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上海龍華寺的傳說




    在上海市郊區有一座古寺,但見浮屠入雲,桃李掩映,這就是著名的龍華古寺。

  說起這座古寺,還有着一段動人的傳說。說是三國時期,西城康居國大丞相有一個大兒子,單名叫會。他不戀富貴,看破紅塵,立志出家當了和尚,人稱「康僧會」、康僧會秉承佛旨,來到中華弘傳佛法,廣結善緣,他東遊於上海,蘇州一帶。一日,來到龍華盪,見這裏水天一色,塵轍不染,認為是塊修行寶地,就在這裏結廬而居。他不知道,這裏之所以景致幽靜不凡,是因為廣澤龍王在這興建了龍宮。廣澤龍王見來了個和尚居住,心中很不高興。一時起了惡念,要興風起霧,掀翻和尚的草廬、把和尚嚇走。可是龍王突然發現草廬上放射出一道毫光,上有五色祥雲,龍王吃了一驚,他挨近一看,見康僧會神色端詳,正在打座誦經。龍王聽了一會兒,被和尚所誦的佛旨所感動,他不僅打消了原來的惡念,還走上前對康僧會說:自己願望回東海去住,把龍王宮讓給康僧會,用來興建梵宇。康僧會接受了龍王的一番好意,他就把龍宮改建龍華寺,還專程趕到南京拜會吳國君主孫權,請他幫助建造

  佛塔,好安置自己所請到的佛舍利。就這樣,在龍華寺中又建了13座佛塔,安放13顆佛舍利。

  孫權建龍華塔的故事,在上海婦孺皆知。從歷史記載來看,龍華寺和龍華塔大概建於北宋年間。不管怎樣,龍華寺是一處上千年的歷史古蹟,從明代時候起,「龍華晚鐘」就是「滬城八景」之一。

  龍華寺,塔建造初期如何模樣?史料全無記載。根據上海地區地面形成的地質學考察,三國時滬地西南郊尚未有像樣的集鎮,因此有人對赤烏十年(公元二四七年)康僧會就能在龍華盪建寺立塔表示懷疑。但是這種懷疑同樣沒有足夠的資料證據,同樣不足以信。我們暫且不去考察事實史料的確鑿,但有一點可以確信,建於赤烏十年的龍華寺、塔決計不會初具規模,更不會具有今天的風姿和規模。因為即使康僧會到過龍華盪,後來為感康僧會弘法之恩,把他設像行道的茅茨稱作「寺」,也未嘗不可。  

  龍華寺、塔至少在唐代已經聞名,皮日休的《龍華夜泊》詩云:今市猶存古剎名,草橋霜滑有人行。尚嫌殘日清光少,不見波心塔影橫。唐人既稱其為「古剎」,可見歷史悠久,也可見其興廢多難。據記載,武則天就曾賜錢五千貫,鈔千錠,建圓通寶殿。據說現今的龍華公園後面就是圓通寶殿遺址。   

  五代的吳越忠懿王錢俶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九七八年),他巡行江浙,夜泊浦江之上,風雨驟至,草莽間神光燭天,鍾梵隱然。詢問當地父老,告知是龍華寺所在,遂命重建,並賜金像觀音、善財、龍女各一尊,金字藏經一百另八函。之後歷代屢有興建,皇室也屢賜金銀錢幣,珠寶飾物,良田屋宇,御書匾額。宋治平三年(公元一○六六年)賜寺額「空相寺」,至今寺內花園裏還留有兩塊「空相寺」界石;長期以來被奉為龍華寺三寶的明代藏經、範金毗盧佛像、金印,相傳是明代帝王所賜。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一五五七年)御賜「萬壽慈華禪寺」。   

  千餘年來,龍華寺屢建屢衰,幾經變遷。今天的龍華寺,建築結構按江南寺院佈局,中軸線上建有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方丈室和藏經樓。兩側有鐘鼓樓、兩廂和偏殿。所有建築飛檐甍脊,莊嚴幽深。西廂大廳內的玉佛殿供奉的玉佛,用整塊白玉雕成,高一.七米,上飾瑪瑙、翡翠、寶石,是香港佛教徒從緬甸請來獻給龍華寺的。

  


  龍華塔位於龍華寺前,八角七層,磚木結構,巿檐有廊,重重飛檐高翹,每層平座有的欄杆隨塔身轉折,每層檐下懸掛着八隻古色古香的銅鈴,微風吹動,五十六隻銅鈴傳出清脆的叮叮噹噹之聲,猶如天界傳來的佛音,令人遐想萬千。據說經過一次雷擊,銅鈴從此無聲。塔的頂層有鐵製的復缽、露盤和套在一根鐵剎上的七重鐵環,頂端有葫蘆狀的「寶瓶」。這些裝飾稱為「七相輪」,佛教徒視之為鎮塔之寶。傳說早年塔頂的露盤裏終年有水,並有二尾金色鯉魚游躍其中,即逢大旱,水亦不涸。現在塔頂已無露盤。但有人說在青浦縣泖湖中的泖塔上見過;又有人說在泖湖裏見過。還有說龍華塔在某一時候會大放光明。總之,人們以美麗神奇的傳說顯示龍華塔的佛跡。   

  在龍華塔旁,有一座低矮的山門,那是龍華寺的古山門。山門古樸無華,與整個龍華寺、塔渾然一體,使人回想起遙遠的赤烏年間,康僧會單身只舟來到這鄉間漁村弘布佛法的情景。   

  龍華寺曾是台宗祖庭之一,故又稱「龍華教寺」,但對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來說,他們更虔信寺內供奉的彌勒佛。佛教傳說,彌勒從佛授記(預言)將繼承釋迦牟尼佛位而成佛,但他先於佛入滅,上升兜率天(彌勒淨土)內院。以後將由兜率天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得道成佛,向天人說法以廣度上中下三根眾生,謂之「龍華三會」或「龍華會」。龍華寺的名稱就是取稱彌勒菩薩將在龍華樹下成佛的意思,龍華寺也就成了彌勒菩薩的道場。



 

   龍華寺供奉着兩尊彌勒像。一尊是一般漢族寺廟供奉的彌勒像:坦胸露肚,面帶笑容,這是傳說中彌勒化身布袋和尚的形象。布袋和尚是五代明州奉化人,名「契此」,號「長訂子」。他常以杖背一布袋入市,見物即乞,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形象瘋癲,據說能「示人吉凶,必應期不忒」。他臨終前端坐在岳林寺的盤石上,口中念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以為是彌勒顯靈,於是造了他的像供奉。後人根據布袋和尚的形象,作「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的楹聯掛於佛像兩側,以教化世人。此外,龍華寺還供奉着一尊不可多得的天冠彌勒像:頭戴五佛冠,身佩瓔珞,這是佛傳中住在兜率天內院的彌勒菩薩的法相像,極為珍貴。

  布袋和尚於後梁貞明三年(公元九一七年)三月初三圓寂。每年此日,龍華寺舉行廟會,以資紀念,這便是上海人家喻戶曉的「龍華廟會」。龍華廟會後來演變成城鄉物資交流會,近年來又發展成民間民俗文化的薈萃。每年農曆三月,龍華寺內牡丹和龍華公園桃花竟相開放,雲燕霞蔚;寺院內,佛事道場,香煙繚繞;寺院外,廟會興盛,車水馬龍,給赤烏古剎更添風情。現任方丈明陽長老,因多年患病治療。目前由照誠法師代理住持一職,深得四眾弟子敬重和愛戴。

責任編輯: 於飛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1225/114658.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