,所以銀行之間的質押信息不是互通的。結果成了一票多押的情況,可以多次質押把貸款額放大至多倍。還有一個操作方法是,在AB方成立鋼材市場之後,再去CD方成立鋼材市場,讓AB的同一級商戶搬進CD級的鋼材市場,同一批商戶、同一批鋼材通過修改倉單或者把鋼材轉移到倉庫,歸根結底就是騙取銀行貸款。而這些資金最終會流向高風險、高回報的領域,像高利貸,房地產投資等等。

  「跑路」加劇銀行整體授信風險

  如果是真正從事鋼材貿易的話,正常情況下是不會出現資金鍊斷裂的問題。而李國清之所以弄到無法收拾的地步是因為他一開始並不是以從事鋼材貿易為目的,他只是利用鋼材騙取銀行的貸款,然後從事高回報的投資,因此他的資金運動並不遵循鋼材貿易行業本身的特點,它也不會考慮鋼材貿易價格下跌的風險。最大的風險就是來自價格投資,當投資出現失敗,資金無法正常周轉時,便會出現毀滅性危機。

  據顧問律師介紹,該公司目前的資產只有1.5億元,而公司和李國清個人的債務初步統計在10億元以上。目前解決的辦法是公司進入破產程序,然後債權人通過訴訟,以司法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由於公司債務中屬於銀行的債務多達5、6億元,他們享有優先設廠的權利,因此債權人挽回損失的可能性並不是太大。

  其實,最近關於長三角地區鋼貿企業老闆「人間蒸發」的傳聞相當多,李國清的這個案子只是冰山一角。目前,李國清是既欠私人的錢,也欠銀行的錢。鋼貿企業是資金密集型行業,也是一些銀行的貸款和承兌匯票業務「大戶」,這種企業一旦出現狀況,必然加劇銀行的整體授信風險。

  現在,上海的一些銀行已經拿出了一些對鋼貿類貸款進行風險防控的對策。原來在鋼貿企業貸款中普遍運用的聯保、互保類貸款模式,在很多銀行已經行不通了。據了解,至少有兩家國有大銀行已經在上海停止了聯保類業務和民營擔保公司業務。

  為民間借貸敲響警鐘

  像李國清這樣的人跑路,除了給銀行帶來風險,還會涉及到許多的個人借貸者。銀行的貸款至少還有擔保物和擔保人,不至於真的就打了水漂。但是,借錢給這些跑路鋼企老闆的人,他們該怎麼辦呢?

  讓我們來看另一個疑似「潛逃」的鋼企老闆黃某的例子。據知情人士透露,黃某去年(2011年)12月份的時候就被發現已經全家失蹤,他在銀行的幾百萬貸款最後由聯保單位湊數還上了。但是曾經借錢給黃某的民間債主就沒有這麼幸運,他們只能跑到一些知名網絡論壇上,發帖子來「人肉」搜索黃某。

  但是這種搜索的效果可想而知。據了解,黃某原籍在福建南平建陽市,去年的8月份,這裏就曾經發生過一起「傳銷式」高利貸案。當時,有人編造騙局,以高利息向別人借貸,而借來的資金有層層轉貸,致使利率節節攀高,直到資金鍊斷裂,最終造成一名參與者自殺身亡。現在,長三角的鋼企老闆們跑路,再次為民間借貸敲響了警鐘。

  其實,長期以來民間借貸的行為都非常普遍,一般來說,民間資金拆借大多是企業、個人的應急之舉。但是隨着民間借貸利率越來越高、回報越來越豐厚,資金的流向已經變質。到了最後,甚至已經沒有人關心錢流向了哪裏,而只在乎高額利息能否到手。

  專家指出,由於當前信貸緊縮,旺盛的資金需求推動民間借貸利率不斷走高,導致各種資金糾紛和詐騙案件層出不窮。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民間借貸行為急需納入法制化監管軌道,以降低潛藏的信用風險,維護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穩定。

  現在老闆跑路的風潮開始向鋼貿領域蔓延,財經評論員袁元表示,這是由於用鋼材抵押獲得銀行貸款比較容易,所以不少人利用這一點來惡意詐騙銀行。

  袁元:鋼貿行業現在已經被納為內金融化的產品,已經不是純粹買鋼材來回倒騰這麼簡單,在目前的民營鋼貿行業里,都存在着程度化不一的內金融化現象。就像溫州的炒房團,把房屋作為了內金融化的產品,鋼貿產品也是一樣,因為對於銀行來說,房屋也罷、鋼材也罷,都是一個非常好的抵押品或者說是擔保品,銀行對房屋的抵押或者鋼材的抵押是比較容易接受的,認為這種貸款的風險比較低。這就導致很多人利用了銀行的心理惡意地去詐騙銀行。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中廣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2/0214/235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