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娛樂評論 > 正文

秋風:艷照門中的自由與道德

作者:

就像任何涉及到道德問題的爭論一樣,面對艷照門事件,一些人士搬出了「自由」的大旗來為藝人們的性行為辯護,並將那些申明道德觀念的公眾意見視為自由的大敵。

最初,這些信奉自由者對譴責藝人行為的大眾更多的是嘲諷,他們說,大眾一方面瘋狂地搜索、查看那些淫穢照片,轉過頭來又痛罵這些藝人。高舉自由大旗的人說,你看,大眾奉行雙重道德標準、虛偽,有人甚至說,大眾的心理比起那些拍攝淫穢照片的人來更加陰暗、齷齪。

這些人士大概忽略了一點,表面上的這種雙重人格,其實是道德輿論生成的正常機制。簡單地說,置於具體生活場景中的人的直接反應不足以構成道德評價,道德評價只能是反思的結果。英國道德哲學家休謨為此提出了「公平的旁觀者」概念,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沿用了這個概念:只有公平的旁觀者認為正當的事情才是正當的。

艷照門事件中的旁觀者也是普通人,難以拒絕某種平凡的愉悅,包括偷看淫穢照片的愉悅或者看到名人醜態百出的愉悅。當他盯着屏幕的時候,就不應期望他進行道德評價。但是,一旦他的頭從屏幕上抬起,就向「公平的旁觀者」的角色接近一步,有資格作出某種道德評價。他觀賞過淫穢照片,並不減弱他對那些藝人進行道德譴責的正當性。事實上,即便是當事的女藝人,也可以設想,當她們被欲望的激情控制之時,欣然拍攝了那些淫穢照片,但事後站在旁觀者立場,她也很可能不安乃至後悔。這是正常的人情。

那些為藝人辯護的人士更進一步,以自由之名否定道德本身。他們宣稱,成年男女,可以按照自己意願安排性活動,在這種事情上根本就沒有對與錯,好與壞。這樣的事情只與當事人有關,與他人無關。因此,法律不得干預,更進一步說,公眾也不得圍觀、評論,因其不關道德的事情。在他們看來,性在法律之外,也在道德之外。

應當說,這是經典美國式自由主義的論調。美國學者愛德華。席爾斯總結美國語境中「自由主義」的一大突出標誌,就是持續不懈地以言論自由的名義為色情出版物的存在辯護。不過,這裏更多的是涉及到法律干預的問題。中國那些自稱信奉自由的人則宣稱,道德也不得在性的問題上出場,他人根本就不應當對那些藝人說三道四,否則就是在傷害那些藝人。

這些自由的信奉者在為藝人們辯護的時候假定,這些藝人就是他們理想中的自由人,在私人活動中根本不管他人的道德評價。奇怪的是,這些辯護者又何必在乎大眾對那些藝人發表的看法?既然別人無權對這些藝人的性活動及其淫穢照片發表意見,那這些人士又有什麼權利批評大眾評價這些性活動及淫穢照片的行為?難道對一件事情發表意見不在言論自由的範圍內?

還有論者則從另一個角度否定在這個問題上談論道德的必要性:道德本來就是由社會塑造的,道德是「模糊的」,在具體事件中不存在清晰的道德標準。有些道德問題,比如男女關係,可能永遠無法形成一致的標準。既然如此,大眾也就沒有辦法對他人的行為進行評價,唯一的選擇是各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寬容別人做的事情。這也是一種常見的邏輯,它以寬容取消了道德,滑向了道德相對主義、價值虛無主義。問題是,那你為什麼不能寬容別人的評價?

總之,那些為淫穢照片事件涉事藝人辯護者的基本邏輯清楚:自由不需要道德,自由反對道德,自由消滅道德。這樣的自由觀預設了,人與人之間根本就沒有關係。美好的生活就是原子式的存在,各人過自己的生活,不管別人的事情,也拒絕別人干預自己。

只是,對於這樣的預設,第一個不能答應的,就是那些藝人。他們已經並將繼續跳出來向大眾或者向當事人承認錯誤。他們比那些虛妄的理論家更清楚,他們是要依靠別人、依靠現在譴責他們的大眾維持生計的,他們需要粉絲,需要聽眾,因而需要臉面。他們必須面對他人,接受他人對自己行為的評價,包括大眾對那些本來不想公示於人的行為的評價。一旦承認每個人不是自然狀態中孤立的原子化的個體,而是一種社會性存在,那就自然會出現社會,有社會,就有道德。

如果說,經濟學家過去十幾年反道德的言論,差不多毀了市場在中國的聲譽,那麼,很多人前赴後繼地以自由的名義反對道德的努力,恐怕也正在毀滅自由的聲譽。理論的邏輯與歷史的事實都表明,去道德化之後,自由也就成為無源之水,終將枯萎。無視、排斥道德甚至以毀滅道德為目標的自由,是不可能出現並維繫的。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南方都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0217/75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