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中共滲透非洲程度之深令人關注

中國(編者註:中共,下同)在非洲的經濟活動近些年來受到西方政界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褒貶不一。在非洲,人們不僅可以看到中國大型石油公司和礦業集團長驅直入,而且可以看到中國私人經營的小型零售店遍地開花。在短暫的時間裏,中國人就滲透進了普通非洲人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觀察人士對此感到瞠目結舌。

在華盛頓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舉行的研討會上,專家們指出,在過去的15年間,中國在非洲積極參與各種經濟活動,其深度、廣度和速度都令人驚訝。從最高領導人到普通商販,中國朝野似乎都對非洲充滿了興趣。儘管國際媒體報導最多的往往是中國對非洲石油和礦產的大舉收購,但實際上中國對非洲的滲透並不限於攫取自然資源。

南加州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院長歐內斯特·威爾遜(Ernest Wilson)指出,中國投資非洲並不遵守任何國際規則。中國有自己的政治企圖,正逐漸取代西方在非洲的經濟作用。他說,中國在非洲把援助和投資直接掛鈎,使非洲民眾感到受騙上當。

威爾遜說:「有這樣的問題,在貿易關係上,北京往往把援助與中國直接投資掛鈎,特別是在石油、銅礦等原材料方面。我認為,公共輿論的看法是,中國在進行某種形式的欺騙。」

美國前駐奈及利亞與南非大使、國務院負責非洲事務的副助卿普林斯頓·萊曼(Princeton Lyman)說,中國將貸款與非洲自然資源開發掛鈎,違反世界銀行的投資規定。他認為,中國正在擴大與非洲的全面合作,大有取代西方傳統角色的趨勢。

萊曼說:「中國在非洲有政治目的、經濟目的、貿易目的。中國意識到非洲在聯合國有53票,是最大的區域集團,在世貿組織有40票,還可呼籲開展並利用南南合作,加強中非合作。中國在這方面很有效果,儘管美國對非洲提供了巨大援助,在貿易方面貢獻良多,但中國在這方面的確比美國強不少。出於許多不同原因,我們在聯合國或世貿組織同非洲區域集團合作方面沒有中國做得好。」

美國前駐坦尚尼亞大使查爾斯·史蒂斯(Charles Stith)表示,針對中國在非洲的活動,不少非洲人認為,這跟其他列強在非洲的所作所為並無太大差別。他認為,應該讓中國發揮影響力,幫助非洲在經濟上取得進步。

史蒂斯說:「我認為,如果能鼓勵中國人與他們的非洲朋友進行此類討論,會有幫助。這會等同於我們西方願意看到的非洲民主化嗎?當然不會。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那些國家在經濟上會因此而有所好轉。我認為中國可以跟他們的非洲朋友探討商業制度改革,創造有利於商業發展的經濟環境。」

常駐非洲的美國之音記者沙卡·薩利(Shaka Ssali)在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舉行的研討會上發表講話說,中國投資其實很受非洲國家的歡迎,因為中國人做事「腳踏實地」,中國的投資項目能給當地人帶來實際利益。

薩利說:「從前到非洲,你會問:公路在哪裏?鐵路在哪裏?醫院在哪裏?學校在哪裏?一個也沒有。可是現在你到非洲大陸,這一切都隨處可見。所以,非洲人說,現在的情況好多了。如果你談雙贏,就必須有競爭。我認為中國人把競爭因素帶到了非洲,這個因素看來正在發揮作用。所以,如果美國、英國真的願意繼續為非洲大陸帶來商機,並期望成功,他們就必須調整自己的策略。」

中國駐美使館公使銜參讚許爾文說,中國對非洲的投資是互惠互利。

許爾文說:「非洲大部份領導人都把經濟發展放在政策的首位,他們希望改善生活。中國希望繼續發展,願意同非洲朋友分享我們的經驗,但是我們不想把我們的模式、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強加於非洲國家,因為我們知道他們有自己的情況,可以走自己的路。」

美國國務院前負責非洲事務的副助卿普林斯頓·萊曼認為,中國進軍非洲同西方利益並非零和,甚至可以合作。比如,中國、印度、馬來西亞和沙特最近開始大舉投資非洲農業,而工業化八國集團也剛好在非洲開始推行糧食安全計劃,殊途同歸,雙方完全可以合作。再比如,奈及利亞缺電,導致工業化進程停滯不前,美國、歐盟與中國完全可以合作,聯手解決當地的電力問題。

責任編輯: 紫薇  來源:美國之音2009年12月13日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9/1214/152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