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著名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全文

著名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全文

1958年8月27日  劉西瑞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人民日報》編者按:這是中央辦公廳派赴山東壽張縣了解情況的同志寫回來的信。這封信生動地反映了那裏大躍進的形勢,提出了一些足以啟發思想的問題,特把它介紹給讀者。

 

  這次壽張之行,是思想再一次的大解放。今年壽張的糧食單位產量,縣委的口號是「確保雙千斤,力爭三千斤」。但實際在搞全縣範圍的畝產萬斤糧的高額豐產運動。一畝地要產五萬斤、十萬斤以至幾十萬斤紅薯,一畝地要產一、兩萬斤玉米、穀子,這樣高的指標,當地幹部和群眾,講起來象很平常,一點也不神秘。一般的社也是八千斤、七千斤,提五千斤指標的已經很少。至於畝產一、兩千斤,根本沒人提了。這裏給人的印象首先是氣魄大。

 

  他們的莊稼真長得好,一片黑呼呼的要壓塌地。雖然下面提出的萬斤指標,今年不一定完全實現,但萬斤社、萬斤鄉一定出現,可能不止一個。全縣畝產三、四千斤則是有把握的。

 

  糧食單位產量從百斤到千斤,是個質變,從千斤到萬斤,是更大的質變;這樣高產量,從措施來看,也不外是水、肥、土、種、密等幾條,但是具體執行這些措施中就有許多新東西值得研究。比如水和肥吧,他們的干法是大水大肥,讓作物吃飽喝足,不給什麼限制,不怕作物鬧「胃脖。看來,農作物的肚子大得很。這裏的單季玉米、穀子豐產畝,一般是八水、八肥,用水量都達到三百至五百公方;用肥是:粗肥在二、三十萬斤,化肥(主要是上化肥)在二百斤左右,少數地達到五百斤,是否已經吃飽喝足還難說,但決不過分。過去不少人認為一畝早作物只需要一、二百方水,化肥用多了就要燒死莊稼,損害土壤,這種看法,很顯然是有片面性的。

 

  這裏幹部的看法是,只要有足夠的水和一定的有機質肥料相配合,一畝地(僅指一季作物)用它五、六百斤甚至上千斤的化肥不但沒危險,並且完全必要。同時,水隨肥漲,施的肥料愈多,用水量愈大,足水足肥是首要的關鍵。足水、足肥還必須和深翻相配合,這一點在壽張特別突出,也是他們能夠在大面積的土地上展開萬斤運動的決定環節。根據壽張的經驗,要搞萬斤糧,不掘地三尺是不行的。土質不好需要改良土壤的土地固然要這樣作,土質很好不要改良、單是鬆土的土地也要這樣作。他們的豐產田一般都深翻三尺,一般田也深翻半尺左右,他們認為不超過一尺是不行的。

 

  在足水、足肥、深翻的基礎上,就可以放手密植。這一點在穀子的種植上表現得特別清楚。過去種穀子一步三安苗,一叢叢的,每畝只留苗三萬多株。現在他們的穀子種得象麥子似的密,基本不間留,一般在十萬株左右,豐產田二十萬株到二十六萬株,而穗子決不比過去小,很明顯,沒有深耕和足夠的水和肥是作不到這一點的。

 

  足水足肥加深耕,在此基礎上放手密植(當然要有限度)再加上他們的「田間管理如繡花」,畝產萬斤就成一個現實的事物了。萬斤運動能否普遍推廣而不局限於小塊土地試驗,在水利已基本解決的條件下,看來主要是兩個問題:一是肥料;二是勞力。他們解決肥料,除大搞土化肥外(有些社已生產到每畝五十斤),主要靠拆破房、刮地皮,肥料中土肥占80%。而土肥主要是靠勞力換來的,所以中心還是勞力問題。

 

