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南都何三畏:網民越來越有才

網民從來都有才。好比說,「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網民就是群眾代表。然而,現在的領導幹部卻從來不表揚「網民是真正的英雄」,相反,在他們看來,網民往往形跡可疑。但無論如何,甚至基層領導幹部,是越來越看得起網民了。

語云,「散步是為了遇到好市長」,把市民說得像後媽生的孩子一樣,怯生生地去「散步」,結果卻「遇到了市長」。我相信,如果不是踩在互聯網的台階上,「散步」的市民什麼都可能遇到,卻惟獨難以遇到市長。事實上它發生的概率跟中億元彩票的發生率是一樣的,僅僅在去年發生了一次。

從技術的角度,手機作為個人信息終端(上傳和下載),已經是互聯網的一部分。「散步遇到市長」的故事,缺點是少有機會模仿。下面有一個例子沒有上述缺點,不那麼壯觀,但卻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獨立完成的,不需要上街的「散步」,也同樣可以「遇到市長」。

1月3日,人民網突然出現一組圖片消息,內容是某縣(網上有實指,此處暫時隱去為妙)法院的庭審現場:審判長、審判員和書記員全都着便裝,前兩者是邊審案邊打手機,後者也是邊抽煙邊聽案。

要知道,這條消息報道的就是當天上午的事情!設想法官們在上面抽煙打手機的時候,庭下就有人對着他們拍照,然後上傳,消息立即迅速在全國的網絡間散發開來:三位法官哪裏知道,當他們走出法庭的時候,已經成了全國聞名的新聞人物。這就是互聯網時代的傳奇。

而第二天,人民網又有消息,這就相當於「市長出現了」:審判長(原來是該院行政庭庭長)被「停職檢查」。要知道頭天的圖片說明有「這種庭審怪象並不罕見」,然而,一旦「榮登」互聯網,他們就立即自覺羞愧,趕快給公眾一個交待。

不妨再看一下「校長追縣長簽字被拘」事件和「縣警察進京城捉記者案」。前者在事件發生一周後,風平浪靜,但後經媒體報道,引起網絡沸騰,只在兩天內,事件全盤倒轉:拘留校長的處罰撤銷了,停職的校長復職了,先是被責令向縣長道過歉了,現在是接受縣委書記、縣長、公安局長和教育局長的集體道歉!後者:1月7日中國青年報報道遼寧省西豐縣的警察進京,「舉網譁然」。1月8日,即報道的第二天,西豐公安機關已經「正式撤銷立案、撤銷拘傳」了,1月9日下午,西豐縣「道歉」的一干人馬就已經「進京」了。

在人民沒有成為網民之間,處在人民眼皮底下的基層官僚往往也可以一手遮天的。然而,當他們的行徑擺在網民面前,他們不可以一手遮網,網絡不給基層幹部提供這樣的技術,於是,他們只好「適應網絡」,並且以網民似的速度轉彎!他們幾十年的政治訓練都明白不了的道理,立刻被網絡「強制執行」。

互聯網在技術上給公眾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信息平等機會,每一個網民都有條件方便快捷地參與公共問題。你不需要是一個記者,當你剛好在那個烏煙瘴氣的法庭現場,你就可以把現場情景上傳給任何一個網站。在沒有新聞法或者將來有新聞法的年代,新聞記者都不壟斷採訪權。在互聯網時代,每一個網民都是記者。

互聯網正在迅速、深刻、全面地改變着人類社會。任何個人和政府都必須適應互聯網的規範。而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網民大國」。中國有2.1億網民,以500萬之差次美國。考慮到幾億農民不認識鍵盤,也許中國城市人口(包括會上網的進城民工)對互聯網的平均熱情要比美國高。中國可能有着世界上最鐵杆的網民,他們對網絡有很深的,甚至過分的寄託。他們的網絡生存狀況如何,是否享有正當合法的權益,是否「越來越有才」,關係到中國社會的整體和諧。

(作者系南方人物周刊主筆)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0120/71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