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溫克堅:保密局的7000多億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作者:

力拓間諜案雖然鬧得滿城風雨,並且變成中澳兩國關係的重要考驗,不過迄今為止,相關司法機構並沒有對外公佈全部案情,案件真相如何,公眾依然不得而知。對於這種牽涉面廣泛,過程複雜的案件,坊間可以紛紛猜測,但是司法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卻要保持必要的審慎和嚴謹,不能信口開河。

但是今天發佈在國家保密局網站上,署名「蔣汝勤」、題為「力拓案件折射出什麼?」的文章卻讓人大跌眼鏡。該文來勢洶洶,一開始就論斷到:「涉案的經濟間諜六年來拉攏收買、刺探情報、各個擊破、巧取豪奪,逼使中國鋼企在近乎訛詐的進口鐵礦石價格上多付出 7000多億元人民幣的沉重代價,相當於全國鋼鐵行業同期利潤總和的一倍多!」

似乎為了激發公眾憤怒情緒,該文章用更加煽情的語言指出,中國經濟發達的江蘇省2008年財政收入為2731億元(僅次於廣東位居全國第二),這7000多億元意味着「7000多萬江蘇人民白白幹上兩年半」,「甚至超過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大直轄市加上遼寧省人民辛勞一年創造的財政收入的總和」。

不知道國家保密局發表這篇文章是什麼意圖?!是代表官方說法嗎—在沒有司法機關權威的公告之前,保密局有資格做這種判斷嗎? 抑或這是一個外交手腕---這種輿論動員豈非顯得中國很心虛?或者純粹就是為了追趕熱點,給國內公眾一個談資,增加保密局的曝光率?

無論初衷如何,這篇文章的一個關鍵指控:力拓案件中,因為經濟間諜中國鋼企損失7000多億的說法,卻因為沒有有效的論證,而缺乏說服力。這不像是一個嚴肅的國家機關的做法,這更像是「環球時報」的做法。

雖然筆者對中國鋼協壟斷鐵礦石進口談判權和鐵礦石進口配額制度深惡痛絕,並認為這一制度是所謂的經濟間諜案的深層基礎,同時筆者也相信在中澳鐵礦石談判進程中有非法的利益輸送存在,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可以不理會商業邏輯。這裏一個基本的商業邏輯就是成本和價格都是動態的,並不存在一成不變的所謂底價,在談判過程中雙方施加一些戰術和博弈,甚至利用某些談判優勢,提高或者壓低價格,這也都是自然的,只要交易不是強迫發生的,就不存在所謂的訛詐和巧取豪奪的問題。這是中國鋼企面臨的市場風險。

保密局文章作者大概不會承認這種商業邏輯,也許是假設力拓方面存在一個不變的底價,然後把成交價減去其底價,再乘以這些年進口的數量,大概就是7000多億的來源?這種認識也太缺乏常識了吧?

其實,如果保密局文章里的指控是真實的,那麼最大的禍首肯定是中方的談判團隊,他們簡直完全沒有智商,並且徹底站在商業對手的立場,正是在他們的配合下,7000多億的損失才能順利發生。雖然中國鋼協主導下的鐵礦石談判積弊重重,但是要假設他們徹底放棄談判利益,任由對手擺佈,我想這種指控他們也近乎污衊了。

因此,想質問國家保密局的是,你們所謂的7000多億巨額損失到底是怎麼計算出來的?你們用這個天文數字和許多辛辣比喻把無數公眾的憤怒給攪動起來了,但是對關鍵指控和其證據鏈,你們難道不想對公眾做個起碼的交代嗎?

責任編輯: 沈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9/0811/139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