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地方「反動」 中央黨媒展開有限反擊

 

瞭望:群眾「不明真相」是官員失職
BBC


中國最新一期《瞭望》新聞周刊發表記者黃豁的文章,批評一些官員面對群體事件,仍然堅持「專政」的思維方式。

文章說,「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不明真相的群眾」、「黑惡勢力幕後指使策劃」……近些時候,一些較大的群體性事件發生之初,總能看到地方政府這樣匆忙定性的詞語。

群體性事件頻發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絕大多數群體性事件都是由於群眾切身利益受到侵犯,利益訴求長期被漠視而引發。

文章分析說,在衝突萌芽和聚集的初期,一些地方的基層黨委政府對社會矛盾普遍表現出「體制性遲鈍」——反應遲鈍,判斷失誤,處理失當,導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集中暴露出執政能力薄弱的軟肋。

為了給這樣的「體制性遲鈍」尋找遁詞,一些地方官員在應對群體性事件時,傾向於走極端,延續「尋找敵人」的專政思維,簡單粗暴地「扣帽子,揪辮子,打棍子」。

在「尋找敵人」的同時,一些官員還習慣於封鎖消息,控制輿論,製造出「不明真相的群眾」。

文章指出,「不明真相的群眾」暴露的是一些官員對民意的漠視,以及對「權力必須接受監督」這一法治理念的強烈反感。

在少數官員的腦袋裏,他們根子上就漠視公民的基本權利,更何況「公民知情權」。《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早已頒佈實施,但是公眾最想知道、需要知道、應當知道的不少信息卻無法公開。

文章最後說,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潮流下,為政者應當轉變思維,變社會控制為社會博弈,最終走向社會契約。

《瞭望》新聞周刊是中國官方新華社主辦的刊物。

***********************************

中央媒體析"襲警"案頻發:政府部門不能公器私用
2008年11月30日 09:30 來源:檢察日報



  近年來,公安民警依法執行公務時遭遇圍攻毆打、暴力抗阻的事件時有發生,且有增多趨勢。山東省成武縣檢察院自2006年以來共受理公安機關移送審查批准逮捕襲警案件14件31人,其中2006年受理4案8人,2007年受理5案12人,2008年上半年受理4案11人。經審查,以涉嫌妨害公務罪批准逮捕25人,不捕6人。



  一、襲警案件的特點

  暴力襲警案件主要發生在公安幹警執行勤務、處置群體性事件、查緝違法犯罪活動、抓捕犯罪嫌疑人過程中。違法犯罪分子襲警的主要手段為:圍攻、謾罵、毆打正在執行公務的公安民警;使用槍支、刀具、棍棒等作案工具傷害公安民警等。從近年案發的情況看,襲警案件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從個人突發性抗法向有組織的群體性抗法發展。我院受理的14件31人襲警案件中,有9件26人為群體圍攻、毆打執行公務的公安幹警,占受案總數的64.2%。

  二是暴力程度不斷增加。由威脅謾罵逐步發展為持兇器傷害執法人員。

  三是在查處聚眾賭博時遭暴力抗法比較突出。在受理的14件31人襲警案件中,在查處聚眾賭博活動時遭暴力抗法的6件15人,占受理總數的43%。

  二、襲警案件發生的原因

  一是社會矛盾積聚,警察處於風口浪尖。暴力襲警案頻發,無疑說明了社會治安形勢不容樂觀。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凸顯,一些不法之徒不顧法紀,肆意踐踏社會正義。由於警察職業的特殊性,處於查究違法犯罪的第一線,時常與違法犯罪分子面對面較量,因而易成為不法之徒襲擊的對象。公安民警在處理群體性治安事件時,極有可能成為群眾不滿情緒的宣洩對象。

