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開發銀行的報告顯示,中國的人力資源優勢正在消弱,面臨包括人口老齡化,熟練工人短缺等挑戰。
亞洲開發銀行日前公佈的《2008年亞洲發展展望》顯示,中國在勞動力方面面臨着三大挑戰,包括: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人口紅利」消失,熟練和半熟練工人短缺制約了企業製造水平,以及結構調整等問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北京出版的《中國青年報》的報道說,中國社科院2007年公佈的研究報告顯示,近年來,中國青壯年勞動力短缺現象正由沿海向內地蔓延,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正逐步向供不應求轉變。15歲到59歲的中國勞動年齡人口供給增長率在2004年首次下降,預計到2011年左右,勞動年齡人口開始不再上升,到2013年中國的「人口紅利」可能轉變成「人口負債」。2021年開始中國人口將絕對減少。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學院社會學教授鄧小剛對此評論說,
「現在中國經濟發展出口貿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以後等人口結構完全變化了以後,整個經濟結構就發生巨大的變化,就會發現勞動力不夠。在那個時候,中國的經濟結構很可能並沒有能夠在很短的十幾年的時間裏面轉變過來,中國的前景就非常不樂觀。」
文章說,中國的製造業密集地區珠江三角洲在2004年首次出現「民工荒」,隨後,長三角地區也出現了「民工荒」。目前,這種現象已經從沿海波及到了內地,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份也陸續出現「民工荒」。據湖北省勞動保障廳調查測算,全省企業常年缺工約40萬人,全省經濟開發區缺工率約為38%。 總部設在法國的中國勞工通訊負責人蔡崇國認為,中國一些地區出現的「民工荒」並不意味着中國真的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現象,
「中國的勞動力短缺實際上是一個假象,在中國的南部和中部是勞動力短缺,但是缺的是16、7歲到25歲之間的。中國國內的農村和城市有大量35歲到50歲的人找不到工作。而在東部和中部的外資企業裏面只要16歲到25歲之間的人,而這一階段的年輕人,第一個是人數和過去比起來要少一些,因為計劃生育政策,第二個是他們很多人不象他們上輩一樣可以接受惡劣的勞動條件。」
文章認為,長期以來,中國受勞動力供大於求的不利影響,許多出口加工業的工人,特別是在沿海省份工作的農民工,不得不接受非常低的工資和非常差的工作條件。在製造業,我國大陸的勞動力成本約為香港的1/10、美國的1/20。目前的民工荒為提高中國普通勞動者的收入提供了可能。各級政府也應該在戶籍制度、公平就業等方面作出更大努力,改善勞動條件和杜絕拖欠農民工的現象,這樣才有可能減緩日益逼近的勞動力短缺。
蔡崇國認為,勞動力的供求關係並不是決定農民工工資和權益的關鍵因素。很多發達國家也存在着勞動力過剩的現象,但那裏的勞動者並沒有像中國的農民工那樣受到資方的隨意壓榨,這是因為他們有權組織工會,與資方進行集體談判。他認為,中國的農民工只有聯合起來,組織工會,跟資方進行集體談判,才有可能有效維護自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