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周武王弟弟周公攝政 為何不篡位?

周公攝政 
周公,姓姬名旦,亦稱叔旦。是西伯侯姬昌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武王死後,成王因為年幼,所以由他攝政七年。攝政期間,他出師東征,平定了管蔡和武庚的叛亂;並進一步分封諸侯,營建東都,制禮作樂。成王長大後,他還政於成王。


為什麼周公沒有篡位奪權呢?因為周公是個非常有德行的人。


周公姬旦從小就孝敬父母,誠實忠厚,而且多才多藝,聰明伶俐,深得文王的喜愛。姬昌在世的時候,姬旦和他的哥哥姬發(武王)常在他的左右,幫助處理政務。

 周公


周武王繼位後,姬旦成為武王的助手。這時候,姬旦的地位和老臣尚父姜太公相當,都是武王左右最得力的大臣,他們共同籌劃滅商大計,完成父親姬昌未完成的大業。


兩年後,姬旦和武王聯合各國諸侯在盟津訂立盟約,檢閱軍隊。盟津會盟後的第二年,武王在姬旦等人的輔佐下,統率軍隊渡過盟津,並在牧野集眾誓師,誓詞就是《尚書》中的「牧誓」。「牧誓」為姬旦所作。


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滅商後,在如何處置殷人的問題上,武王徵求大臣的意見。姜太公表示,這些人應該統統殺掉以免留後患。周武王不同意,又找來大臣召公商量。召公說:「有罪的殺,沒罪的留下。」武王覺得有罪的人,不分輕重一律殺掉也不行。於是,武王又找來姬旦。姬旦的意見是:讓殷人在他們原來的住處安居,耕種原來的土地,以爭取殷人當中有影響有仁德的人。姬旦這種給降者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的政策,武王深為讚許,並進而採納。這贏得了殷人的擁護。


滅商歸來,在鎬京(今陝西省長安縣)武王同姬旦談起在洛水和伊水之間的平原地帶建立新都,以便控制東方之事。由於日夜操勞,武王身染重病。姬旦焦慮萬分,虔誠地向先祖太王、季王、文王祈禱。他說:「你們的元孫得了危暴重病,如果你們欠了上天一個孩子,那就讓我去代替他。我有仁德,又多才多藝。你們的元孫不如我多才多藝,不能侍奉鬼神。」武王的病這才漸漸好了。但過了不久,武王還是病故了。武王臨終前願意把王位傳給有德有才的姬旦,並且說這事不須占卜,可以當面決定。姬旦涕泣不止,不肯接受。


武王死後,姬旦立武王之子誦繼位,這就是成王。成王當時還是個十多歲的小孩子。面對國家初立,形勢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幹又有威望、能及時處理問題的人來應付複雜的局面,這個責任便落到姬旦肩上,他理所當然承擔了攝政一職。然而受封在東方監視武庚祿父的管叔和蔡叔,對姬旦攝政很不滿意,妒忌心大起。按照兄弟間排行,管叔行三,姬旦排四,管叔是兄,姬旦是弟,不論是繼位,還是攝政,管叔都比姬旦有優先權。所以管叔不服。蔡叔雖然行五,但他支持管叔。於是他們散佈謠言,說姬旦「將不利於孺子(成王),想謀害成王,篡奪他的王位。」


滅商後的第三年,管叔、蔡叔竟鼓動封於豳的舊商朝的領主──武庚祿父一同起來反對姬旦,企圖奪權。響應的有東方的徐、奄、淮夷等幾十個原來同殷商關係良好的大小方國。這對剛建國不久的周朝來說,是個異常沉重的打擊。如果不平息叛亂,周朝先世經營了幾十年才建立起來的功業就會毀於一旦。此時的周王室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姬旦臨危不亂。他首先說服姜太公和召公,以求得內部保持團結。他說:「我之所以不迴避困難形勢而主持政務,是擔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則我無顏回報太王、季王、文王。三王憂勞天下噎很久,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過早地離開了我們,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為了成就周王朝才這麼做的。」 


