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稀世古瓷光照下現鳳凰圖 出價1200萬未賣


倍可親(backchina.com)一套在箱子裏塵封了七八十年的瓷壺,一個偶然的機會,它破塵出世,其身份和價值立即備受關注,同時,也成了一個不解之謎。昨日,記者在大連市民劉志國的家中看到了這套被稱為稀世之寶的瓷壺,「有人曾出價1200萬元買回去收藏,但我沒有同意。」劉志國告訴記者,他認為這套瓷壺是五代時期柴窯的古瓷,如果確實如此,它將是迄今為止面世的唯一一件柴窯瓷器,也將填補我國青瓷史的空白。

  來歷:

  祖上接濟落魄秀才獲贈

  昨日,當年近古稀的劉志國小心翼翼拿出那套瓷壺時,他的表情神聖而莊重,在劉志國看來,它無疑是一件無價之寶。

  隨後,記者有幸欣賞了這套瓷壺,它分瓷壺和瓷碗兩部分,瓷質光澤細膩,瓷壺為「小口長流」,壺體為六瓣瓜棱形,壺柄彎曲帶式,壺蓋直頸、蓋頂上有一尊臥式坐獅;瓷碗為花口,造型酷似一株蓮花包蕾,花瓣間刻畫着蝶形如意紋飾,十分精美。另外,令人稱奇的是,每片蓮瓣,在燈光映照下,都像是一個虔誠打坐的佛家弟子。

  



  瓷碗造型酷似一株蓮花包蕾,在燈 光映照下,每片蓮瓣都像是一個虔誠打坐的佛家弟子。記者曲家乙攝

  


  瓷壺名為「注子注碗」,是古時候人們用來溫酒的酒器


  說起這套瓷壺的來歷,劉志國介紹,在他小時候,他家倉庫里有一個紅木箱子,裏面有不少瓷器。 「當時,誰也沒把那些瓷器當回事,我和小夥伴經常拿那些瓷器去過家家玩,因此,大部分瓷器稀里糊塗地損毀了,現在包括這套瓷壺在內,只剩下七八件了。」劉志國說,後來,劉志國的母親告訴他,那箱瓷器是他父親從故人手裏得到的贈物。

  原來,劉志國的父親曾是一名廚師,1930年左右,劉廚師認識了一名落魄老秀才,老秀才吸食鴉片,因此傾家蕩產,妻離子散,無奈之下,老秀才經常到劉廚師所在的飯店討飯。「我父親看他可憐,經常接濟他,時間一長,兩人成了知己。」劉志國告訴記者,後來,老秀才得了重病,彌留之季,囑咐劉志國的父親將他安葬,並以家中物品相贈。安葬了老秀才後,劉志國的父親就將他家中的一些瓷盆瓷罐,用箱子裝回了家,然後隨意放在倉庫里。

  鑑賞:

  陽光下照射顯鳳凰圖

  從那以後,除了被當作孩子的玩具拿出來玩耍外,那箱瓷器一直被塵封在倉庫里。直到1997年,劉志國賦閒在家,他突然對文物產生了興趣,於是便想起了那個紅木箱子,並找出了那套瓷壺。

  為了弄明白瓷壺的身份和來歷,劉志國買了許多陶瓷文物類書籍。經過研究分析,他才知道這套瓷壺原來叫「注子注碗」,是古時候人們用來溫酒的酒器。「注子」是瓷壺,用來裝酒的;「注碗」就是那個瓷碗,用來盛熱水的,盛滿熱水後,再把「注子」放進去溫酒。

  隨着專業知識的提高,劉志國分析認為這套「注子注碗」屬於青瓷,很可能是五代柴窯出品的。而更令人稱奇的是,去年,劉志國又有了一個意外發現。「我發現當『注子注碗』以45度角放在陽光下照射時,碗底就會出現一個鳳凰的圖案,而鳳凰是皇家的象徵,這更堅定了我認為這套『注子注碗』是五代柴窯作品的想法。」在劉志國的指點下,對着斜射下來的陽光,記者確實看到注碗碗底出現一個類似鳳凰的圖案。

  鑒寶:

  專家認定確是珍稀古瓷

  它到底是不是一件寶貝?為此,劉志國曾邀請河南的中國古陶瓷協會副秘書長趙青雲來連鑒寶。經過鑑定,趙青雲認定這是一套稀有的青白瓷,符合柴窯「青如天、薄如紙、聲如磬」的特點,為五代或者北宋早期的精良之作,但因為五代柴窯只存在於文獻記載,考古上尚未找到實物,因此,尚無法確定是否為柴窯出品。昨日,記者在趙青雲留下鑑定書上看到這樣的評語:「該作品造型工整,工藝精細,保存完好,稀有難得,既有很好的鑑賞價值,又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去年4月,劉志國又帶着這套古瓷到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檢測中心。經過DX釉成分測定,該樣品成分與宋影青瓷釉表面成分有差距。「也就是說,這套瓷器不是宋代的青瓷,雖然那次鑑定沒有確定結果,但卻說明了,它不同於目前發現的任何一種古瓷。」劉志國說,此後,有人曾出價1200萬元收購這套「注子注碗」,但他沒捨得賣。

  昨日下午,記者就此事採訪了大連考古研究所的曹鈞所長。曹所長表示,這件古瓷他已經關注好幾年了,可以確定,它是一件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非常高的瓷器,非常珍貴。但按照慣例來說,確定窯口必須要找到窯址,根據出土文物與傳世物品的對比,來確定窯口。而五代柴窯是否存在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也是一個千年之謎,如果那套瓷器真能確定是五代柴窯的古瓷,那麼它不僅價值非凡,而且意義重大。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中國經濟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7/0906/54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