  二是個別警察素質低下,執法能力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個別警察執法方法簡單或不規範,在百姓面前耀武揚威、趾高氣揚,甚至執法不公、徇私枉法、以權代法,更有甚者見利忘義,充當黑惡勢力的「保護傘」,無形中將自身推向了社會公眾的對立面,儘管這只是極少數,卻嚴重玷污了警察隊伍的純潔性,影響了警察的公眾形象。也有部分警察業務能力、查緝戰術能力差,執法不堅決、患得患失,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形勢。

  三是對警察正當行使防衛權的行為過於苛求,嚴重束縛了警察正常行使自衛權。公安機關為了樹立在公眾中的良好形象,普遍要求警察在執法過程中做到「罵不還口、打不還手」,如有違背,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懲處,以致警察在執法過程中患得患失、畏首畏尾,一些民警因為擔心使用警械出錯會受到處罰,為降低風險,而放棄使用警械。在遇到不法行為侵害時不敢行使正當防衛權,以致陷入被動執法局面。加之社會上普遍過於強調警察的義務、責任和無私奉獻精神,忽視了樹立警察的執法權威,這給執法的社會大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四是基層警力嚴重不足,裝備不全無法自衛。一些基層派出所警力嚴重不足,個別派出所只有民警三四人,遇到群體性事件或突發事件無法及時組織有效力量對付,特別是抓捕多名違法犯罪嫌疑人時,遇到暴力抗拒明顯力不從心。加之基層民警必要的防護性裝備配備不齊,給正常執法帶來一定的限制。

  五是某些公民缺乏法制教育,法律意識淡薄。由於法律宣傳不到位,某些公民法律意識淡薄,對暴力襲警應承擔什麼責任沒有基本了解,民警執法過程中一旦違背自己意願,雙方發生摩擦,就會逞一時之勇,置法律於腦後,暴力抗拒。

  三、預防襲警案件發生的對策

  針對襲警案件多發的原因,必須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大打擊力度,有效地減少和預防襲警案件的發生。

  一是強化培訓,提高幹警自身素質和辦案能力。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民警政治業務培訓,定期考核,切實提高公安幹警執法能力和執法水平。同時嚴格規範警察執法行為,牢固樹立依法辦案意識,強化培訓,提高警察的緝戰水平,在遇到暴力抗法時能果斷採取措施,及時制服暴力抗法者,防止事態進一步擴大,避免造成不應有的影響。

  二是爭取政府部門的理解與支持,促使警民和諧。針對當前嚴峻的執法環境,公安機關應主動爭取政府部門的理解與支持,在人員配備、經費投入上給予特殊照顧,使基層派出所自身有能力及時制止不法侵害。再者政府部門要在突出警察的特殊地位和功能上作出表率,不能公器私用,更不能一遇事就戒備森嚴,給群眾一種鎮壓之勢,人為地將警察推向人民群眾的對立面。消除群眾與警察之間的心理隔閡,做到警察的執法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實現警民互信和諧而不是在思想上形成對立,無疑是預防「襲警」案件多發的一個有效途徑。

  三是完善襲警犯罪刑事立法,加大打擊力度。我國刑法對襲警犯罪沒有作出特別規定,襲警犯罪案件,一般適用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條的規定,以妨害公務罪定罪處罰。將警察執法行為等同一般公務行為,沒有突出警察職能的特殊性,警察處於查究違法犯罪的第一線,遭受襲擊的幾率會大大上升。通過完善刑法,加大對襲警犯罪的懲治力度,給警察執法活動以特殊保護,樹立警察的執法權威,減少襲警案件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四是加強法制教育,樹立法律意識。大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採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如利用廣播、電視等各種媒體,向群眾進行法制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使廣大群眾知法、守法、懂法,增強依法辦事的自覺性,促使群眾通過合法途逕行使監督權、控告權,對警察的執法方式或作出的處理決定有異議時,向公安督察部門反映,或者通過行政複議或行政訴訟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作者單位:山東省成武縣檢察院,齊俊芳 陳慶鳳)

