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從逃離北上廣到逃回 網友感慨活着真不容易

幾年前因深感「北上廣」壓力之大逃離的人群恐又要逃回來。據《人民日報》報道,因為小城市是一個熟人社會,做事更要講關係、論人情,發展或許更難,一部分年輕人又開始逃回北上廣。

「北上廣」是北京、上海、廣州的簡稱。十年前,因為北上廣發展機會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爭相湧進這幾個城市。但是據報道,這兩年因為大城市房價過高不堪重負,曾經在北上廣發展的年輕人開始遠離大城市,回到一些二三線的小城市。

《人民日報》今天「逃回北上廣」的報道再一次引起了人們對年輕人發展的關注。中國廣播網發表評論稱,在大城市,房子貴、交通難、生活煩,票子卻不夠花,成為逃離「北上廣」的理由。原以為在小地方,壓力會更小、過得會更舒服,但事實並非如此。大地方「拼錢」,小地方「拼爹」。

不少網友也認為很無奈,網友「卓越de年華」微博上稱,我還在猶豫要不要「逃離北上廣」今天就有新聞說,有部分人已經選擇「逃回北上廣」了,真是糾結,到底是逃還是不逃嘞?

媒體評論人劉輝認為,這兩年,有關逃離「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的話題受到社會關注。其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其實很簡單,「在中國,無論在哪裏,活着都不容易!」

人民日報:年輕人為何「逃回北上廣」?

從南方一所大學畢業後,山東鄉下四叔家的堂弟就一猛子扎到濟南,再也沒有離開過。兩年多來,他堅持在一家動漫公司做設計。雖然是新手,收入不高,日子過得不輕鬆,但堂弟說,在這裏工作,至少讓人有盼頭,一旦回到老家,什麼指望都沒有了。

堂弟在濟南堅守,無數像堂弟一樣的年輕人也在大城市堅守。因高房價、高物價和競爭壓力而逃離「北上廣」的年輕人,也重新逃回「北上廣」等大城市,重新追尋自己的夢想。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年輕人無懼高房價等困難,如此留戀這些「居之不易」的大城市?

逃回「北上廣」,有中小城市工作機會少、收入水平低等客觀原因,有個人要求高、生活不適應等主觀原因,而歸根到底,還是社會公平的問題。一句話,在自己家鄉的中小城市生活,底氣反而更加不足。

小城市是熟人社會。和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發展慢,規模小。由於就業崗位有限,「拼爹」、拼人脈更加明顯,裾帶關係更加突出。生活在一些中小城市,職場上,靠的是關係,而不是能力。如果自己創業搞個小公司,一旦「上邊」沒有人,那麼有關部門就可能三天兩頭來找你麻煩。本來,大學畢業後選擇留在大城市,就是因為在家鄉沒有「關係網」。如今「逃」了回來,重新與一直留鄉發展的同齡人競爭「存量機會」,一個蘿蔔一個坑,無論報考公務員、事業單位或企業職員等,還是沒有優勢,仍舊入不了「主流」。即便「僥倖」進了主流圈子,也不得不接受「潛規則」,放棄原本堅持的價值觀。所以,在很多年輕人看來,與其在家鄉廝混一生,還不如逃回「北上廣」,靠自我拼搏殺出一條出路。(人民日報)

反觀在「北上廣」等大城市,這裏也不是沒有社會不公,但大城市資源多、起點高,是技術創新、商業創新最活躍的地方,平台大,機遇多。城市鱗次櫛比的寫字樓里滿是工作機會,招聘網上的熱門職位也集中在「北上廣」等經濟發達地區。大城市節奏快、信息靈,成千上萬的公司都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員工。只要肯努力,總會有希望。

從「逃離」到「逃回」,表面上看,這樣的「折返跑」頗具戲劇性,其深層次原因卻更加值得深思。中小城市是經濟發展的潛力所在,也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增強中小城市的吸引力,首先要加快發展步伐,調整產業佈局、提升經濟結構,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更重要的,是建立公平、有序的社會結構,賦予大家平等的發展機會,為年輕人創造更有利的就業環境。人們看得見希望,看得清未來,生活才有底氣。

陳一舟:「逃回北上廣」的精神勝利法

這兩年,有關逃離「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的話題受到社會關注。近期,逃回「北上廣」的話題引發了新一輪熱議。「逃離」又「逃回」,其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無法適應中小城市拼關係」。

人生處處是「圍城」。以為在小地方生存壓力會更小、過得會更舒服,這本身就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暗示和精神上的自我按摩。一旦真的付諸行動,當現實真的很骨感而理想又太豐滿,「逃回北上廣」就成為一個順理成章的結果。同樣的道理,那些厭倦了小城市的沉悶生活而嚮往大城市發展的人們,如果在「北上廣」找不到理想的人生定位,選擇逃回小城市也是一種必然。

