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六月專家稱成都將安全兩百年 八月初6.1餘震

BBC:奧運火炬抵川前再次發生6.1級餘震

中科院院士稱大地震後成都將安全兩百年

2008-06-16 08:35:58

中國著名地質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劉寶珺

6 月15日在蓉舉行的汶川大地震與成都地質環境論壇上,中國著名地質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劉寶珺教授明確指出,成都所在的上揚子地塊剛性十足,成都主要城區就好像坐在鋼盆子裏一樣安全。「由於汶川地震使地殼聚集起來的能量得到釋放,因此未來兩百年內成都不會再發生八級以上的大地震,成都至少可以安全兩百年以上。」

大地震後成都將安全兩百年

劉寶珺教授用圖表說明,汶川地震是由印度板塊向北推擠,碰到揚子地塊阻擋後造成青藏高原隆升,「由於能量和地應力的長期積累,最後在邊緣的龍門山斷裂帶這一邊緣的脆薄地帶進行能量釋放,從而引起地殼變形斷裂和地震所致。」劉寶珺明確指出,儘管相距甚近,但成都所在的揚子地台與周邊的造山帶是完全不同的地質構造單元,因此對於成都主城區和德陽、綿陽以及廣元來說都是地震安全區,「揚子地台已經穩定了八九億年了,這一地台固結很好,對於成都來說就好像坐在鋼盆子裏一樣安全。即使像龍門山斷裂帶這樣的造山帶再發生大地震,成都主要城區最多也只會搖搖而不會造成大破壞。」

「每次大地震的發生都需要長時間地殼能量的聚集。在地殼能量得到釋放後再要大地震,就需要能量的再次聚集。因此我認為未來兩百年內的成都都是安全的,不會再發生8.0以上的大地震。」劉寶珺院士說,成都地質構造不會因大地震變得不穩定,反而會因能量釋放變得更加穩定。

成都是祖宗給我們選好的安全島

成都理工大學的倪師軍等則指出,成都和龍門山儘管近在咫尺,但成都和龍門山之間有個由相對鬆軟的沉積物填充的坳陷,能有效衰減來自龍門山地震波對成都的衝擊。「由鬆軟沉積物填充的坳陷就好像天然的護城河,可以大大減輕龍門山地震波對成都主城區的衝擊。這也是為什麼成都雖然距汶川地震震中僅七十多公里,卻沒有遭受大破壞的重要原因。反觀1985年墨西哥發生的7.2級地震,距離震中四百公里遠的墨西哥城有七千多人死亡,原因在於墨西哥城缺乏成都平原這種特殊的地質構造環境。」

「上揚子地塊是穩定的地塊,四川盆地是穩定的盆地,位於四川盆地中的成都平原是穩定的平原。成都主城區地下沒有發現大的斷層,因此位於穩定的成都平原的成都市主要城區範圍內不會發生破壞性地震。加上成都特殊地質構造環境好比是結實的床架上擱了席夢思,因此近鄰龍門山地震帶發生的大地震也不會給成都主城區造成大影響」,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倪師軍說。

國土資源部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潘桂棠更是一語中的,「成都就是祖宗給我們選好的恰到好處的安全島!」

院士呼籲關心成都周邊地質環境

儘管成都本身有着得天獨厚的避震地質環境,但劉寶珺院士卻對成都周邊的地質環境表示擔憂。劉寶珺院士指出,在大地震之後政府決策部門應該認真研究太多的水壩、水庫、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地質穩定性影響,大的化工廠的排放及污染問題,以及生產有毒產品或生產過程中應用有毒試劑及放射性試劑的管理問題。「現在六七千座水庫都集中在四川西部,這樣下去受得了不?我覺得成都人要更加注意自己周邊地質環境可能帶來的影響,這也是大地震給我們及時敲響的一個警鐘。」

國務院汶川地震救災工作組、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力學研究所吳樹仁同時介紹說,這次汶川地震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涉及到三省八十四縣,面積達四十八萬平方公里, 「總的次生災害至少上萬處,其中光四川境內就有七千多處。」吳樹仁表示,有效的防避手段包括選擇好重建場所,加強監測預警,有效的工程措施和防患於未然。(四川新聞網記者 蔣亮)

(來源:四川新聞網)

責任編輯: 王篤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0802/97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