******************************

群眾「不明真相」是官員失職

媒體評群體性事件 群眾「不明真相」是官員失職
2008年11月30日07:29 來源:千龍網

  「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不明真相的群眾」、「黑惡勢力幕後指使策劃」……近些時候,一些較大的群體性事件發生之初,總能看到地方政府這樣匆忙定性的詞語。貴州「甕安事件」、雲南「孟連事件」,以及最近的甘肅「隴南事件」,事發之初,都能看到這樣的「定性怪圈」。

  「不明真相的群眾」,似乎將群眾看成沒有獨立人格、自由思想的「愚民」和逆來順受的「順民」,他們的不滿一定是因為受到了蒙蔽、迷惑、挑唆和煽動。與之相對的,官員及其決策者則明白真相,掌握真理,難以犯錯。

  這樣的定性,與這個時代完全脫節。有網民調侃「不明真相」說,這「不僅侮辱了群眾的人格,還侮辱了群眾的智商」,他們揶揄總結說,群眾總是「不明真相」的,鬧事的總是「別有用心」的,黑惡勢力總是能「煽動群眾」的,死者家屬總是「情緒穩定」的……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已進入「黃金髮展時期」與「矛盾凸顯時期」並存的階段。體制轉換、結構調整、社會變革,在廣度上已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所有領域,在深度上已觸及人們具體的經濟利益。利益調整凸顯了新的矛盾,就業、分配、腐敗等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社會矛盾一旦遇到「導火索」,就容易爆發為大規模群體性事件、呈現出突發性、對抗激烈、社會破壞力強,處置難度大等特點。

  群體性事件頻發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絕大多數群體性事件都是由於群眾切身利益受到侵犯,利益訴求長期被漠視而引發。

  分析近年來全國影響較大的群體事件,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規律:起因很小-基層反應遲鈍-升級為群體性事件-基層無法控制-震驚高層-迅速處置-事態平息。在衝突萌芽和聚集的初期,一些地方的基層黨委政府對社會矛盾普遍表現出「體制性遲鈍」——反應遲鈍,判斷失誤,處理失當,導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集中暴露出執政能力薄弱的軟肋。

  為了給這樣的「體制性遲鈍」尋找遁詞,一些地方官員在應對群體性事件時,傾向於走極端,延續「尋找敵人」的專政思維,簡單粗暴地「扣帽子,揪辮子,打棍子」。面對危機,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努力化解矛盾,而是上升到「政治高度」,對事件超前定性,把群眾利益訴求「泛政治化」:要麼認定「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挑唆煽動」,要麼認定為「有黑惡勢力操縱」,然後把公安機關推上一線,採取高壓手段解決問題。

  這麼做,實際是一些官員揣着明白裝糊塗,想藉此推託自身應該承擔的失職瀆職責任。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胡亂定性的官員才是群體性事件中真正「別有用心的人」。

  如果說,在新中國建國初期,由於外部存在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持續威脅,內部存在土匪、特務等一些遺留問題,專政思維還有其時代合理性的話,那麼,在執政已經60年的今天,一些官員思想上、行為上依然存在的「專政」慣性,說明他們還沒有理解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時代轉變,更沒有理解好、執行好執政為民這一黨的根本宗旨。

  「甕安事件」中,基層黨委政府匆忙將事件定性為「有組織、有預謀」,是黑惡勢力煽動群眾圍攻政府,並在當地媒體大規模刊播「甕安群眾憤怒譴責不法分子」等新聞,引起了更多群眾的反感和猜疑。後來,還是貴州省委書記石宗源指出這起事件的「真相」:一些長期積累的社會矛盾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妥善的解決,幹群關係緊張、治安環境不好,一些地方、一些部門在思想意識、幹部作風和工作方法上還存在很多問題,群眾對我們的工作不滿意。

