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國軍研發新型戰鬥機 志在壓制共軍殲-10

AIDC F-CK-1 Ching-Kuo Taiwan

台灣航太工業發展公司目前正在研究開發其F-CK-1自研防禦戰鬥機(IDF)的後繼機,即F-CKX,如果當局批准的話,該機將在下一個十年末進入服役。分析認為國軍軍方引進和研製新型戰鬥機的目的,是為了在性能上趕超甚至壓倒殲-10戰鬥機。

  英國《飛行國際》報道,據航太工業發展公司董事長Feng說,當局的撥款對該項目的啟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航太可能從2009財年開始申請經費。目前,航太的優先工作是爭取IDF改進型的經費,IDF的改進型稱作F-CK-2。Feng說:「我們希望從2008財年開始獲得預算,開始IDF的改進型工作。」

  改進IDF和發展新戰鬥機對台灣空軍來說是必要的,因為其美制F-5戰鬥機需要更換,幻影-2000戰鬥機有一半因缺乏備件而停飛。台灣空軍申請從美國採購66架F-16C/D戰鬥機,但估計要到明年才會獲得批准。而對於F-35隱身戰鬥機,最樂觀的估計是台灣要到2020年以後才能獲得該機。

  Feng說:「台灣空軍需要在下一個十年補充新機,而我們的下一代戰鬥機可以作為答案。下一代戰鬥機至少需要十年來開發,所以必須現在開始。投資將是大規模的。如果西方公司願意幫助我們,我們樂於接受。」然而,一位駐台北的觀察家說:「我還看不到立法院會批准這麼龐大的一項計劃,因為很多軍事採購還在等待經費,而到外面去採購卻便宜得多。這是一項艱苦的任務。」

  分析認為,中國大陸批量裝備殲-10戰鬥機的消息受到台灣軍方的高度關注,殲-10的戰鬥性能及軍事意義都受到比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更高的評價。分析認為,由於三代半的設計,殲-10戰鬥機的空戰性能不亞於美國生產的F-16與法國幻影-2000。

  早前有報道稱,大陸這款戰鬥機,最早是源自於以色列『幼獅』戰鬥機的技術轉移,飛行速度可達兩倍音速,具備多重攻擊能力,具有部分的隱形效果。而最受關切的部分,則是殲-10戰鬥機起降距離短,外界預估,一旦大陸擁有航空母艦,它將是最適合的艦載戰鬥機。

  與台軍關係密切的台灣《全球防衛》周刊對殲-10的報道則增添了不少刀光劍影的味道。報道不僅羅列了外界對殲-10作戰參數的種種猜測,而且還認為,隨着殲-10的量產,該機將與蘇-30、蘇-27配合,成為共軍奪取台海空中優勢的「三大王牌」。

  在《全球防衛》模擬的台海衝突中,大陸首先「使用導彈發起攻擊」,將台軍的機場跑道、防空陣地、指揮控制中心等戰略目標「摧毀殆盡」,當台灣軍方大部分遠程雷達、遠程高空導彈雷達車、指揮車都已被炸成「廢銅爛鐵」之後,大陸首批突擊的戰鬥機則開始從5000-16000米的高空進入台灣上空。

  首批突擊戰鬥機就主要由兩百架殲-10、殲-8、殲-7等組成。這些飛機在大約十至二十分鐘時間後就會到達距離台灣機場五十公里處,而此時,台灣戰鬥機因機場被炸無法在幾分鐘到幾十分鐘內起飛,升空數量只有十至二十架。

  於是,共軍飛機對國軍飛機「形成10比1甚至20比1的絕對數量優勢」,並從西、北、南三個方向同時進攻。第一輪空戰在共軍飛機接近台灣海岸線後的二至十分鐘內結束,兩百多架共軍飛機「幾無損失」,至此,大陸全面掌握制空權,而國軍則喪失對五公里以上空中目標雷達探測和導彈攻擊能力。

  

F-CK-1 IDF 經國號

性能諸元如下:
全長:14.48m
翼展:8.53m
全高:4.7m
翼面積:24.26平方公尺
最大平飛速度:1.8Mach
最大起飛重量:12530kg
發動機型號:TFE1042-70渦輪扇發動機
軍用推力:2700kg*2
後燃推力:4200kg*2
固定武裝:M61A1 20mm機炮*1
雷達型號:GD-53