在贏得眾人的支持後,周公於第二年東征討伐管、蔡、武庚的叛亂。出征前進行了占卜。周公向臣子們表示:「我們小小的周邦,是靠了上天的保佑才興盛起來的,我們承受的是天命。為了這次出征,我又占卜一次,上天要來幫助我們,這是上天顯示的威嚴,誰都不能違抗,你們應該順從天意,幫助周成就這個偉大的事業!」臣子們聽了,眾志成城,隨同姬旦一起東征。姬旦的話被史官記載下來,這就是《尚書》裏的「大誥」。


周公東征,是一場十分艱苦的戰爭,是武王伐紂之戰的繼續。這場戰爭持續了三年。武庚、管叔被殺,蔡叔被流放。蔡叔的兒子胡品德高尚,為人善良,和他的父親大不一樣。蔡叔死了之後,周公便提拔他作魯國卿士。胡把魯國治理得很好,姬旦又把他封到新蔡。討伐平定管、蔡之後,周公繼續向東進發,消滅了參與叛亂的五十多個小國。周公東征的勝利,也將周朝的統治地區延伸到了東部沿海地區。


如何統治被征服的地區,是戰爭勝利之後的大問題。武庚和奄國、淮夷的叛亂,表明重要地區不能再用舊的氏族首領,必須分封給周王室中最可信賴的成員。這和武王分封噎有所不同。周公將弟弟「封」分封到商統治的中心地區,以朝歌為都,建立衛國,為衛康叔;並分給他殷民七族,大多是些有某種手工藝專長的氏族。衛康叔的封地不僅面積大,而且還有八師兵力,用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為了使康叔強化統治,周公先後給康叔發佈「康誥」、「酒誥」、「梓材」三篇文告,這是周公對被征服地區的施政綱領。三篇的主旨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為的是使殷民經過戰亂後安定下來,從事正常的農業生產和商業活動。


康叔封受封上任時,周公特別囑咐他說:「小人是難治理的,你要盡心竭力去作,不要貪圖安逸玩樂,那樣才能把殷民治好。人說:『民怨不在大,也不在小,在於使不馴服的人馴服。使不努力的人努力』。你的職務就是把周朝發揚光大,安定殷民成為順從的百姓。」 如果殷民反抗,周公告訴康叔封,要實行堅決鎮壓。他說:「若當政者不對罪犯行懲戒,神給人的法便會紊亂和廢棄。我們當依照文王時制定的刑罰,去懲處不可寬大赦免的人。但執行刑罰要慎重。人有小罪,若不是偶然的過失,而是明知故犯、堅持不改,其罪雖小,不可不殺。人有大罪,如果出於一時過失,不堅持錯誤,不頑固到底,能自首悔罪,無所隱瞞,其罪雖大,也可不殺。」


周公又將長子伯禽,封到魯(今山東省曲阜市)地區,建立了魯國。分給伯禽殷民六族作為領民,都是具有某種專長的手工業氏族。姜太公原被封為齊侯,都城營丘(今山東省臨淄北),這次姜太公平定叛亂有功,封地非常大,「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建立了齊國。


周公的同姓召公被封在燕。召公長子在平叛之後才就封,建都於薊(今北京一帶)。燕是周王朝東北方的屏障。此外,唐叔(成王的弟弟)封在從前夏朝的所在地(今山西省太原市南),建立了晉國;紂王的哥哥微子反對紂王,也反對武庚叛亂,因此也受了分封,在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了宋國。姬旦還分封了大大小小的同姓國和異姓國。據記載:姬旦「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姬旦把周朝的同姓兄弟、功臣、貴族安插在全國各個重要地方,這樣,周王室就處在安全的屏障之中。此外,各諸侯國又在國內把一部分土地分賜給大夫,稱為采邑。


周公還設立了龐大的國家機構。中央有太師、太保,輔助周王統治天下;有三事大夫:常伯、常任、准人,分別管理地方民事,選任政府官吏,負責司法審判等;有六大:大史、大祝、大卜、大宰、大宗、太大,分別負擔諸行政事務和宗教祭祀活動;還有司徒(管農田耕作)、司空(管官職事)、司馬(管軍事軍賦)、司寇(管司法)、虎臣(管宮廷侍衛)、膳夫(管出納三命)、趣馬(管天子馬匹)等等。這些統稱「內服職官」,都是專管朝廷事務的。


