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令人感動的古代偷盜

作者:

    自從索馬里海盜事件引起全球注意後,我就想到了中國成語「盜亦有道」這四個字。

    說到「盜亦有道」,語出《莊子》。古時有個叫柳下跖的是大盜,故又名盜跖。他的弟兄問跖說:「做大盜也有法則嗎?」跖說:「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法則。做大盜怎能沒有法則呢?憑空能猜出屋裏儲藏着多少財物,這就是聖;帶頭先進入屋裏,就是勇;最後退出屋子,就是義;酌情判斷能否動手,就是智;分贓均勻,就是仁。不具備這五種素質而成為大盜是不可能的。」瞧,幾千年前的盜就給他的後人子孫制定了盜的「論語」。

    清乾隆年間,秀州府崇德縣令章清是個滿腹經綸的讀書人,為官清正廉潔,縣裏被治理得井井有條,治安環境良好。但鄰縣卻盜案不斷,鬧得人心惶惶。為加強鄰縣的治安,章清被調到那裏當縣令。章清到任後,盜賊銷聲匿跡。任期滿後,章清僱船,離任返鄉。章清與送行的百姓一一道別。

    這時忽然眼前人影一閃,章清架在鼻樑上的那副近視眼鏡竟不翼而飛。當晚,船停泊在一個與鄰縣交界的小鎮上過夜。真是禍不單行,第二天,章清又發現船中的十隻大木箱也被盜了。想這章清是一清官,並無家產,只得讓船前行。不想三天後,當章清回家登岸,但見自己丟失的大木箱放在岸邊,箱頂還有一書信,離岸時丟失的眼鏡則放在信上。章清拆信,信上寫道:

    「章大人:

    我們是一幫盜賊,你在任時,我們慕你清正廉潔的名聲,從未在你管轄的縣境內行竊。但是,你離任時竟帶走十隻沉重的大木箱,不由得使我們對你表示懷疑。於是,我們先竊眼鏡再盜木箱,給你點顏色看看。可翻遍所有木箱,你的財產除了書還是書,所有的積蓄尚不足三十兩紋銀。人們常說,一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可你當了多年的縣令,仍一貧如洗。看來你的確是個清官,我們先前多有冒犯,實在抱歉,故特將竊走之物完璧歸趙,還望大人海涵。」

    原來如此!章清感慨萬千:「真是盜亦有道呀!」

責任編輯: 陳柏聖  來源:羊城晚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9/0618/13425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