發展沿革:
中美斷交之後,由於美國和中共所簽署的「八一七公報」限定了我國向美方採購武器的質與量,而當時我國空防主力─ F-104已到達服役壽限亟待汰換,因此政府在經過可行性分析後,決定由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當時叫航發中心,隸屬中山科學研究院,1996改制為國營公司〕負責研發我國下一代自製防禦戰機〔Indigenenous Defense Fighter─ IDF〕。


整個計畫在1983年正式展開,稱為「安翔計畫」,其下又細分為四大計劃:「鷹揚計劃」〔機身及氣動力設計〕、「雲漢計劃」〔發動機設計〕、「天雷計劃」〔航電設計〕以及「天劍計劃」〔空對空飛彈研發〕。1986年IDF進入全程發展階段,在1988年12月首架原形機正式出場,並於次年5月進行首次試飛。


在機體結構方面,初期戰機以F-15為藍本但是後來取消,戰機一度設計為三角翼戰機但是由於缺乏氣力設計數據而取消,但是也未將來戰機性能提升做了良好的基礎。IDF的機體設計方面進氣口具有高攻角的優點,而進氣口向機身內部彎曲縮小的設計讓戰機再高攻角時不會因為發動機進氣量不足而發生失速的優點,此外由於進氣口向內彎曲使的發動機所產生的餘熱教不易散失,無形中增加了飛機的隱密性,這個設計也讓當初美國研發人員大為稱讚。而目前法國最先進的飆風式戰機也採用了和IDF相同的進氣口設計可見此種進氣口設計相當優異。並排發動機設計,讓飛機有低阻力,發動機成長空間大的優點整合式型飛彈起落架安排可減低飛機的阻力和機身完整的優點。而IDF採用單垂直尾翼也有降低戰機尾翼的優點。IDF的水平尾翼和減速板設計為一體讓戰機有高效率控制的能力,此外IDF的機翼採用最佳的傾斜角度、曲度讓飛機有高動作能力而IDF的機翼和機身混和使飛機適合在高攻角環境並符合超音速的理論設計。而座艙傾斜30度讓飛行員能承受較高G值。


關於翔升計畫......
由於IDF經國號戰機已服役10年,空軍着手為戰機進行性能提升,代號為「翔升計劃」,改良機上的航電與射控系統,增加天劍二型中程飛彈攜帶量,重要的是整合中科院所研發的天劍二A反輻射飛彈、「萬劍」機場遙攻武器與「青雲」油氣彈,將使IDF成為綜合戰力最強的二代戰機。


國人自製的IDF戰機自民國81年服役至今,飛行時數已達10萬6,000小時,依先進國家戰機的研發歷程,服役滿10年就需進行性能提升,除更換部分使用年限過長的零組件外,重要的是要增強原先沒有的功能,延長戰機使用壽限,以美國F-16為例,雖然屬1970年代的戰機,但中間不斷藉由性能提升,時至今日仍屬戰力頂尖的機型。


軍方表示,翔升計劃經費約為新台幣10多億元,主要目標是讓IDF戰機成為「聯合反制載台」,型號定為F-CK-1C/D(IDF的正式名稱為F-CK-1A/B,A跟B指的是單雙座) ,分擔空軍對地攻擊的任務,軍方從民國90年開始編列預算,計劃在5年內完成。


依照進度,90到91年第一期合約由中科院與漢翔公司研究飛機構型,最為人所知的是讓天劍二型中程空對空飛彈能以翼端進行滑軌發射,使IDF的劍二掛彈數從2枚增加到最多8枚,大幅增加制空作戰能力。


至於92年到95年第二期合約,則進行最重要的航電與射控系統精進,將電腦16位元升級至32位元,運算速度加快一倍,增加接戰目標與縮短運算時間;另外,還包括縮短起降距離、修改飛行操控軟體設計、雷達ECCM性能提升、加強核心航電系統、整合型的INSGPS導航系統設計、電子反反制以及地貌追蹤的能力,但原先外傳的空中加油及匿蹤能力,因機體外貌未進行結構性修改而作罷。 


軍方指出,翔升計畫將整合IDF與天劍二A型反輻射飛彈、「萬劍」機場遙攻武器,以及「青雲」油氣彈等中科院研發的新式空對面武器,其中萬劍彈為類似美軍現役的AGM-154A聯合遙攻武器 (JSOW),青雲彈則是中科院研發的油氣彈,可進行大面積的毀滅性打擊;空軍期望IDF經改良後能獨立擁有完整對地打擊能力,以達境外作戰目的,對中共東南沿海的陣地構成嚇阻效果。

發展沿革資料來源:1996年世界軍用機年鑑。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7/0903/53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