此外,還有許多「外服職官」,如侯、甸、男,是處理諸侯國事務的。在諸侯國內和卿、大夫的采邑里,也設立了一套政治軍事組織。同姓諸侯除了和周天子保持着從屬的政治關係以外,還和周天子保持着嚴格的宗法關係。宗法關係的中心是確認嫡長子的繼承權。嫡長子的繼承權有明顯的政治性質,他不僅可以繼承財產,而且可以繼承政治地位。


周朝實行同姓不婚制度,異姓之間結婚不受限制,這樣,周天子和異姓諸侯之間,就可以依靠通婚建立起血緣聯繫。所以,周天子稱同姓諸侯為叔伯,稱異姓諸侯為甥舅,從而擴大了統治基礎。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在周公之前就有,但是到周公執政和輔佐成王期間,這些制度更加完備了。周公通過這些制度,憑藉龐大的國家機構和軍隊,把對付殷人的政策貫徹下去。實行這套辦法是卓有成效的,經過十年努力,到成王當政時,政令可以下達到各封國的各國官吏。周朝的統治終於鞏固了。


周朝的都城在豐、鎬(在今西安附近),遠離中原,偏於西部。周公東征班師以後,決定營建東都洛邑(今洛陽市西),以便有效地控制東方。周公攝政的第五年,正式營建洛邑。這年五月,姬旦來到洛邑,全面觀察了新邑規劃,重新占卜。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才建成。內城方一千七百二十丈,外城方七十里。城內宮殿富麗堂皇,新都叫新邑,又稱洛邑。


在洛邑營修建時,姬旦還建立了一整套禮樂制度。所謂禮,指的是劃分等級名分的典章制度。禮非常複雜,幾乎包括了諸侯以及地位僅次於諸侯的百姓們(即西方所稱的「貴族」)的衣食住行喪葬婚嫁等一切行為規則。概括起來有五類:一為吉禮,用於祭祀神明。二是凶禮,用於喪葬凶荒。三為賓禮,用於朝聘接待;四為軍禮,用於興師動眾;五為嘉禮,用於飲宴婚冠。所謂樂,就是音樂。這在當時是貴族才能享有的特權,什麼等級什麼場合奏什麼音樂,有相當嚴格的區分。 (對貴族一詞是否有別的用法,在中共奪權前是此用法嗎?這一時期中國稱貴族為百姓,貴族一詞後來可能在民國時援用日文的,但尚沒找到相關材料。)


當東都洛邑建成時,周公的禮樂也製成。這時成王噎長大,姬旦便把政權交給成王,自己退居輔佐地位。周成王遷都洛邑後,姬旦召集天下諸侯舉行盛大慶典。在新都正式冊封天下諸侯,並且宣佈各項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說的「制禮作樂」。


周成王執政後,周公擔心成王年少,貪圖安逸,便寫了一篇「無逸」,勸勉成王:要懂得勤勞辛苦的好處,不要一味貪圖享受。要學習商代幾個賢王和周文王的榜樣,愛護百姓,勵精圖治。反之,不關心百姓疾苦,一味驕奢淫逸,就不會得到好下場。他舉例說:當年殷王中宗在位,作事嚴肅謹慎,行動瞻前顧後,常常反省自己,不敢縱情享樂,荒廢政事。祖甲長期當下民,懂得民間疾苦,因此繼位後,能愛護百姓,施以恩惠,不欺侮鰥寡。此後繼位的國王,生下來就只會享受,整天沉迷於花天酒地之中,不曉得耕作的辛苦,不重視小民的勞動,所以國力漸漸萎靡。他諄諄告誡成王,教導他成為一個有作為的國君,要象文王那樣禮賢下土,治理好國家。


周公為了周王朝的事業,殫精竭慮。到了晚年,他回到受封的地方。臨終前他囑咐說:「我死後,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地方,以表明不敢離開成王。」


周公死後,成王用最隆重的天子禮節,把姬旦葬在畢原(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那裏有文王陵和武王陵。把姬旦和文王、武王葬在一起,是表示姬旦的功勞大,完成了文王和武王的未竟事業。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1/1113/225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