  在「尋找敵人」的同時,一些官員還習慣於封鎖消息,控制輿論,製造出「不明真相的群眾」。長期以來,在突發性公共事件發生後,保持沉默、迴避媒體已經成為一些基層黨委政府條件反射式的「自覺行為」,但在傳播手段多樣化、傳播對象大眾化的情況下,這種緊要關頭的「失語」必然喪失引導輿論的主動權,看似避免承擔責任的風險,實際卻陷入被動,增加了平息事態的難度。

  群眾不明真相是官員的瀆職。群眾有權利了解真相,出現群眾「不明真相」的情況,正是一些地方執政者的失職。因此,一些地方被「不明真相的群眾」衝擊、打砸,執政者首先要反躬自省。

  「不明真相的群眾」暴露的是一些官員對民意的漠視,以及對「權力必須接受監督」這一法治理念的強烈反感。在少數官員的腦袋裏,他們根子上就漠視公民的基本權利,更何況「公民知情權」。《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早已頒佈實施,但是公眾最想知道、需要知道、應當知道的不少信息卻無法公開。比如,最近,瀋陽市民溫洪祥要求公開政府辦公費、招待費、差旅費等費用,就被官員答覆為「極其敏感,難度很大」。

  一方面是群眾無法了解真相,另一方面,一些公佈的「真相」往往是群眾無法接受的「假相」。看着那些群體性事件新聞「通稿」,我常常想問這些起草發佈者3個小問題:「如果死者是你的母親,你情緒能不能穩定?」「為什麼群眾跟黑幫走而不是跟政府走?」「別有用心的人究竟是些什麼人?」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潮流下,為政者應當轉變思維,變社會控制為社會博弈,最終走向社會契約。前段時間的重慶出租車罷運事件,以官民互動的談判、協商方式圓滿解決,不就充分證明了中國可以跳出所謂「專政」的「周期率」嗎?(記者黃豁)

*****************************

胡錦濤:中國在一個時期內將突出面臨四種壓力
2008年11月29日 20:01 來源:新華網



  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9日上午進行第九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主持。他強調,在複雜的國內外經濟條件下,我們要有效解決前進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面提高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堅持走科學發展道路。

  中共中央政治局這次集體學習安排的內容是關於推動我國科學發展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宋泓研究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張燕生研究員就這個問題進行講解,並談了對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認真聽取了他們的講解,並就有關問題進行了討論。

  胡錦濤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講話。他指出,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繼續擴散和蔓延,我國發展的外部條件更趨複雜。在一個時期內,我們將突出面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持續加深、全球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的壓力,突出面臨外部需求顯著減少、我國傳統競爭優勢逐步減弱的壓力,突出面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上升的壓力,突出面臨人口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增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更為迫切的壓力。能不能變壓力為動力、變挑戰為機遇,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對我們駕馭複雜局面能力的考驗,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考驗。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在當前情況下,我們更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審時度勢、果斷決策、周密策劃,採取有力措施,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胡錦濤強調,實現科學發展,首先必須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理念。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根本要求,進一步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推動科學發展的堅強意志、謀劃科學發展的正確思路、領導科學發展的實際能力、促進科學發展的政策措施。要深刻把握科學發展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新課題,以寬廣眼界審視發展,以戰略思維謀劃發展,以辯證觀點推動發展,既要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又要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既要着力解決當前發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又要標本兼治、着力增強科學發展後勁。

  胡錦濤指出,實現科學發展,關鍵是要確立和實施科學發展方式。我們必須把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增強發展可持續性作為一項緊迫的戰略任務切實抓緊抓好。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要着眼於全球經濟發展新態勢,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加緊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胡錦濤強調,推動科學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把發展成果體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科學發展才能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自覺行動。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胡錦濤強調,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正在積極開展。各級黨委要緊緊圍繞黨員幹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統籌規劃、精心組織、紮實推進,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切實負起領導責任,確保學習實踐活動取得實效。要着力增強各級領導幹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能力,真正把科學發展觀體現到各級黨組織和各級領導幹部的行動中去,做到以身作則促進科學發展、真抓實幹落實科學發展。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1204/112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