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風聲鶴唳的東莞製鞋業 隨時恐遭「滅頂之災」

 8月初,東莞的厚街鎮看起來繁華依舊。而實際上,這個全球最重要的製鞋基地此時暗流洶湧,一批人無比躁動,最焦急的莫過於上游鞋材供應商,頻頻遊走於客戶間,擔心對方忽然人去樓空,自己將遭「滅頂之災」。

 8月初,東莞的厚街鎮看起來繁華依舊。而實際上,這個全球最重要的製鞋基地此時暗流洶湧,一批人無比躁動,最焦急的莫過於上游鞋材供應商,頻頻遊走於客戶間,擔心對方忽然人去樓空,自己將遭「滅頂之災」。

近來,東莞製鞋業風聲鶴唳,不斷傳出工廠關閉的消息。經《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調查發現,東莞中大型企業如安加鞋業、飛利達鞋業、聯運鞋業等公司已關閉或搬遷,麥斯鞋業、惠豐鞋業、永盛鞋業等多家鞋企正在大範圍縮小生產規模,以應對訂單不足以及不斷攀升的成本壓力。這些鞋廠動輒幾千人甚至上萬人。

  因對成本極其敏感,世界製鞋業從未停止過區位轉移,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先是從北美轉移到中美和南美,從歐美轉移到日本,隨後轉移到韓國和中國台灣,80年代轉移到大陸東南沿海。

  1988年,世界最大運動鞋代工企業——台灣寶成國際集團到東莞高埗鎮投建裕元廠,主要為耐克、阿迪達斯等品牌代工,拉開台資鞋企往東莞大規模轉移的序幕。台灣功盛、興昂、巧集等鞋業集團相繼在東莞落腳,這些製鞋巨頭手中不乏GUCCI、LV 、GUESS等世界頂級奢侈品牌的訂單。

  到1990年,台灣在東莞「安家落戶」的製鞋商、原料供貨商、設備供應商已有400多家成為東莞鞋業集群的核心力量。此時,香港製鞋企業也在往這裏大規模轉移。因這群候鳥的到來,東莞迅速成為世界製鞋重地,曾有「世界每10雙鞋就有1雙來自東莞」之說。

  但這一次面對全球「氣候變化」,鞋都東莞的企業能撐下去嗎?

  掙扎在盈虧臨界點

  在東莞寮步聯運鞋業廠房外,本報記者發現其員工宿舍空蕩蕩的。不過,在辦公室大樓前停着幾輛小轎車,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老闆不久前已將生產線轉移到柬埔寨,這裏只剩下設計和研發部門。

  勞動力成本年均約15%增長,皮料自去年來也漲了10%~20%,人民幣自匯改至今升值幅度累計已超過26%。此外,每周停電兩天,一些工廠發電一天就要花上5萬元左右。多重因素疊加影響,越來越多鞋企掙扎在盈虧臨界線上。

  森威鞋廠總經理楊永清對此有深刻的體會。他是1996年從台灣到東莞,十幾年間利潤逐漸被「削薄」。3年前,一雙皮鞋上可賺1美元左右,現在只剩下20美分(約1.3元人民幣)左右,而一雙鞋子成本就要投入120元人民幣左右,利潤率大約只有1%,一不留神還可能虧損。

  「要把成本核算得特精準才行,生產過程中也要把每個環節盯緊,生產線上的評檢人員由4人增加到6人,一旦產品返工就虧了。」楊永清說,今年來出口訂單是下滑的。

  比楊永清早進東莞製鞋業的港商貝友平,心裏落差則更大。「1987年到東莞開廠時,訂單多得不得了,有時兩天兩夜都在工廠里加班,但那時特來勁,一個工人月薪只要100多元,而且招工容易。出口一雙4美元的女鞋,可賺2美元左右,利潤率大約100%,」貝友平告訴記者,「而今天簡直是在熬日子,一雙鞋出口價是二三十美元,但廠里平均月薪是2800元,經理級月薪是1.6萬元,成本上漲以及人民幣升值,連1%的利潤率都難。」

  現在,貝輝鞋業總經理貝友平每當被重擔壓得喘不過氣時,便躲進工廠旁邊的樓房小憩,滿屋的古玩可以安撫一下他沮喪的心情。皇宮小葉紫檀家具、唐三彩、青花瓷……這些靠着當年代工賺錢買來的古董,身價已翻了成千上百倍,隨便賣掉一件,足矣養老,但56歲的他卻不願意歇下來。