  到底一萬斤糧食要多少勞動日?到底一個全勞力使用手工工具一年能生產多少糧食?我們粗粗算了幾筆賬,很難答覆,原因是彈性大得很。這個問題一方面和畝產多少有關係,比如許多社原來計劃畝產雙千斤,每畝需用三十個工(單算田間和積肥用工,不包括基本建設。以前畝產二、三百斤時,一畝十五個工左右),現在指標增到萬斤,使用原來的工具,每畝地也不過六、七十個工。就是說,產量增四倍,用的勞力不過增一倍;單產愈高,用的勞動量愈相對的少。這是一種情況。另一方面,還決定幹勁的大小和工具的優劣。據對幾個社的了解,畝產指標萬斤糧(一季玉米和穀子),主要措施是:深翻二尺,施肥二十五萬斤,管理如繡花。一畝地需用的勞動工,以正常的勞動強度,使用原來的工具(鐵輪車加木輪手推車、畜力水車)計算,至少要七十個工;如果對工具加以改良,實現滾珠化,有五十個工就夠了;如果鼓足幹勁加上夜戰,工具改革的徹底些,還用不了三十個工呢!說來說去,是不怕指標高、措施大,就怕沒幹勁和不改良工具。

 

  壽張每人平均二點六畝地,每個勞力平均六畝地,單算勞力帳,要大搞萬斤畝是絕對辦不到的,但實際上他們是辦到了。

 

  他們的鋼鐵姑娘或鋼鐵姐妹,住到田間,專管高額豐產田,每人平均還需要管二畝地呢!他們今年的計劃實現了,平均每人就能生產六、七萬斤糧食。看來,只要幹勁鼓得足足的,加上積極改良工具,普遍搞萬斤運動(如果需要的話)不是辦不到的事。

 

  關於工具改革,從這裏看,當前主要是運輸和深耕的問題,現在的深耕只能搞一尺多,而且要很多很強的牲畜,在目前畜力普遍不足的情況下,解決深耕工具還是個大問題。對運輸問題,我們也算了一筆賬:畝產萬斤糧,如果需用七十四個勞動日的話,其中翻整土地和澆水各占6.6%,田間管理占10.8%,收穫入倉占12%,而運肥、施肥就要佔64%,後兩項費工大主要是運輸用工多。解決了運輸問題,勞動用工省不了一半,也要省20%—30%,實現了滾珠化將解決很大問題。不過目前鐵輪大車對道路破壞得很厲害,道路不好,使改良了的運輸工具大為減色。現在高唐縣有的社用舊膠皮和破鞋底代替鐵皮改裝大車,既減輕車的重量,又保護了道路,還騰出很多的鐵(一輛鐵輪車的鐵皮約百餘斤),一舉三得,值得重視。我們想,如果全華北能在短期徹底消滅了鐵輪大車,作到所有道路公路化,不但能減省勞力,對改變整個農村面貌都是有作用的。

 

  今年壽張一個大功績,是要摘掉大豆和穀子的低產帽子。

 

  根據他們的經驗,在同樣條件下,穀子要比玉米產量高,主要原因是穀子和稻穀一樣,更便於密植。從現有條件看,一畝穀子密植到四、五十萬株,是完全可以辦到的。一棵谷穗一兩谷,一畝就是三萬斤。玉米就不同,太密了,不透風、不見陽光,就要影響生長。現在每畝一般只密植到六千多株,每株二穗,一穗一斤,才一萬多斤,而作到這樣,還很不容易。

 

  穀子產量既高,還有便於保管和收割較早、有利於及時種小麥等好處。對玉米和穀子的身價,應該重新評評。他們的大豆產量也很高。估計畝產二千斤的很普遍,萬斤衛星也可能出現。多種一些大豆,可以增加食油,也是解決肥料不足的一個好出路。這裏過去種植穀子、大豆很不少,近兩年來因擴大玉米和地瓜,被擠掉不少。這裏的地瓜和小麥矛盾也不小,地瓜種植面積佔耕地45%,今年小麥播種面積要佔90%,80%的地瓜茬要種麥子,小麥地要普遍深翻,地瓜要就地切片曬乾,這兩項重活擠在一起,安排不好,很容易顧此失彼。

 

  從這些方面看,合理安排明年作物種植,是個必須及早注意的問題。

 

  目前下面對爭取秋季大豐收的勁頭是很大的,但對收穫後如何保管,普遍沒有準備。我們問鄉社幹部和群眾時,最初他們都是「糧食多了還怕沒辦法?」「那由國家買吧!」經過算細賬才大吃一驚,才覺得糧食多了也有問題。特別在壽張,光紅薯一項大約每人平均要收四、五萬斤,該縣大部地區是滯洪區,房子很小,以往的一點點糧食還都是放在院子裏囤起來,今年不早些打主意,非吃大虧不可。這一點,我們已向縣委講了。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責任編輯: 陳柏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7/0630/46570.html