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北大研究生因嗓子疼到校醫院就診後心臟停跳

姜暘生前照片

6月18日,北京大學2008級碩士研究生薑暘,在即將走出校園時因病去世,年僅25歲。他因喉嚨不適到北京大學醫院就診並被初步診斷為急性會厭炎,輸液時,他出現窒息症狀,隨即停止呼吸和心跳。轉院後的第18天死亡。家屬質疑,北京大學醫院誤診、延誤治療,導致姜暘死亡。

昨天,北大校方表示,建議家屬做醫療責任鑑定,校方將根據鑑定結果,合法、合理、合情地開展善後工作。

  北大碩士畢業前身亡

  6月26日,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學院2008級碩士研究生薑暘的多名親屬來到北大校內,拉起上寫「北大學子冤死校內」的布條。很快,眾人在校方人員的勸導下離開。

  前晚,記者聯繫到姜暘的家人。姜暘的母親趙女士說,兒子已經研三了,本來馬上就要畢業的,沒想到會遭此不幸。

  趙女士說,6月1日上午,姜暘因嗓子疼到校醫院就診,「因為晚上他要坐火車跟同學一起出去畢業旅行,生病了沒法去」。起初,姜暘被內科醫生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可在服用醫生開的藥後並未緩解。當天下午2點多,姜暘再次到校醫院,耳鼻喉科醫生初步診斷為急性會厭炎,並安排姜暘輸液。然而,姜暘在輸液後病情突然加劇,開始呼吸困難。儘管醫生採取多種措施搶救,但姜暘還是在幾分鐘後停止了呼吸和心跳。

  當天下午3點多,趙女士接到兒子同學打來的電話,稱姜暘病重已經轉到北醫三院。趙女士來不及換工作服就從天津趕到北京,在醫院,她被醫生告知,姜暘快不行了。醫院對姜暘做了氣管切開術,他可以通過呼吸機維持基本的生命體徵。當晚,醫院發出病危通知書,並確診姜暘為腦死亡。

  6月18日,25歲的姜暘因搶救無效去世。

  校醫院被指延誤治療

  姜暘的姨媽告訴記者,從6月18日至今,家屬們多次到校醫院討說法,「急性會厭炎並不是疑難雜症,院方在接診和緊急救護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過失」。

  趙女士稱,姜暘上午就診時,校醫院的醫生存在誤診之嫌,沒有進行全面檢查就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下午就診時,姜暘已有呼吸困難等症狀,但是耳鼻喉科的醫生卻給出留院觀察的意見,沒有及時轉院。最關鍵的是,當姜暘病情惡化、形成窒息時,醫生沒有進行氣管切開術,直接導致腦死亡。

  趙女士說,當家屬詢問校醫院接診醫生為何沒做氣管切開術時,對方表示不會做那種手術。「氣管切開術是五官科最基本的急救措施,這麼大的醫院,就沒有一個人可以做嗎?」

  姜暘的家屬說,他們曾與校方相關負責人和校醫院院長協商此事,但雙方沒有就賠償問題達成一致。

  校方建議做責任鑑定

  前天,記者在北京大學BBS上看到,6月26日,北京大學姜暘同學救治與善後工作小組,發出了《關於我校深圳研究生院姜暘同學因病去世的情況說明》(下稱《說明》),對姜暘同學的救治過程進行了說明,與姜暘母親的講述基本吻合。

  《說明》中表示,北京大學醫院、北京市999急救中心和北京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都已盡全力診治,對姜暘同學的不幸表示悲痛和惋惜。

  北京大學新聞發言人夏先生說,關於校醫院在搶救過程中是否需要做氣管切開手術,現在沒有定論,須等待鑑定結果。校醫院耳鼻喉科是否能承擔氣管切開術,屬於醫學專業問題,無法回答。他表示,鑑於姜暘同學的家屬對於救治工作存在不同意見,校方勸說家屬向醫療衛生鑑定部門提出醫療責任鑑定申請,通過司法程序維護權益。學校將按照鑑定結果合法、合理、合情地開展善後工作。

  急性會厭炎是常見病

  昨日,記者在北大校醫院找到接診姜暘的醫生,及耳鼻喉科相關負責人,他們均拒絕接受採訪。傍晚,北京大學醫院張院長向家屬解釋,醫院裏有用於氣管切開術的切開包,當時接診的耳鼻喉科醫生會氣管切開術,但是該科室17年來從未做過這種手術。

  武警北京總隊第二醫院的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耳鼻喉科醫生表示,會厭是位於喉頭入口處的軟骨,會厭發炎容易阻塞呼吸道。急性會厭炎是一種常見咽喉疾病,嚴重的會厭部水腫,發病急,極易造成呼吸困難、窒息,來不及搶救而死亡。氣管切開術是指迅速切開頸段氣管,放入金屬氣管套管,緩解病患氣管堵塞、呼吸困難、窒息等緊急情況時的一項手術,也是最有效最安全的一種急救方式,臨床醫生均應掌握該項技能並熟練運用。

  ■特寫

  陽光小伙曾簽約銀行

  趙女士說:「我現在總是反覆回憶兒子打給我的最後一個電話,我勸他回家來看病,他不答應,說『晚上要跟同學們去旅行,以後大家天各一方,難得有這個機會跟大家聚』。」姜暘的姨媽說,姜暘特別陽光,喜歡踢足球,本科在南京大學,後來又考取了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他一直是我們的驕傲」。由於家庭不富裕,孩子的學費都是家人湊錢攢齊的。「姜暘已經簽好了天津的工作,7月5日就入職了。」據了解,姜暘的接收單位是一家股份制銀行。

責任編輯: 楊秀  來源:京華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1/0628/210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