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外媒鬧笑話:中國閉路電視台-潔篪先生

一位同事日前做英國報摘時,在《金融時報》一篇關於中國的報道內赫然發現中國有一個「 閉路電視台」。

文章由該報兩位駐中國的外國記者撰寫,發表於3月16日。講的是中央電視台揭發河南雙匯集團使用「瘦肉精」。 文章第五段說:「閉路電視台(the closed-circuit television)的報道又一次引發民眾對食品安全醜聞的恐慌。」

據悉,兩位駐華記者原文是寫CCTV(中國中央電視的英語簡稱),但是在倫敦總部的編輯修改文章時誤解為「閉路電視」(英語縮寫也是CCTV),於是將之改成「閉路電視台報道」。

爾後,《金融時報》網絡版的這篇報道內已經將錯誤理解的』閉路電視台』改為「國營媒體」

您貴姓?

走筆至此,我不禁想起BBC前駐北京記者雷諾茲(James Reynolds)因語言文化對中國名字的一個類似誤解。

2008年8月24日他在BBC英語新聞網發表了一篇關於北京奧運會的博客,把中國外長楊潔篪稱為「Mr Jiechi」(潔篪先生)。

當時已經做了兩年的BBC駐京記者的雷諾茲,不知道是真的搞不清中國外長的姓氏,還是想借「潔篪先生」這個叫法來輕鬆一下。

由於中日韓以及越南國人們都是姓氏在先,拼成英語後有些按照西方習慣把姓放在後面,但有些卻根據傳統放在前面,因此經常讓西方人混淆。

我也經常在英美的媒體的報道中看到「錦濤主席」,「家寶總理」。

媒體不懂所報道地區的語言、文化、歷史的情況從某種程度上局限了記者對被報道事物以及國家的認知。

語言文化

當然,「閉路電視」和「潔篪先生」都是特殊例子。並非所有西方駐華記者都是不懂中文的「文盲」。

比如倫敦《經濟學人》雜誌駐中國記者麥傑斯(James Miles)以及部分BBC駐華記者等都能講流利的普通話。

曾經做過BBC駐北京記者的麥傑斯是2008年「3·14拉薩騷亂」期間唯一在拉薩現場的西方記者。他當時發回的報道為世界提供了有別於中國官方和西藏流亡政府的相對客觀的版本。

除了像麥傑斯這樣的「中國通」,很多不懂中文的西方駐華記者也發表過大量關於中國的深入報道。與此同時,英語流利的華人記者也不一定就對英美等國家有真實的認識。

作為信息傳播者,媒體如果能夠更多地認識和了解別國的語言文化,也許能夠更深入全面地作出報道,也可以避免再次出現「中國閉路電視台」和「潔篪先生」的烏龍。

責任編輯: 成圳鋒  來源:BB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1/0328/198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