於是,其實就存在這樣的現象:一邊有人不斷從小城市流向大城市,而一邊有人不斷從大城市逃向小城市,而這些「流向」或者「逃離」的人群,又會出現繼續平行逆向的結果,有人逃離大城市,亦有人逃回「北上廣」。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壓力,小城市有小城市的苦惱,這本來就是現實存在的結果;至於是在大城市拼搏還是在小城市創業,還要看個人具體情況、是不是適應,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無論是從大城市到小城市,還是從小城市到大城市,無非是正常的流動,隨着社會發展,這種流動應該越來越頻繁才是,沒有什麼可值得大驚小怪的,為什麼要稱之為「逃」呢?從這個意義上說,「逃離北上廣」或者「逃回北上廣」終歸是寄予着精神勝利法色彩的命題,隱喻着對生活壓力的無力感和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感。

社會發展本身就是一個人口不斷流動的過程,「逃回(離)北上廣」漸成一種社會關注的現象,說明了這種流動正在展開。但原本平淡無奇的正常流動,卻被人為地蒙上了一層精神勝利法的情緒外紗,表面上是現實困境和生存狀態的潛在表達,深層次的因素卻是因為流動不暢導致的社會結構僵化。

美國人流動頻繁,據說一生平均要搬八次家,從一個城市到另外一個城市幾乎是家常便飯。但對於大多數國人來說,終其一生卻只會在一個城市生活生存。我們的人口流動往往走了兩個極端:一個是少數精英,一個是底層大眾如農民工。前者無需贅言,後者則為流動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北上廣」與中小城市之間、在社會下層與上層之間,沒有形成一條流水不腐的有序流動鏈條,戶籍、社會保障、教育等諸多領域裏的政策性藩籬,成為橫亘在流動道路上的巨大障礙。正因為流動不容易和形單影隻,所以每一次流動都像是「奔逃」----「逃回北上廣」或「逃離北上廣」的精神勝利法才成為紓解時代困惑的話題道具之一。

王傳濤:逃回「北上廣」悖論中的民生之痛

在大城市,房子貴、交通難、生活煩,票子卻不夠花,成為逃離「北上廣」的理由。原以為在小地方,壓力會更小、過得會更舒服,但事實並非如此。大地方「拼錢」,小地方「拼爹」。回到二、三線城市的「都市人」,感覺又跳進了一個「圍城」。

人生處處是圍城,圍城處處是碰壁。用這句話來形象剛剛逃離了「北上廣」又選擇逃回「北上廣」的年輕人再合適不過。這裏的碰壁,絕非能用多買了幾張火車票來形容,更多的,關於人生的夢想,幸福的追求,以及人生藍圖的實踐,都在失敗的坎坷中遇到挫折。要知道,給予信心最大打擊的不是一次次的失敗,而是無論走到哪裏,都找不到適合個人發展的環境。

大城市的寂寞,小城市永遠不懂;然而,小城市的喧鬧,大城市也不解風情。大城市裏電影院、文化館、健身房,可單單為了買房就要付出幾十年薪水預支的代價;大城市包容開放,在地鐵里都時尚地玩着手機、轉着微博,說着流行語。小城市裏的房價雖然可以承受,但精神追求與文化享受卻往往得不到滿足;加之小城市裏的行政現狀沒有大城市發達先進,「拼爹」「拼關係」等現象嚴重破壞了社會公平,初來乍到的年輕人更是找不到起碼的坐標與定位。

年輕人有年輕人的輕佻。追求所謂的精神滿足,總被長者視之為不安。然而,每一位逃回「北上廣」的年輕人,何嘗不想過幸福的生活,像海子的詩一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然而,面朝大海需要海景房,即便沒有海景房,也需要一個能得到充足陽光的、可以種些花花草草的陽台,才能感受到春暖花開的感覺。只是可惜,這一切在大城市裏是奢望。所以,對於選擇逃回「北上廣」的人來說,他們的幸福指數未必就能高漲上去。顯然,無論是選擇逃離,還是選擇逃回,只能是一種「次劣選擇」。

其實,「北上廣」也不是不「拼爹」「拼關係」,但是,因為「北上廣」中有更多的不需要靠「拼爹」「拼關係」就能成功的案例,這裏也就有了更多的公平與正義。在相對比較公平正義的環境裏,必然催生出屬於年輕人的不安分,也必然滋生出小城市市民難有的人生理想。這便是逃回「北上廣」的最充分理由----有夢想,就會有幸福,不是嗎?雖然這很阿Q,但畢竟得到了某方面的滿足。

大城市裏有困境;小城市裏有迷茫。這是一個逃不出的悖論。真正的幸福在哪裏?小城市的問題在於精神的荒涼與特權意識的迷戀,大城市的問題在於基本的收入不能保證基本的生活成本。但從根本上講,「逃離北上廣」與「逃回北上廣」的糾結,反映的問題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無論在大城市還是中小城市,都面臨着相當大的生活壓力。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天涯社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1/1028/223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