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第二代農民工處境尷尬:回不去農村 融不進城市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家鄉,進城打工,形成一支流動的勞動大軍。中國媒體的有關調查顯示,第一代農民工的子女即使能留在城市,但作為新一代農民工的這一群體大多仍處在既回不去農村,也融不進城市的狀況。自由亞洲電台記者林坪的報道

河南《鄭州晚報》的報道說,隨着年齡的增長,當中國第一代農民工將要退出曾灑下血汗的城市時,他們的子女,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第二代農民工,已經進入城市,但這些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大多數處於一種「回不去農村,融不進城市」的現狀,儘管他們具有十分強烈的城市歸屬感。報道舉例說,一對農民工夫婦在城裏開了一家修車鋪,並把5歲的孩子接到城裏生活,一家人擠在一間15平方米的出租屋裏。這對農民工夫婦找了經常在他們鋪子修車的和某小學有關係的熟人,承諾一輩子都免費給他修車,經過請客送禮,交了高額的借讀費,他們的孩子在7歲時終於在附近的小學上學了。但孩子在學校里沒有朋友,也沒有老師的關心,成績很差。這對農民工夫婦本來希望孩子能讀書上大學,在城裏找份白領工作。不過現在已經15歲的孩子,因為學習成績差,初中畢業後便離開學校跟着爸爸學修車。 這對農民工夫婦希望過幾年,讓孩子到技校學習開機床,因為他們認為開機床比修車體面。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學院社會學教授鄧小剛對此評論說:

「這也很難講,比如說我岳母那個看她的小阿姨說,她女兒要上好學校,要讓她學英語,還要讓她學跳舞,做保姆的小阿姨好像是高中畢業到城裏來不願回去,在這裏結婚生孩子。從側面觀察想讓孩子學英語、學跳舞,雖然當小阿姨掙不了多少錢,這種情況跟父母教育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報道又舉了兩個年輕農民工的例子,他們一個是高中畢業,現在20歲;另一個初中輟學,16歲,他們都被當農民工的父親帶到城裏的建築工地上打工。在對目前生活狀況感到沮喪的同時,他們都對未來也感到迷茫。談到造成中國農民工「回不去農村,融不進城市」現狀的原因,鄧小剛說:

「我覺很多東西都是多因素的,很難用單一因素來解釋問題,就是說造成影響,不能融入社會,如果他們有戶口最起碼就有了最低生活保證、最低的醫療,最起碼他們的生活能保持在最低水平,他們還能夠有機會在城市裏住下來,比如說低收入住房等各方面。另一方面,從政策角度講,北京這麼大的一個城市,從公眾政策來講能把現有貧苦戶覆蓋就已經不錯,如果再有新的人口進來,對於財政上的需求就非常大,所以也造成一定了困難。但是從理論上講,我覺得應該是一視同仁。」

總部在法國的中國勞工通訊負責人蔡崇國認為,中共政府的很多政策造成了農民工回不去農村,又融不進城市的現象。蔡崇國舉例說:

「由於中國的社會保險系統還沒有形成全國的網絡,甚至一個省的網絡都沒有形成,一個民工在一個地方打工,當他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他交的保險可能就不算數了。所以,這是中國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在東部、在廣東每到過年以前都是幾萬、十幾萬、幾十萬民工要求退保,不要保險。這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這就是因為中國的保障系統不能聯網、不能使流動性比較強的民工使自己的醫療費用得到報銷,他不能做到這一點。」

鄧小剛認為,中共政府應該對農民工和他們的子女進行跟蹤研究,看看在進入城市10年、20年以後,有多少人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有多少人還停留在最初的水平上,並制定相關的政策來幫助他們在整體上改善處境。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台記者林坪的報道。

責任編輯: 於飛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0810/9858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