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大陸娛樂 > 正文

葛優與妹妹 相依為命趣味生活


       妹妹寫紙條向父母告狀

      「文革」期間,葛優的父母開始積極「鬧革命」,突然有一天,「軍宣隊」宣佈北影廠職工春節後都必須到「五七幹校」去,各自的家務事自行解決。葛存壯夫婦倆傻眼了,那時葛優才12歲,葛佳7歲,而他們家在北京連一個親戚也沒有。父母權衡再三,決定把孩子們託付給樓下的工人老呂。
      寄住在呂家,父母不在身邊,葛優像個小大人兒似的管着妹妹。葛佳嫌芹菜有股怪味,死活不肯吃,葛優就批評她不懂事,逼着她吃,為此還打她。葛佳滿肚子委屈,邊哭邊嚷:「等爸爸媽媽回來,我就讓他們打你。」有一次葛優從食堂吃完飯回來問妹妹:「你猜我中午吃了什麼?」葛佳猜不着,他咂着嘴巴故意饞她:「我吃了排骨,特好吃。」
      那時的孩子很少有零食吃。一天,隔壁黃建中的愛人金萍聽見葛佳的哭聲,推門一看,葛優手裏捏着個小藥瓶,沖她告妹妹的狀:「她把酵母片當糖吃。」金萍笑了。葛優又掉過頭來教育妹妹:「酵母片是藥,吃光了,胃疼的時候吃什麼?」葛佳哭了,在紙上寫道:「爸爸媽媽:我哥欺負我」,貼在父母床邊的牆上。父母不在時,這樣的紙條在他們的床邊出現過許多回。每次貼上時葛佳都恨得咬牙切齒,可等父母回來後,她又忘了這個茬兒。
      妹妹考上北大,他仍默默無聞

       葛優從小學習成績平平,打從幼兒園起,他就不大引人注意。演節目一類出頭露面的事,他也從不參加。上初中後葛優開始有了表現欲,有一次,兄妹倆坐在沙發上吃飯,葛優模仿 《糧食》 和 《小兵張嘎》 里父親飾演的日本鬼子,也吃邊用筷子在牆上比劃,指着「地圖」向下級部署作戰方案。那是葛佳頭一次看他「演電影」。1977年恢復高考,父母希望下鄉插隊的葛優考上大學,但他望而生畏放棄了高考,葛佳則一舉考上北大哲學系。那時,鄰居們都說「老嘎」家出了個高才生,葛佳是葛家的驕傲。      30歲後他成為葛家的驕傲

      憑着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葛優先後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央實驗話劇院、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結果全都失敗了。但他還是不放棄,這讓葛佳越來越服了哥哥。最後,憑藉小品《餵豬》僥倖被全總話劇團接納,可跑了10年龍套,也沒遇上一個像樣的角色,鬧得父母整天琢磨着讓他改行,免得耽誤他一輩子。
      1988年,葛優30歲。這是他家庭生活和演藝生涯發生根本轉折的一年。這一年,葛優在和小學美術教師賀聰談了兩年戀愛之後結婚。葛佳花50多元買了一套景德鎮青花瓷餐具作為禮物,那時,她一個月的工資才40元。在這之後,葛優被導演米家山看中,在電影《頑主》中出演了主角,並使他一舉獲得了金雞獎提名。不久,妹妹自費前往德國攻讀語言文學碩士。臨行前,葛優送給妹妹一隻大旅行箱。
      葛佳到德國後,始終關注着哥哥的演藝進展,父母的信里有關葛優演藝的內容漸漸增多。真正令她對哥哥刮目相看的還是那部《編輯部的故事》,葛優自然鬆弛,不露痕跡的表演讓他的妹妹徹底服了。2002年年底,葛存壯做客《藝術人生》欄目,主持人朱軍問他:「您認為您的代表作是哪一個?」葛存壯答非所問:「葛優。」言語裏,浸透着一個父親對於兒子無比的驕傲和自豪。30歲後,葛優成了葛家的驕傲。

      把妹妹培養成了「文壇新秀」

      2003年,母親打算寫一本葛優的傳記,葛佳聽說後也希望參與寫作。儘管家務繁忙,但她寫得非常認真,有時為了一個細節,她都要打越洋電話向哥哥和父母求證。稿件寫完後,葛優讀了說:「內容很真實」,算是對妹妹首次寫作的「肯定」。
      首次寫作就得到了葛優等人眾口一詞的讚賞,葛佳的寫作熱情一下子被激發了出來。2004年,葛佳把寫好的紀實文章《德國漢堡老太太》用電子郵件發給了葛優。葛優看完後,就找朋友劉震雲幫忙推薦,後來這篇文章在《北京文學》發表了。2005年,葛佳的散文《搬家與五十馬克》通過葛優的推薦發表在了《人民文學》期刊上,從而引起了文化界的關注。為此,葛優笑稱自己都快成妹妹的經紀人了。在葛優的激勵和幫助下,43歲的葛佳逐漸在寫作上樹立起了信心,並接連在國內的文學期刊上推出作品,一不小心成了一名「文壇新秀」。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視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0322/80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