  「剛到東莞投資時,感覺是天之驕子,政府在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如今像是被遺棄了。但暫時也不能關廠,一些工人已跟着自己20多年,難以割捨。」貝友平正在琢磨着如何轉型升級,製鞋業太苦了,貝友平從不希望兒子子承父業。

  為10美分三回議價

  目前,美國、歐洲以及日本三大經濟體皆陷入債務危機,市場消費疲態,向來注重設計和細節、出手 「闊氣」的歐洲客人,今天變得「斤斤計較」。而最愛買鞋的美國消費者也勒緊腰帶。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談到,美國人之前年均消費十多雙鞋,例如運動鞋就細分為籃球鞋、排球鞋、網球鞋等,而現在可能就只買一雙運動鞋來用於多種運動。保守估計全球鞋的訂單今年萎縮10%。

  東莞華宏鞋業董事長郭小平近日被客戶的一封電子郵件弄得哭笑不得。西班牙MENBUR品牌負責人最近發來的郵件中寫道:「我們看了報價單,發現有些款式價格過高,無法銷售。與去年相比所有價格都上漲了,去年給我們的報價是15.10~22.30美元,而今年的是18.90~31.40美元。但歐洲經濟卻沒有好轉,甚至可以說更糟糕了。我明白中國各方面價格都在上漲,但假如給好一點價格的話,我們在市場的競爭力就會上升,訂單量就能增加。其中有一款鞋,假如沒有珠子等裝飾,價格應會降低不少,請把去掉飾扣的價格告訴我。」

  郵件中還特意寫道:「 你把MENBUR的包裝費都加進去了,是不是將裝鞋的袋子算1.2美元,這太貴了,我們已改成0.25美元的袋子。」

  楊永清的工廠里前不久則發生過10美分的故事。他向客戶每雙鞋提價10美分,這名客戶立刻就威脅要轉單。當天晚上12點,客戶又打電話過來,楊明確告訴對方不漲價不行。結果這位客戶第二天從海外飛到東莞。

  「接到電話時嚇一跳,從未有過客戶不打招呼就登門的情況。客戶直接殺到廠里,隨機抽查各類成本,核實後發現我們幾近沒有利潤,最終勉強接受漲價。」

  連我國最大女鞋製造及出口企業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8月3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也連嘆「困難」,該集團主要為NINE WEST等國際名牌鞋代工。

  「今年來報價大約提高15%,預計全年出口1500萬雙,出口量僅能與去年持平,客戶大約把10%新增訂單往東南亞轉移,」張華榮說,「今年僅第一季度勞工成本就漲了20%,我們要盯緊利潤和利潤率,不再追求規模的擴張。」儘管佔有規模的優勢,但華堅目前利潤率也僅有3%~4%,年出口約3億美元(近20億元人民幣),而每月支付給2.2萬名員工薪水就達4800多萬元,這項一年支出近6億元。

  3000元與300元的較量

  目前,厚街製鞋工人月薪普遍在2000~3000元。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喪失,成為東莞製鞋老闆們心中的痛,但令他們更難過的是,工人幹勁遠不如以前。

  「當務之急是建立有效的管理體系,培育出專業、高效的產業工人,工人效率升值空間還有40%,月薪尚可升至4000元。勞動力成本上漲不可避免,問題在於工人整體素質沒有跟上來,制約着產業轉型升級,新一代工人對鞋業不熱愛,增加管理壓力。」張華榮抱怨說,農民工「安居樂業」有賴社會和企業一起努力。

  改革開放初期,農民工為了到廣東打工,過五關斬六將。而如今,廣東代工廠招工門檻一降再降。新一代農民工選擇增多,流動性更強。「工資是多少?有沒有空調?」他們反而選擇起工廠來 。

  目前,中國製鞋佔世界六七成,年產鞋130億雙,其中出口近100億雙。亞洲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 2010年,東莞鞋企1600多家,年產值630億元。以外向型為主的東莞製鞋格局,正經歷一場裂變。

  進入21世紀之後,一些鞋企往越南、印度、孟加拉等亞洲國家外移,「孟加拉的工人月薪原本只要100多元人民幣,隨着寶成的到來,目前一下子漲到300多元,台資鞋廠在那裏的工人已經達到5萬人左右。」有鞋企反映。

  也有些內遷,出現「南鞋北上、東鞋西移」。巴西國際貿易商派諾蒙已把東莞等地一半業務轉移到四川、青島,還在重慶投建了製鞋生產線。

  商務部時評專家周世儉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用「無可奈何花落去」來形容廣東代工的命運。他認為加工貿易現已完成其歷史使命,初級加工註定要被淘汰。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凱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1/0823/216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